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在广播电视行业,人性化AI的应用已较为广泛,无论是AI剪辑、AI转播、AI写作的发展,还是未来人性化AI的发展,都必然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前进方向与速度,把握好人性化AI的发展趋势、理解好人性化AI发展对广播电视从业者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在互联网领域,内容生产以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PGC)、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两种模式为主,相关主体依托互联网技术,能够生产出专业化、多元化的网络信息[1]。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新的内容生产形态——AIGC已然出现。在AIGC内容生产形态中,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关键词、句,自动化生成用户所需要的内容。相较于PGC和UGC,AIGC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机器创作内容,具有大模型、多模态、可控制和虚实共生等特征[2]。以ChatGPT为代表,AICG被认为是元宇宙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在广播电视内容撰写中,通过AICG的内容生产模式,针对某一问题利用AI编剧,探索新的剧情内容,辅助从业者进行编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工作形式。
对于大众来说,AI主播如今已不陌生。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中,与撒贝宁共同主持的还有根据撒贝宁的形象设计的AI主播——“小小撒”,由真人主播与虚拟主播一起完成央视网络春晚。当下,AI主播主要包括全息模拟真人AI主播、智能采访对话机器人、虚拟卡通AI主播等三类,主要承担的是信息播报、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工作[3]。AI主播人性化,是指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中更加符合受众的期待,重点关注受众的现实需求,展现出人文关怀。
2014年,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发布了智能聊天机器人——“微软小冰”,通过对话式聊天机器人积攒经验,但无模型设计。早期的AI主播形象与真人差距较大,发音较为奇怪,播报效果不佳。但在2018年,新华社与搜狗联合推出全球第一个“AI合成主播”,利用人脸关键点检测和唇语识别等多项先进科学技术,设计出与真人几乎没有差别的AI主播形象。通过科学技术,AI主播的头发、眼睛、皮肤、声音等生理结构非常的逼真,在播报时恰如一位真人主播在进行播报。
AI主播是依靠数据“喂长大”的。在投入使用前期,AI主播会对主持人专业素养、新闻素养、社会经济知识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学习,积攒一定的经验,当能够完成新闻播报后,便被投入使用,大众能够在财经、体育等领域,以及突发灾情等方面,频繁地见到AI主播的身影。
例如,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的灾情报道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随即利用AI机器人写作,用时25秒就撰写完成《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在后期灾情的持续报道中,AI主播也可以自动检索、归纳、整理数据库中的资料数据,帮助从业者做好持续报道,提高工作效率。
人性化AI主播的落脚点是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方面,更应该投入的是对基层群体的关怀。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期间,主办方推出AI手语主播。AI手语主播掌握的手语词汇规范来自《国家通用手语词典》,经过长时间的智能学习,AI手语主播能够利用手语翻译引擎,对文字及音视频画面内容进行翻译,最后转化为手语。AI手语主播对肢体动作、表情管理都具有更高的要求,这也体现着我国人性化AI的发展水平。
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出现了不少AI带货主播。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2020年2月,重庆市巴南区融媒体中心开展了“暖春助农——大型全媒体公益行动”直播,直播中,一名特殊的AI主播——“小晴”第一次走入大众的视线。小晴在直播中为大家带来最新鲜、最及时的滞销农产品信息,让广大市民更快地了解相关信息,打开了滞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减轻了农民的压力,助力社会经济恢复。在新冠感染疫情情况下,AI主播不需要化妆、不需要戴口罩,减少人员接触的同时又能及时有效地完成工作;在直播过程中,受众也会因对AI虚拟主播的好奇点击进入直播间,获取流量与直播数据的同时也提高了滞销农产品的知名度,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风向。
在广播行业中也出现了不少AI主播。2019年7月9日,全国首个移动应急电台——粤听移动应急电台上线。AI主播“婉君”在应急电台中,利用人工智能播报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速报,对灾害进行预警。24小时的应急广播,在大数据、互联网、AI主播的协同操作下,变成了可能,既节省了人力资源与成本,又发挥了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文关怀作用。
