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晶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科技日新月异,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媒体经营紧跟时代脚步,转变信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传统模式,实现媒体融合、利用最新科技、扩展经营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为适应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媒体多元化经营可以从内容、品牌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做优做强,实现媒体的长足发展。
数字化时代,科技快速发展带来了媒体经营的快速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以多平台融合推动媒体多元化经营;大屏与小屏的融合发展,有效扩大媒体传播覆盖面,以多场景联合促进新媒体多元化经营;各媒体不断尝试“媒体+”扩展,创新商业模式,以多领域合作推动媒体多元化经营。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智能手机、电子手表、平板电脑、电脑等电子设备不断深入大众生活。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只能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获取信息,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快捷便利地了解到世界各地新闻和资讯。无数新媒体平台产生,如新浪微博等社交软件,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抖音等视频软件,喜马拉雅等音频软件。在科技驱动和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传统媒体紧跟时代趋势,建设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开通新媒体平台账号,形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态势。比如,新华社在20世纪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渠道。随着科技发展,新华社紧跟时代步伐,于1997年正式成立新华通讯社网站,于2013年正式开通“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于2018年开通抖音官方账号,现已在多个知名新媒体平台上拥有亿万粉丝。这些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平台深度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搭建融媒体框架,打造全媒体矩阵,实现多平台融合的媒体多元化经营,为扩大媒体传播影响力发挥显著作用。
在现代技术支撑下,媒体通信领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开始打造更加立体、智慧、便捷、系统的媒体体系。其中,大屏与小屏的融合发展有效扩大了媒体传播覆盖面,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如今许多传统电视媒体顺应科技变化趋势,不仅在电视上播放常规节目,也在手机移动终端上同步投放相关完整视频或短视频,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实现内容传播范围的最大化和效果的最佳化,实现电视大屏与移动终端小屏联合传播。比如,新冠感染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推出《央视新闻面对面》短视频专栏,与央视王牌电视栏目《面对面》实现联动。北京广播电视台于2022年1月推出“5G+8K”高清视频移动应用“京8”作为“小屏”,并在城市户外和社区建设8K屏幕作为“大屏”。在北京市事业单位、重要景区和高校,8K超高清电视和20多块8K超高清户外大屏成功落地,不断扩大传播的广度。越来越多的媒体借助新兴科技和媒体平台,实现大屏与小屏良性融合,不断探索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各媒体不断尝试“媒体+”,与其他行业和领域进行创新合作,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传统媒体收益主要依靠内容收入和广告收入。在新媒体时代,各媒体创新盈利模式,加强多方合作,拓展经营范围,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媒体经营活力。媒体深入相关细分领域,比如音乐、影视、图书等,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断拓宽盈利渠道。比如,2017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朗读者》文化类综艺节目,并将节目访谈和朗读文本整理成同名书籍进行出版。借助该节目的热度和口碑,其同名书籍受到大众好评,拥有可观的销量,从而为媒体带来新的收益。再如,新华社打造《声在中国》媒体融合创新重点栏目,联合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成功发行同名爱国歌曲专辑,丰富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渠道。在报纸行业,海南地市级党报《三亚日报》经营业务范围广阔,不仅生产报纸内容,还开展其他业务,包括广告、印务、发行、培训、电商、户外广告等,获得了大量的多元化经营收益[1]。
在目前媒体多元化经营情况下,媒体既需坚持传统,也要创新突破:做到内容为王,以用户为核心,提升内容质量;利用品牌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公信品牌;坚持服务用户,做精服务产品,做优服务体验;深入跨界拓展,探索商业模式,增加盈利价值;培养全媒体人才,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媒体要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2]。坚持内容为王,是媒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首先,以用户为核心。媒体的服务对象是用户,在媒体经营中应始终坚持以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信息为核心。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用户可以主动选择接收信息,用户的反应成为实现内容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媒体在生产内容时,需充分考虑用户兴趣和真正需求,比如在语言风格方面,或通俗易懂、活泼有趣,带给用户轻松的阅读体验,或真诚深刻,使用户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等等;在内容的选材方面,也需要时刻以用户为核心,寻找用户真正感兴趣或者需要的内容,以满足用户需求,增强用户对自身的黏性,充分发挥服务用户的作用。
其次,将增强内容质量作为中心工作。各个媒体传播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内容需要言之有物,能够使用户有所收获;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产生正向的价值引领;需要进行检查审核,避免语言低级或细微错误;需要不断守正创新,跟随时代步伐更新具体内容和形式。比如,四川日报打造《人境》周刊、《经济周刊》和《思想周刊》等精品周刊和重磅品牌,持续推出优秀新闻作品,坚持做强精品内容,提升报纸的精品特质,保持自身权威性、专业性、公信力,不断增强舆论影响力[3]。
最后,发布的信息内容要注重原创性。在自媒体时代,许多网络内容经过搬运或二次创作,容易断章取义使受众产生误解,造成负面的传播效果。媒体信息数量增加的同时,信息同质化现象逐渐显著。在此背景下,内容原创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媒体运营者需提高对内容原创性的重视度,用独一无二的作品产生新的信息价值,这是信息爆炸背景下的内容生产要求,也是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的基础要求。深入新闻现场进行资料收集和取证,增强实力争取独家报道,推动创作自身内容和栏目,始终坚持和优化原创内容的设计与制作,为用户提供新鲜感和内容价值,是媒体保持生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公信品牌,可以有效发挥媒体优势和价值。一方面,已经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媒体可以依托本身品牌优势,进行品牌延伸,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公信力和知名度,从而不断探索媒体发展的衍生效益。例如,泰州报业传媒集团依托报纸的品牌优势,逐步收购泰州优质户外广告资源,打造泰州交通载体及站台户外广告,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益和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知名度不足的媒体可以根据自身定位寻找突破点,建设新颖品牌,或与其他知名品牌进行联名合作,高效推动媒体品牌建设宣传,也能有效增加媒体收益。总之,各媒体都应树立品牌意识,不应仅将自身当作为企业提供品牌建设和信息发布服务的平台,更应把自身定位为品牌建设的主体,进而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公信品牌,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增强自身经营的生命力。
