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飞宇 潘奕璇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在国内外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愈发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任务。由于长期受到传播实力不足、国外有意污名化、对外传播渠道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真实形象建构仍然具有一定难度。2022年,《人民日报》指出:“随着纪录片国际传播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外合拍、合作传播成为纪录片‘走出去’的一种常见形式。”如何利用其来实现中国形象的真实建构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Forceville将多模态隐喻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1]。按照多模态话语的观点:意义通过不同的模态建构,并通过在一个交际过程中共现而得以体现和表达[2],也即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介符号的共同作用之下,多模态话语的意义得以构建。
文字模态是多模态文本中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巴尔特认为,图像和文字是关联的,由于图像本身的意义飘忽不定,孤立的图像有很多解释,因此图像和其他符号系统的意义总是依赖于文字,文字能够拓展或详述图像的意义[3]。图像模态又称“视觉隐喻”,是多模态文本中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Forceville指出,图像隐喻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呈现,使受众通过其他概念(不论这些概念是否以视觉形式存在于图像中)来理解目标概念,而目标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并没有先存的或规约的关系[4]。相比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声音模态在编辑作用上的价值很大,能够打破单一画面产生的限制,扩大画面空间,从而更好地帮助观众掌握多模态文本中的重要部分[5]。
《柴米油盐之上》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英国纪录片导演柯文思执导的纪录片。全片共四集,分别为《开勇》《琳宝》《怀甫》和《子胥》。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2021年7月15日起,《柴米油盐之上》在全球多家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触达海外受众8 600万。本文根据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多模态特点和多模态隐喻的特征,从声音、图像与文字三个模态综合分析其对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
在《开勇》片头,观众首先听到的是人物之间的浓厚乡音,如“等等”“慢点”,以及物体相互撞击而自然发出的声音;紧接着字幕出现,提醒场景所在地是云南省彝良县小干溪村;之后背景音乐缓缓而起,镜头切换定格到贫困户罗文凤的脸上,用慢镜头记录了罗文凤的动作。人物之间的沉默、地区的极度贫困、贫困户脸上的愁容,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凸显出了脱贫攻坚战的艰难,也更加凸显出中国实现全面脱贫的伟大。而听觉模态的运用,如嘈杂的环境声、人们之间自然的对话,也增加了纪录片的真实性。
在对村支书常开勇的刻画中,纪录片以小见大,折射出脱贫干部的艰苦。对常开勇日常上班场景的拍摄,如鸡叫声(听觉模态),上班路上陡峭山路的镜头聚焦(图像模态),再加上常开勇第一人称叙述的画外音(听觉模态),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一名脱贫干部的不易。在片中还多次运用近镜头,细微地展现了常开勇情绪的变化,如在谈到没有给父亲好生活时的落泪等,纪录片通过图像模态的运用刻画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扶贫干部的形象,也仿佛在告诉观众:他不仅仅是当地扶贫工作的带头人,更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是奋斗在脱贫最前线上的中国人最真实的状态。
在《琳宝》篇开头的镜头中,导演运用了图像模态和听觉模态。张琳在擦卡车时,娇小身躯和庞大物件之间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加上张琳第一人称的自述,如“出来赚钱就不要说累”,让观众感受到一位普通女孩子身上所具有的无限力量,进而感受到无数普通中国人的力量。
在本篇最后,字幕(文本模态)显示,“三个月后,张琳和陈勋决定离婚”;张琳的歌声与自述,如“女性一定要独立,我要买车,我要买房,不会靠任何人”(听觉模态);通过张琳开车在路上的远镜头(图像模态)表明了故事的结局。这让观众看到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而正是无数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促成了当下中国的蓬勃发展。
导演在塑造张琳的形象时,并不是一味塑造她的奋斗,还运用多种模态全面展现了张琳作为一名女性内心的状态。例如:回到家乡之后,和父母用乡音的对话;与丈夫因为看望儿子的事情而争吵(听觉模态);与儿子之间细微的动作接触——拥抱、吃饭、买衣服(图像模态),带观众走近她的生活和内心,去展现一名普通女性的真实经历。
在《怀甫》篇中,字幕显示“2012年至2020年,中国每年超过千万人从农村涌入城市”(文字模态),提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再配上主人公王怀甫以第一人称的经历自述(听觉模态),展现了在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下,普通人是如何在其中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发展的,进一步隐喻了中国在当下国际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也会抓住机遇,实现高速发展。
在本篇结尾处,王怀甫的父母在看儿子表演时脸上欣慰的笑容(图像模态);王怀甫的自述“不管身上所受的伤,不管之后的职业生涯还有多长,都坚持在杂技中走下去,成为一名单纯的杂技艺术家”(听觉模态),都表明了王怀甫对道路的坚持、对内心的坚守。并且,王怀甫抓住了当时的机遇,确实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这不仅是主人公的追求,也是中国要实现小康所努力的方向。纪录片从普通个体的视角出发,阐述了中国人民想“过上幸福的好日子”的追求,这才是中国不断发展的目标。
在《怀甫》中,导演通过王怀甫老家房子与城市房子的对比、带儿子去参观老房子、带儿子一起锄地(图像模态),对于两代人之间的采访(听觉模态),来呈现该篇的主题:老一代的人不惜辛苦帮助下一代走出去,而年轻一代希望能够回馈父母,不忘人生的根。
听觉模态在《子胥》篇中被大量运用。浙江省义乌申通公司董事长、子胥村村民邓德庚通过自我叙述,如“因为穷,要改变”等。主人公也一直强调“人不能忘根,总归是要回到家乡来的”。大量听觉模态的运用将子胥村民不忘根的品质呈现出来。
