杨诗怡,刘 莉,吴艳玲
(常州市儿童医院 江苏常州213000)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利用一次性无菌输液医疗输液器将药物自静脉输入血液中,使药物在一定浓度的作用下,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门诊为医院内重要的组成科室,其不仅承担就诊、检查及治疗的职能,还承担着静脉治疗的责任[1]。儿童是门诊输液治疗中较特殊的群体,机体组织、器官尚在发育阶段,受疾病自身免疫能力及陌生环境的影响,均会降低患儿对输液治疗的依从性,导致输液中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疾病治疗的同时,增加躯体疼痛,引发医疗纠纷[2]。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经过对以往及潜在的失效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有效评估护理风险中的工作流程,明确导致风险因素的原因,实施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2019年,我院在儿童门诊输液中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及童趣诱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4月1日~2021年4月30日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的178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符合慢性疾病诊断标准,需要进行长期的输液治疗;②患儿在门诊输液事件≥3 d;③患儿病情状态平稳,生命体征均在正常水平者;④患儿机体白蛋白(ALB)38~54 g/L,营养状态良好;⑤患儿血红蛋白(Hb)110~160 g/L,无贫血症状;⑥患儿具备语言理解能力和基本的表达能力;⑦家属认知功能量表(MMSE)≥26分;⑧患儿和家属能够理解研究内容,由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⑨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和批准下实施。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腭裂畸形或髋关节脱位者;②在入院治疗前已经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ALB<38 g/L,出现贫血症状,Hb<110 g/L者;③对输液存在严重违拗倾向者;④合并心理发育异常,行为及情绪异常症状者;⑤输液中因不良事件终止研究者;⑥缺少临床信息和资料,无法完成研究者。根据倾向性评分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9例。对照组男42例、女47例,年龄(8.48±2.64)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4例,消化系统疾病28例,其他27例。观察组男45例、女44例,年龄(8.45±2.47)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8例,消化系统疾病25例,其他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及童趣诱导。定时巡视输液中的患儿,并观察穿刺位置有无不良反应,询问患儿及家属有无不适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更换药液,并报告医生协助其进行治疗。给予患儿童趣化诱导:①环境诱导。可将儿童输液设置独立的输液室,室内可粘贴暖色调卡头图案,为患儿建立一个色彩斑斓、温馨的输液环境。可选取此年龄段患儿喜欢的卡通玩偶、漫画书籍,在实施穿刺时分散其注意力[3]。②听觉诱导。可在输液室设置电视机,并根据患儿喜欢的动画故事,播放动画视频、听童谣歌曲或选取喜欢轻音乐播放[4]。③语言环境。护理人员应以友好的态度与患儿沟通,以鼓励和引导的语言使其主动讲述自身的想法,并通过积极的疏导、图文卡片讲解,减轻患儿对输液的抵触。若患儿在输液中表现依从行为,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干预小组:选取门诊护士长为组长,主要职责组织整体护理工作,协调人员调动,监督护理工作的落实和实施;选取科室2名经验丰富、工作年限5年以上主管护师为副组长,主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主要培训内容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相关知识、输液流程、无菌制度及操作规范等;选取10名工作年限在2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干预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护理问题的反馈。②绘制输液流程:确定主题,减少输液中不良事件、提高输液护理质量,提高患儿依从性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根据门诊实际输液状况、患儿实际情况,在小组讨论、分析后明确具体的输液流程[5]。医生开具医嘱-护理人员核对医嘱后打印输液单并再次核对-配置相应的药物-术前准备物品-实施静脉输液-核对患儿身份,根据输液具体操作流程实施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调整滴速,再次核对身份-更换输液药物续瓶-进行输液后的护理。③分析不良事件原因:根据制订的输液流程图对输液的各环节进行讨论和分析,明确在输液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问题,确定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并对其风险危急值(RPN)进行计算,具体计算方法RPN=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具体评分方法:各项目赋值为1~10分,其中严重度表示失效伤害程度,1分表示轻度,10分严重;发生频率表示在固定时间内失效因素发生次数,1分表示未发生,10分表示高频发生;检测度表示失效因素发生过程中被监督的可能性,1分表示基本会发现,10分表示很难发现。RPN总分为1~1000分,分数越高表示失效风险越大[6]。④制订并实施改进护理措施。a.组织培训:定期对门诊护理人员进行儿童输液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儿童用药剂量、用药方法、配伍禁忌;输液流程、规范、穿刺技术、无菌原则;输液基础护理、注意事项,在对知识和技术培训后,并进行考核,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在考核合格后均可上岗[7]。