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其服务的对象最终指向用户。媒体可以推行“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以新闻生产为基础,充分发挥新兴短视频平台、小程序等的服务功能,实时更新城市生活相关服务信息,如购物、天气等,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娱乐、教育等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比如,“四川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除了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还包括四川就业招聘、降温提醒、景区闭园等与四川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该公众号的菜单栏目设置有“生活服务”“找工作”两大模块,为四川居民人事考试、公积金查询、婚姻登记、医院挂号等日常生活提供便捷、细致的服务。各媒体除了提供精准化服务,还可以提供全域化服务。以加强多方合作扩大用户服务范围,创新用户服务形式,实现全域化服务,从而优化用户体验,增加企业收益,促进媒体长远发展。例如,东楚晚报全媒体与黄石园博园达成合作,打造“园博园捆绑模式”。该报社每周一次为园博园提供整合传播、舆情公关、网络直播等服务,帮助优化园博园受众的体验,也通过多方合作扩大了该报社的服务范围,推动实现全域化服务。
首先,开展跨界经营,融合多元业务,是探索商业模式的重要举措。如今许多媒体积极开展跨界经营,寻求新的盈利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应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跳出媒体融合问题,探索与媒体自身发展相关的跨媒体、跨行业、跨领域经营,提升跨界可能性与可行性,以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4]。比如,人民日报新媒体曾与知名茶饮品牌“奈雪的茶”进行跨界联名合作,推出了“有为青年看报喝茶”快闪店,两大看似不相关的企业强强联手实现跨界合作,提升了人民日报衍生收益。同年,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名知名文具品牌晨光,于2019上海书展推出青春“记”念礼盒,以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打造平台IP,形成文化IP产业链,也能有效增加媒体盈利价值。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形式,意思是内容生产的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成果权。打造媒体IP可以形成媒体品牌特色,提升媒体知名度和关注度,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等多个系列作品,不但彰显了主流媒体引领力,更为媒体经营提供了充足的盈利空间。更深一步,构建文化IP产业链能极大增加媒体收入,推动媒体经营的长远发展。芒果TV在打造IP上做出了大胆尝试,其全面覆盖超强IP,建立“芒果TV”客户端,拥有《我有一个朋友》等影视的独家播放版权,自制《明星大侦探》《向往的生活》等节目,实现独播自制全方位部署,抢占顶级IP资源,提供了媒体IP打造的成功案例,产生可观的媒体利润。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5]。人在生产关系中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全媒体时代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新媒体技术、适应新传播业态的高素质专业化全媒体人才。为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不断满足社会和媒体融合发展需求,同时提高媒体多元化经营水平,培养全媒体人才是一重要举措。要想使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提速、增效,首先要对外引才,面向高等院校和全球人才市场招聘掌握高端技术、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向内留才,优化绩效考核方式,增强薪酬的激励性作用,建立人才晋升的“双轨”机制,营造尊重人才、容纳人才的氛围,真正留住媒体人才;最后要全面育才,注重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分类培养人才、建设人才梯队,打造适应现今媒体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信息技术飞速变化,将带来媒体多元化经营的全新场景:虚拟现实为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感受;制度机制持续完善,将引发媒体多元化经营的要素整合,实现人才、资本、技术要素不断发力。在技术与制度的影响下,媒体多元化经营将不断改善、持续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数字时代的一个新应用形态,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应用阶段,可以为用户提供与现实世界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模拟体验。2022年10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将深刻影响2023年中国的媒体发展。一是在“虚拟现实+融合媒体”上,各类媒体将推动沉浸式内容生产,建设网络视听和广播电视的内容的虚拟现实制作区;通过面向大众的虚拟现实设备推广,媒体的内容将在视觉、听觉上给用户营造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官感受,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通过发展虚拟化身等新的互动社交业态,革新平台交往方式。二是在虚拟现实与文化旅游、教育培训、演艺娱乐等业态融合方面,通过“虚拟现实+”的强大能力,构建“超级现场”的场景体验。2023年,一些媒体将会在虚拟现实产业上做文章,通过技术融合创新、产业链条供给、场景应用融合促进多元经营,赋能媒体发展。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虚拟现实相关设备的普及和场景的搭建将是把人类带向“场景时代”,进而迈向“元宇宙”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人才要素方面,各类媒体应坚持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以适应深度融合、快速变革的行业发展,在当下集中表现为对数据思维、数字技术的掌握。全媒体人才团队的持续建设,将为媒体经营提供原动力和活力。
在资本要素方面,我国媒体新闻生产领域严格限制非公有资本的进入;但经营可以是多元的,媒体应更加积极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化发展,既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又要主动在市场中寻求拓展多元经营的方向,以增加媒体收入。同时,我国要促进市场的多元化,不断增强自媒体活力和创造力。
在技术要素方面,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下,我国媒体坚持技术引领,创新传播手段,深入数字化实践探索。如今机器写作、算法推荐等相关技术也逐渐趋于普遍,为媒体经营和内容生产带来更多转变。
媒体多元化经营,其“多”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多平台融合、多场景联合、多领域合作的现状之下,媒体多元化经营还可以在内容、品牌、服务、跨界、人才等方面不断发力,提升媒体经营效果,实现媒体的长远发展。展望媒体多元化经营未来:近期虚拟现实将带来全新面貌,制度完善将进一步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和价值,媒体多元化经营将持续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