除此之外,《子胥》篇在图像模态上也运用了不同的色调对比来将抽象的主旨具体化,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不断奋斗奔向共同富裕的意义。在描述过去创业的不易时,视觉上黑白与彩色的渐进体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和脉络感,产生时光流动的效果;主人公在展望未来发展时,运用暖色调来展示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表明他们在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不忘反哺家乡。
Ingenhoff在2017年提出“国家形象的5D框架”,此框架将国家形象的架构分为五个维度:功能维度(functional)、规范维度(normative)、自然维度(natural)、文化维度(cultural)和情感维度(emotional)[6]。功能层面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维度,是国家能力、竞争力的集合;规范层面体现在国家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义务责任等方面;文化层面涵盖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演示;自然层面是对环境景观的展现;情感层面则是受众对于以上四个层次进行综合评估后,会作出基于个人认知范畴的价值判断,是衡量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维度。
《柴米油盐之上》以“脱贫与小康”为主题,指向中国具有奇迹般的扶贫工程,以个体的小视角来讲述中国的脱贫故事,向国内外展示了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导演并没有直白地告诉观众中国的脱贫工程到底有多难,而是在多处运用图像模态、文本模态、听觉模态相结合的方式来侧面烘托出脱贫工作之难。这种难不仅体现在贫困户身上、脱贫干部身上,更体现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上。除了体现“难”,导演还在多处运用图像模态和听觉模态,将中国人民在“难”中的期盼与奋斗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通过近镜头下主人公的表情、环境的变化、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旁白等,刻画了一个个虽处在困境中,但仍然坚持奋斗,坚持对美好生活抱以热烈期盼的中国人形象,让国内外观众在这种具有低语境特点的镜头语言之下形成对中国形象准确、全面的认知。最后在拍摄主题的选取上,四集纪录片分别按照追逐小康生活—实现小康—反哺家乡的顺序展开,主题依次递进,让观众更加感受到“脱贫与小康”的意义。
《柴米油盐之上》承载着多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正向的价值观念,如“不忘记自己的根”的反哺精神、追逐美好生活的奋斗和独立精神等,都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在《琳宝》篇中,观众在张琳的自我讲述中看到一个不怕困难、敢于奋斗、追求自我独立的中国女性形象,丰富了国外受众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认知。多模态的全面运用也告诉观众张琳不是全知全能式的存在,她也具有一名普通女性内心的纠结,让人物更加接地气。《子胥》篇中图像模态上图像色彩的变化,配之以主人公的自述旁白,同样展现出奋斗的不易。多模态的运用将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念具体化,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中国自古以来所具有的价值观念。
在建构中国国家形象中,纪录片运用大量的镜头来展示中国美好秀丽的自然景观已成为常态,这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等中国政策的有效途径。在《柴米油盐之上》中,导演运用大量空镜头对准中国山区的美丽景色,将中国最真实的美丽风光呈现给观众。值得注意的是,《柴米油盐之上》在自然维度所取得的效果与其他纪录片不同。其不只是在展现美丽风光,而更多是运用图像模态上的对比,如山区与搬迁区的对比、片头中过去与现在的对比,隐喻中国这些年来的迅速变迁与崛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于团结国内人民力量、纠正国外人错误的认知有着重要作用。《柴米油盐之上》选取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杂技与快递。就像在《怀甫》篇结尾柯文思评价的那样:“这个故事太具有中国特色了。”
《柴米油盐之上》不同于以往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的是,其不仅仅在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在其中表达了更深刻的内涵。《怀甫》中便是讲述了主人公是如何抓住新时代的机遇,通过杂技来实现自己的小康生活的。导演是将中国杂技这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变迁相结合,运用多模态,既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又完美构建了中国在新时代抓住机遇实现高速发展的形象。同样,《子胥》篇在听觉模态与图像模态的结合之上,讲述了中国快递村故事的同时,又建构了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中国形象。
情感维度不仅是衡量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维度,也是中外合拍纪录片拍摄的一大技巧,情感诉求运用到位可以获得“一呼百应”的效果,但如何将情感融入纪录片中来达到这种效果则成为一大问题。
《柴米油盐之上》在讲述中国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的故事之中,融汇了很多情感,如亲情、人与动物之情、友情、爱国情等,在表达这些情感之时导演运用了多种模态。例如:《开勇》篇中,主人公一家将牛卖走准备搬入搬迁区时,导演运用了图像模态刻画出了人们对动物的深深不舍;《子胥》篇中,导演则运用图像模态和听觉模态相结合的方法来讲述子胥村先富带动后富的故事,体现了村民之间的友情。在多种模态的结合之下,导演将情感巧妙地融入故事线中,既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又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共鸣。
从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兴起,就有学者开始认识到国际体系结构不仅仅取决于客观存在的物质结构,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这种物质结构的认知[7]。因此,国家形象是可以被建构出来的。比起日常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中外合拍纪录片往往承载着更复杂且全面的功能。这就要求其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仅要运用一定的传播和修辞策略,以及有效的隐喻语言,更要统筹考虑其在功能维度、规范维度、自然维度、文化维度和情感维度五个层面上的传播效果,以期减少中西方文化折扣,达到建构全面、立体、真实国家形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