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县实验幼儿园 贾艳秋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包括思维模式、知识水平、独立性等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围绕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究。
幼儿是一切学习和游戏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幼儿形成一定的目标意识,幼儿才能清楚什么活动是有意义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当幼儿形成明确的目标之后,才能考虑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应该怎样去做、在什么地方做、运用什么来做、和谁一起做等,才能保证其更深入地进行学习。这种目标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为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而且还可以为幼儿责任意识的形成打好基础。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幼儿自由、随便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能保证身心健康就行了。教师应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使游戏顺利进行。教师在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幼儿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使游戏得以继续进行,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为下一步进入小学的学习增强信心。
具备较强的专注性可以让幼儿持续参加到活动中,而只有持续参与才会给幼儿带来持续的体验刺激和发现,从而带来更多收获。在一个活动中坚持的时间越长,幼儿获得的活动经验也就越多。然而,一些幼儿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经常会因为外界的事物而中断当前正在操作的事情,参与活动的持续性比较差,还有的幼儿难以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具体学习任务上,这样不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幼儿专注性的培养,为幼儿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阶段打好基础。
基于幼小衔接视角,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并据此形成规则认知。教师要注重教育和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具体表现,而不能过于关注活动的结果。如果幼儿最终没有完成任务,但是整个过程都很认真,那么教师也应给予其鼓励;如果幼儿完成了任务,但是其中一个环节没有按照规则完成,那么教师要明确指出并给予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游戏任务,并为每个环节设置分数,让幼儿分组比赛并参与评判,最终得分高的一组获胜。在这种氛围下,幼儿自然重视任务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规则认知。
基于幼小衔接视角,教师要针对大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全方位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在步入小学阶段后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为此,教师在开展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发挥自主性,如让幼儿自行探索怎么安装遥控小汽车的电池、了解电池应该怎样摆放等,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习惯方面,教师也要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一些幼儿在写字和画画时,往往将铅笔、画笔、橡皮、尺子等随意摆放,此时教师要让幼儿认识到应该怎么正确摆放这些物品;对于一些幼儿握笔姿势不正确、喜欢趴着画画的情况,教师则要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幼儿摆正姿势。教师这种细节性的指导,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专注力,能很好地磨炼幼儿的意志力,有助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在大班一日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注重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在区域活动时,很多大班幼儿拼图拼了一半就去画画,画画没动几笔又跑去和其他小伙伴玩耍,玩耍了一会又去玩玩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不能过多地为幼儿设定要求和规则,而是要合理引导,避免因强制性要求而忽略了幼儿的兴趣。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全方位构建完善的空间,赋予幼儿更多的主动性,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在幼儿园活动中,如果幼儿表现不够认真专注,教师也不要苛责,避免带着情绪去催促幼儿,而是要鼓励幼儿,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如在画画时,其他幼儿都画完了已经在做游戏了,还没画完的幼儿会焦虑,此时教师则要安慰他们,让他们保持耐心,帮助他们一起画完,然后再去做游戏,这样才能让幼儿安心。
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幼儿提前掌握小学的知识,而是为幼儿步入小学做准备。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通过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实现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学习品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幼小衔接,开启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