b.合理排班:根据门诊输液人员多少,实施弹性排班和区域分组责任制,实施三班轮换,A班、B班、C班。每班设立1名组长,主要管理护理质量,处理突发事件,并负责重点患儿的输液治疗,如穿刺较难、病情反复。A班根据输液流程,安排分组,包括巡视组、穿刺组及配置组,每组由1名护理人员负责。将其安排在输液治疗高峰时间,若超出工作负荷,可通过组长及时安排B班、C班增加人力。c.完善输液过程中查对制度:定时提醒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九对制度,并在药物配置室粘贴相应三查九对内容。通过多方面检查、两人核对及重点检查项目等保证制度的有效性。d.优化输液流程:可在儿童门诊输液管理中应用信息平台和条形码技术,通过录入患儿的信息状态建立电子化输液流程,加强核对输液的整个流程,避免下达医嘱后因药品异常、核对错误等导致的危险因素发生。e.强化教育:在患儿入院治疗后,强化与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组织家属同意进行门诊输液相关知识的讲解、门诊输液安全风险的预防及处理等,提高家属对门诊输液相关内容的认知[8]。
1.3 观察指标 ①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针头堵塞、输液外渗、针头脱落、回血、静脉炎。②护理质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护理质量,采用本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表进行评估,由科室护士长根据输液中各项内容制订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就诊环境、基础护理、知识教育、护患沟通、无菌消毒、药品器械完备,每项评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③输液治疗依从性:比较两组患儿对输液治疗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④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操作技术、专业知识、沟通能力、服务质量,每项评分0~10分,分数越高表示家属对各项护理满意度越好[9]。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护理质量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对输液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对输液治疗依从性比较
2.4 两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静脉输液作为常用的治疗方式,具有迅速、有效的优点,并在多种治疗途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免疫功能和身体素质相对较弱,易在生活中获得传染性疾病,如腹泻、肺炎或感冒等,需要进行输液治疗,促进机体康复。但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隐患。徐建英等[10]研究显示,每年在门诊输液的儿童在50%以上。而输液治疗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均会增加风险事件,加上患儿的配合度较差,导致门诊输液无法顺利进行,降低护理质量。因此,在学龄前儿童门诊输液中如何预防护理缺陷和风险,提高患儿依从性,对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是一种前瞻性的护理措施,通过分析和讨论确定系统中风险值较高的失效原因,明确导致的不良后果,针对性对系统实施的各环节进行优化,预防及避免失效原因的同时,减少失效事件的发生。即能够预测和控制固定流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而不是在失效发生后进行处理[11]。因此,将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应用在儿童门诊输液中,可有效量化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为护理人员提供重要护理依据,促进护理质量的完善和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就诊环境、基础护理、知识教育、护患沟通、无菌消毒、药品器械完备护理质量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赵霞等[12]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在儿童门诊输液中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利用RPN计算风险值,明确输液过程中潜在由高至低的风险事件,护理人员根据计算结果对风险事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组织培训、合理排班、善输液过程中查对制度及优化操作流程等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并能够严格按照流程和制度执行输液相关护理操作,减少输液中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对输液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家属对操作技术、专业知识、沟通能力、服务质量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韩瑞等[14]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通过对不良事件风险值的计算,明确影响输液正常治疗的重要因素,童趣诱导利用装饰环境、提供视频动画、语言交流等多种诱导方式,缓解患儿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恐惧,通过视频动画有效分散对输液治疗的注意力,并在语言的鼓励和引导下积极配合输液治疗,提高患儿依从性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15]。
综上所述,在学龄前儿童门诊输液中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取得显著干预效果,有效预防和控制输液过程中风险事件,提高门诊输液护理质量、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同时,保证输液的顺利实施,促进机体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