在许多大型活动转播中,不难见到AI的身影。一方面,在体育赛事转播中,AI通过自动技战术统计、球员追踪数据以及自动跟踪拍摄等系统,不遗余力地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在文艺晚会直播中,AI凭借渲染动画、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完善晚会舞美建设、丰富节目形式,在技术发展中促进节目创新。
AI在各项活动中,通过AI摄像机所拍摄到的画面,筛选出适合传播的镜头,并现场进行在线包装编辑、添加字幕等环节,短时间内便能完成向外部转播,为用户提供实时直播的内容与服务。
3.1.1 AI主播讲解
体育比赛的报道,离不开主持人讲解。在体育比赛中,AI主播的讲解就显得别开生面。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AI手语主播“聆语”,外貌甜美又不失温婉大气,具有一定的亲切感。AI手语主播利用手语翻译引擎和自然动作引擎等技术,能够实现全年无休地为残障人士播报讲解新闻。
除AI手语主播“聆语”外,由中国移动咪咕打造的谷爱凌数智分身MeetGu也作为奥运会直播史第一位数字人嘉宾,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直播工作中。
当然,在其他类别的比赛中,也有AI主播承担比赛讲解的任务。AI主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运动员比赛内容进行解读,减轻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3.1.2 AI自动数据统计
在体育赛事中,运动员的动作千变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运动员所采用的技巧、战术进行分析,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跟踪,并记录比赛数据,显得尤为重要。AI通过采取自动的技战术统计和运动员追踪数据技术,对球员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并生成报告,既有利于主播播报,也有利于后期运动员复盘比赛。同时,利用运动员自动追踪数据,也可以提前预判运动员的下一步动作,以起到预测的作用[4]。
3.1.3 AI自动拍摄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比赛中,AI拍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AI自动跟踪拍摄系统的功劳。比如,在冰壶比赛中,因为场地较大,传统镜头无法一次性涵盖整个场地,AI拍摄则能够进行画面的全景融合与拼接处理。利用全场的摄像头,将其重叠部分进行拼接,最后呈现理想的全景图像。
另外,在滑雪比赛中,利用“3D+AI”技术,实现了“让谷爱凌再飞一会儿”的神话。时空定格技术能够将运动员的动作定格,并进行360度查看、慢放,让观众再次体会精彩瞬间。
同时,在短道速滑比赛中,采用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猎豹和飞猫,以极限跟拍、全视点覆盖为特点,确保画面的拍摄质量。并且,飞猫不仅在转播中发挥作用,在现场裁判判决运动员是否违规中,也提供了视频证据,帮助裁判判罚,确保比赛公平公正。
利用AI摄像机所拍摄的内容,AI智能内容生产剪辑工具可以将画面快速、高效地进行包装,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冬奥会内容。
3.2.1 丰富舞台
在文艺晚会直播中,AI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特效设计中。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数百位小朋友手举和平鸽模型灯笼,在舞台上自由奔跑,随着小朋友的跳动,其脚底下出现朵朵雪花,星光也跟随者孩子们的脚步流动。节目中的雪花效果,便是AI实时视频特效技术的展现。AI与舞台的结合,是一场技术与艺术的对话,AI技术能够提高舞台的表现力、吸引力,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舞台内容。
同时,AI技术还可以扩大直播平台,实现真正的多屏联动。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2023年央视春晚”)在科技方面充分利用“5G+4K”“8K+AI”战略总体布局,利用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 X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等新技术,进行融合创新。为丰富收看平台,2023年春晚利用“百城千屏+云听”双平台同步直播,在百座城市文化广场的中心大屏上进行直播,将春晚送达更多人的心中。另外,在多屏时代的今天,“竖屏看春晚”第一次推出多视角看春晚的功能,通过直播展示台前幕后的情况,满足大家的收看需求[5]。
3.2.2 创新节目
AI技术在丰富舞台之外,还可以让舞台创作者针对节目进行创新。此类的尝试已不少见。在2022年江苏卫视跨年晚会直播中,节目组利用“AI+AR”全息投影技术,让邓丽君重返舞台,与青年歌手周深一同演唱《漫步人生路》《小城故事》和《大鱼》等经典曲目,两位跨越时代的歌手,在科技的帮助下隔空对唱,为观众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在2023年央视春晚歌曲节目《你好,陌生人》中,歌手毛不易与济南一名公交车驾驶员利用科技创新,在不同时空下合唱了同一首歌。济南公交车驾驶员王能鑫在新冠感染疫情期间,自费购买50个N95口罩,免费分发给需要的乘客,为陌生人送去了寒冬温暖。利用科技创新,将温暖的生活小事带到荧屏前,以平凡人的小故事,为社会带来春天的温暖,鼓舞社会上的每个人。
在文艺晚会中,科技是重要的一环。“思想+艺术+技术”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科技将编导的思想与艺术融合成现实,让大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不少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都会采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内容智能分发,以满足用户的不同兴趣爱好需求。而在广播电视领域,这方面的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节目制作团队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时,为了丰富节目内涵,对许多细致的文化并不会直接说明,而是将其隐藏在场景建设、节目组织中,并通过短视频等平台的二次传播对其进行进一步剖析,将节目内隐含的内容点讲明、讲透,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节目内容。这样做既提高了观众的文化素养,又巩固了收视群体,助力内容的再次发酵。
