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

2023-02-10 02:56:21康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2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化信息技术

康俊

信阳师范大学商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0 引言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信息化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所以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但当前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很难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信息甄别意识较弱、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信息化教学创新不够、信息化素养培训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促进高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加强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注重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有利于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分析

1.1 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论认知偏低,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缺乏

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论认知偏低,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细节了解不到位,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不完整,对于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解不足;一些高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与优势,缺乏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缺乏互联网+时代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技能[1]。由于教师教学习惯的惯性、教师创新意愿低动力弱、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导致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缺乏动力[2],未能在教学全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没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教学效果分析、教学全过程评价等,忽视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1.2 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一些高校教师对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不能熟练掌握,或只局限于简单操作,对计算机软件利用能力较差,借助网络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较弱[3]。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缺乏利用信息技术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的能力,教学课程信息化设计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在线交流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没有有效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师不但要熟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还要能借助互联网的庞大知识体系,学习本专业前沿与背景,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线上教学和线上辅导,可以与本专业其他教师合作开发制作课程资源。

1.3 高校对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不足,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仅仅依靠几次技术培训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的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多是短期性和阶段性的,这并不符合教师信息化素养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征,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4]。在培训中,一些高校教师仅仅停留于形式,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不能深刻理解,未能学会信息技术的应用,致使其未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些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目标不够明确,培训内容不够吸引人、重理论轻实践,并没有采取相应的考核机制来改善培训效果,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欲望低。部分高校由于资金等原因,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不够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一些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虽可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但是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当前很多高校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主要侧重信息知识的使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对于教师信息意识、信息使用意识和信息态度的培养十分不足,培训方式不够合理,致使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效果不够理想[1]。另外,国家从整体上并没有形成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机构,没有制定关于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素养培训的相关要求,缺乏对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的统一规范,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体系有待完善。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形成完善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体系,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和要求,采用合理的培训方法,使教师真正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从而改善培训效果,真正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1.4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

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需要有合适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作指引。当前高校存在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标准缺失、评价内容覆盖面不广、评价结果主观性太强且精确度不足等问题[5]。很多高校未能从信息意识能力、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全面构建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评价标准,未能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客观、科学的信息化素养评价体系有利于准确真实地了解和掌握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发现其薄弱环节,从而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的提升,进而为发展信息化素养教育指明方向。各高校可以根据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各项因素,确定信息化素养评价中各因素的合理权重,得到本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得分集,从而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进行评价。另外,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体系检验及量化结果也是应注意的问题。有效的信息化素养评价体系可以促进高校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获取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策略

2.1 高校教师应自觉培养互联网思维,树立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是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突破口。高校教师应树立开放性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教育信息化,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可以带来教学效果的提升,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方法。高校教师应自觉培养互联网思维,养成良好的信息浏览与应用习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应从多渠道去获取信息,发掘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把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应从传统的面对面讲授逐步转变为课堂讲授、线上讨论、线上提问、课堂抢答、线上测试、课后线上辅导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应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2.2 高校教师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学习,提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高校教师应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应加强对计算机应用软件、数据统计软件、网络教学平台、在线交流平台等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学习,高校教师不仅要熟悉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还要能借助互联网的庞大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善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应反复斟酌课程教学设计,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新时空;与教学团队其他教师合作开发基于本校学生实际的在线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应用与共享[6]。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交流平台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高校教师应不断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发展,能不断地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专业领域研究与课程教学实践[6]。高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参加网络论坛、研讨会,订阅信息技术杂志,使信息化学习成为常态,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2.3 高校应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提供便利的条件

信息化教学需借助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环境为实现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信息化教学环境包括硬件与软件环境。高校应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需为教师提供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还应加强对网络系统等软件环境的建设,提供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数字化服务,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高校应加强对教学资源平台、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平台能够提供更加便捷的教学资源获取通道;资源管理平台可以紧跟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时引进、更新和管理教学和学习资源;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为教师开发和发布新的课程提供了场所,为师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学习提供了便利。高校应从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入手,通过建立数字化校园、在线图书馆、开发信息化的软硬件资源、打造微信公众号、引进微课等手段,加强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开放信息化交流,提高高校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提供便利的条件,使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成为高校教师培养的“主潮流”,使信息化教学从“创新”转化为习惯。高校应改善传统校园的功能,建设全新的校园网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让师生感知信息技术的强大,在信息化校园环境中接受熏陶,最终实现教育的全面信息化。

2.4 高校应注重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高校应制定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方案,编写培训大纲,对教师信息化素养进行系统化培训。高校应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机制以及培训环境等方面来规范培训过程。

首先,要明确培训目标,针对不同差异的教师分层培训。针对一些信息素养能力较差的教师,要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教育,针对其基础性较弱的特点,通过培训使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针对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要进行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要求参与培训教师能将自己所教课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能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效果;针对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教师进行深化教育培训,要寻找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来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要求这类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与资源。

其次,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络操作技能等,同时根据教师所需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在培训之前,可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了解教师想要学习的信息化知识,使培训更好地满足教师当前所需。

培训重点应放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上,如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课件制作技巧等方面。然后,应采取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其中集中讲授教育是高校普遍采用的培训形式,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可以聘请本校信息技术教师、校外专家学者以专题讲座和研讨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2.5 高校应建立客观、科学、全面规范的教师信息化素养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和学习动力,能够推动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应充分利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大数据信息,这种评价方法能够发现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薄弱点,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为教师提供真实、全面、系统的评价结果。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体系应该考虑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设置指标。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意识的重要性,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应作为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核心要素,高校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与安全意识[7]。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体系,一方面使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个人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评价结果认识自身的问题、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激发高校教师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建立个人教学主页、制作精美课件,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信息化素养评价得分较高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可以激励高校教师自觉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