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研究*

2024-01-03 09:31袁宝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22期
关键词:农林研究生思政

袁宝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长沙 410004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办好思政课,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已然成为新时代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农林院校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扎根中国大地是农林院校的根本使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林院校的重要任务。

1 推进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根本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是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根本依据。明确和坚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据是推进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前提和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课建设的系列论述为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总体指导思想,明确了工商管理学科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及对涉农高校办学使命和方向的新要求,为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思政元素开发的源泉。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等制定和发布系列文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及建设思路进行了明确规定。如表1所示,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教师应根据学科专业性质、人才培养阶段、学校办学特色等多维度、多方面开发课程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内容重点、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元素开发等提出了具体建设方向和要求,其中,在经管类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相关政策等;在农林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由此可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建设思路、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因此,针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有必要将二者的核心要求有机融合,围绕农林行业特征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开展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及教学。

表1 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文件

2 推进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基本要求

2.1 紧密围绕农林高校办学特色

农林高校的办学特色往往以绿色、生态为主题。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坚持“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着力培养绿色人才,发展绿色科技;东北林业大学强调“耕耘于绿水青山、致力于生态文明”,着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杰出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着力于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坚持绿色教育理念,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农林高校不仅属于地区和行业生态特色鲜明的高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实践的重要主体[1]。因此,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培养应坚持绿色这一重要底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2.2 着力打造农林高校研究特色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本科生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应更加注重研究性、学术性和时代性,要与当下行业发展问题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相关的经济管理问题研究[2]。农林高校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学科也与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具有紧密的关联性。针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硕士专业而言,学科负责人应该紧密围绕企业绿色发展、农林行业可持续发展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凝练特色研究方向,搭建以绿色发展为特色的研究团队,形成一批高质量成果。这样才能为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优质的思政元素和师资力量。

2.3 系统体现农林高校课程特色

将办学特色与研究特色转化成为特色课程,是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林高校以绿色和生态为办学特色和研究特色,那么,在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积极将其转化成为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特色课程。例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已面向全校开展林业、生态、环保类校本共同课程,当然这是在本科教育层次设置的课程。针对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而言,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除了教指委规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外,应设置诸如环境会计、资源与环境管理、农林企业绿色管理、林业碳汇管理、绿色营销、绿色供应链管理等特色课程。鲜明的课程特色有助于引导工商管理研究生围绕相关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体系化的特色课程不仅为研究生解决国家亟需的重大问题提供知识支撑,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3 推进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途径

3.1 基本原则

3.1.1 党建引领性原则

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坚持党建引领[3]。一是组织授课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各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吃透和领会其中的要义;二是以学科方向为团队,学习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农林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最新政策,把握最新的党和国家重大需求。

3.1.2 学术探究性原则

学术探究性是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重要特征。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在课程思政的学习中主动将相关议题纳入自己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学术研究尝试解决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课程思政知识的传授。

3.1.3 学科交叉性原则

我国农林院校的优势学科往往是理工科,包括生态学、林学、环境科学、园林、农学等,这些优势特色学科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紧密相关,为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工商管理学科应坚持学科交叉的原则,以“新文科”“新农科”建设为指引,积极引进理工科在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工商管理课程思政元素。

3.1.4 成果导向性原则

成果导向性也是检验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一项重要原则。授课教师应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传递关于农林高校特色的思政元素和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规范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并将其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

3.1.5 知行合一性原则

从认知走向实践,是思政教育落地的重要环节,知行合一也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4]。农林高校在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授课教师应积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情怀,另一方面应借助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平台,将所学专业知识较好地应用于农林经济与管理实践之中。

3.2 重点任务

3.2.1 着力提高工商管理学科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优秀的师资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支撑[5]。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授课教师自身缺少思政元素开发的能力,原因在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不充分,尚未掌握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无法引领研究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探究前沿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通识性培训较多,但是学院及学科内部缺少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原因在于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和功能尚未完全发挥,教学、科研和思政尚未有机融为一体,无法将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元素嵌入课程教学之中。

基于此,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应着力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第一,进一步围绕农林高校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提高各学科方向的研究团队质量,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共同开发有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第二,与学校的优势学科建立合作机制,在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中邀请生态、林业、环境等学科的教师,共同研讨当下亟需的技术创新问题和管理问题。第三,加快在工商管理学科内部培育“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领域形成示范效应和可推广的模式,引领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共同建设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内容。第四,建立专业课授课教师的动态遴选机制,优先遴选能够将教学、科研与思政紧密融合的教师为工商管理研究生授课,从而激励授课教师注重教学、科研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第五,建立持续的学习机制,充分利用主题党日活动、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专题学习等项目,将党的理论学习与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紧密结合,开展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议,主动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三农”问题的最新政策,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逻辑连接点,扎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

3.2.2 着力提升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研质量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是推动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过程中较为注重师生科研成果的产出,学科带头人及方向负责人鲜有开展有效的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传递,缺少课程思政元素的嵌入[6],部分课程教学还缺乏学术性,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及意义认识不充分,使得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因此,需要依据农林高校的办学特色及学科特色,着力提升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研质量。第一,系统分析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专业课程设计特色,充分挖掘与农林高校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利用知识图谱挖掘农林院校工商管理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点。第二,围绕新文科建设、交叉学科建设及农林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交叉式多元化开发工商管理特色课程思政元素(表2)[7]。第三,开发工商管理研究生专业特色思政元素,按照时事政治、人文情怀、社会变革、爱国报国、榜样故事、人物传记、科技前沿等类别,分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逐步建立工商管理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第四,开展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讨,重点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3.2.3 建立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机制

确定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工具。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和评估中,往往注重本科生的课程思政教学,针对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较少[8]。在工商管理学科评估中注重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而这部分工作往往是辅导员及学院党委部门承担,研究生导师及授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不足,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的学术性不强。此外,自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以来,形成了包括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往往注重申报与立项,对建设内容与具体实践、学生接受程度和满意度等方面缺少考核评价,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基于此,亟须建立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机制。第一,利用专家咨询法广泛搜集关于农林院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意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思路,确定评价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基本维度。第二,面向工商管理研究生、专业课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党支部书记等相关主体,设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三,以课程为单位,收集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数据,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特色课程思政元素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这一评价结果可作为遴选工商管理学科授课教师的重要依据。第四,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类项目的考核评价,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学科负责人、党建带头人、基层党委及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9],采取连续听课、专题研讨等方式持续考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效果,督促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4 结束语

推动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应立足办学特色、研究特色和课程特色,开发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元素,突出党建引领、学术探究、学科交叉、成果导向和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从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教学研究活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三个维度,着力推进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不断提高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觉悟和专业素养,为我国农林经济发展提供卓越的人才。

猜你喜欢
农林研究生思政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