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伟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3
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金钥匙,而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智力保障[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高层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研究生在学人数,从1995年的4 万人猛增至2021年的100万人,我国已成为研究生大国[2]。但从目前来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并不乐观。即便是在全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的大学,其创新率也不足70%[3]。创新能力不足、复制搬运式的论文写作及文凭为大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大影响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遏制了国民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高端人才的渴求及人民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期盼,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简称为“双一流”),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相背离。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拓展研究生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既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
目前,在党中央的全面部署和有力推动下,全社会已掀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高潮。高校作为“双创”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双创”实践的主要阵地,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李克强总理亲自主抓了以“互联网+”大学生(含各类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创业类项目;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相继发布了鼓励大学创新创业的文件和通知,有力促进了大学“双创”工作的快速开展[4]。2017年1月24日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提升人才的创新力和竞争力[5]。在当前高涨的“双创”实践中,以建设“双一流”为目标的各类高校,虽发挥了“出理念,出模式,出成果”的引领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目前高校研究生“双创”教育尚存的一些问题。
一些学校对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贯彻不够深入,造成研究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缺乏思想引领,出现了为创新而创新、为自己而创业等情况,未体现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大多数研究生对于创新创业工作,更多地体现为一时的热情与冲动,缺乏对创新创业事业的深层次理解,导致其创新创业活动短视化、不可持续。因此,需将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很少,大部分院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以笔者所在的安全学院为例,研究生阶段的34 门课程中,没有一门课程涉及创新创业、创造发明等内容,整个学院也仅在大二年级开设了一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且该课程为选修课,课程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创新的内涵、方法、程序等理解不够深刻。二是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够全面。研究生阶段现有的通识课、专业课等,主要讲授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对于如何进行深层次创新等内容的,涉猎极少。因此,需要将研究生课程体系进一步梳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
多方协同育人是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破解办学封闭、同质、低效以及优质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想法、思路,不是在实验室做几组实验、发表几篇论文那么简单。真正的创新,一定是从生产实践中发现、凝练、提升而来的,是来自生产,又服务于生产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完善校企、校校、校研等多方协同育人的机制,而不是只有课堂教育。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创新创业之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国式的直线教育模式下,很多教师的成长轨迹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其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也是单纯的理论授课和文献堆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十分有限。
当前情况下,要想使得指导教师上得课堂、进得厂矿,了解业界发展前沿,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从而有效保证创新创业教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储备,就必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形成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确保创新服务方向具有引领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主导的德育是保证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在研究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方向,端正对创新创业的认识,由个人得失升华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统一、创新创业梦想与伟大中国梦的统一。学校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勇于开拓、乐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其脚踏实地、敢于突破、勤勉践行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实现高水平创新的根基。为此,需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和内容,遵循“大学科、宽基础”的教育理念,突出课程的深度和前沿性,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实现高水平创新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增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案例和训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挖掘其创新潜能、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和训练,使研究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有经验可借鉴,有规律可遵循,有先例可学习。
授课过程中,要将各类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并从中发现创新创业的亮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指导教师把本领域国际前沿发展、行业最新研究成果等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保证创新创业的源泉不枯竭。
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已变成多种学科深度融合,单纯靠单一学科进行某方面的创新创业活动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不可行;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间人员的交流沟通,能更好地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力。因此,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使研究生培养工作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形成基于OBE理念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创业协同育人过程中,可以采取高校与高校协同机制,可通过指导教师互认互聘、学生互换互教、课程互选互认等方式,将优质教学资源高效共享;还可采取高校与企业(含政府、社会、行业企业)间协同的机制,从而极大地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撑,也能更好地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还可实行高校与各类科研机构合作的协同机制,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来自现场,服务生产。
创新创业活动需要以广泛的人员参与为基础,才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对于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要实行全员参与、专兼结合,从本质上明确所有教师创新创业所具有的教育职责,也可拓展思路,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让亲自指导研究生参与过创新创业的人站上讲台、进入厂矿;或让相关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文章以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建成教育强国为时代背景,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目标,探讨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存问题及模式构建,增强研究生在“双创”实践活动中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作用。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持久的人才工程,需要后续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以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