以2023年央视春晚为例,在春晚中出现了很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技术的结合。比如在场景搭建中,舞台最上方搭建了一朵美丽的大花,这朵花的原型便是距今约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彩陶花瓣纹,这一文物元素占据春晚舞台的C位,作为整个演播厅顶部的艺术装饰。在春晚节目中,主持人介绍说,“华”的本义为“花”,中华民族恰如“种花家”。在春晚中,观众仿佛置身花海,“花”作为2023年春晚舞美中的符号,不仅代表了欣欣向荣的美好祝福,也展现出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活力生机,这恰如写入中华儿女基因的文明密码。
倘若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会不理解隐藏在场景建设、节目组织中的文化内涵,但如果节目制作方通过手机客户端将其进行二次传播,便能使观众豁然开朗的同时,也促进节目内容在互联网平台的再次发酵,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随着短视频平台普及,视频剪辑对大众来说已不陌生,许多网民都常驻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短视频的推动具有很大的助力。
在短视频平台持续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以剪映、快剪辑为代表的既简单又好上手的手机视频剪辑软件。在剪映中,用户可以使用其他用户上传的模板,只需点击想要剪辑的素材,即可一秒成片,视频所需的效果、音乐都会由AI自主添加。此类软件的出现,无疑方便了许多对视频制作有兴趣、但没有剪辑技术的受众,也使互联网视频发展更加丰富,为广播电视事业添砖加瓦。
同时,剪映因具有智能识别字幕、匹配素材和背景音乐等功能,成为不少广电从业者剪辑时会选择的软件,为从业者的工作减少了很多烦琐步骤,更加节省工作时间和效率。
在此影响下,短视频平台中出现了一批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不同,微纪录片时长短、内容少,将内容聚焦到普通人身边发生的故事,以更生活化的题材提升对大众的吸引力,更适合在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不同的是,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化,没有技术要求,更多的人利用视频剪辑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使短视频平台中的视频内容更加全面。
也有许多传统类型的纪录片以短视频为窗口,进行二次发布。如纪录片《人间风味》制作组将原有纪录片剪辑成一系列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不仅满足观众碎片化的收看需求,也能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便利。
AI剪辑除应用在短视频剪辑软件外,在影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虽然AI剪辑并不能取代专业剪辑师,但用好AI剪辑,对剪辑师来说也犹如添了一位好助手。在剪辑分镜头脚本清晰、拍摄归整的电视剧、电影中,AI剪辑可以利用分镜头脚本进行粗剪,挑选合适的镜头,将镜头按分镜头脚本顺序排列好,这样可以节省剪辑师的不少时间。与传统的消耗大量时间的程式化剪辑相比较,人工智能剪辑可以根据数据库内较成熟的剪辑风格和镜头语言,对录像进行自动选择和组接,从而大大提高剪辑的效率和质量[6]。
另外,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代表,科幻类电影所需要具备的动画设计也需要AI来完成。AI剪辑根据画师的想法制作影视动画,并利用算法进行渲染。AI所创造出的动画能够完善电影画面内容,促进影视的发展。
如今,人工智能在影视剪辑与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在AI剪辑的辅助下,人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寻求创新与突破上,投入更加有创意的工作中。
人性化AI对广播电视从业者来说,是不小的冲击与挑战。一系列AI产品的出现,使得一部分从业者失去了原本的工作。面对5G时代来临的大环境,广播电视从业者需要做出改变。
首先,要正面接受人性化AI产品的出现。科学技术发展永无止境,而人类却把握着发展的钥匙。利用AI产品,广播电视从业者可以从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时间投入其他更加具有创意性、价值的工作中。
其次,面对AI产品的冲击,广播电视从业者要更加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随着5G时代来临,传统形式的广播电视从业者已无立足之地。面对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从业者要坚持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做好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向全能型人才转变。
最后,要全面地看待AI产品的发展。以AI主播为例,虽然AI主播对主持人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在播报时,其往往会出现缺失情感、无法理解播报内容而导致出错等问题。另外,相关主体还需要做好道德伦理培训,处理好隐私保护问题,更加理性地看待AI产品的出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