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向

2023-02-08 20:56冬,陈
学术探索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民族民主

赵 冬,陈 智

(内蒙古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022年10月,习近平考察殷墟遗址时,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概念,2023年6月,习近平强调,“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轫和发展于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之中,是“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具有鲜明的人本属性、深厚的文明根基、正确的道路方向及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明确中华文明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其中蕴含的时代特质和形态意蕴,正确理解其中的基本内涵和文明追求,从而明晰与践行正确的实践路向。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人民至上、与时俱进和胸怀天下的文明理念,具有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等多重形态意蕴。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内核。“文明的本质在于人的进步”,[2]在文明的所有要素当中,人居于核心地位。“现代文明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文明结晶”,[3]18世纪末期以来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人类现代文明,虽然我国的现代化启程较晚,但与中华传统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相较而言,却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始终与人民一道,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力量,在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肩负与践行文化使命,不断创造新的时代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和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超越,彰显了恢宏的人类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底色。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缺少对人的关注相较而言,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科学社会主义始终是指引我国社会进步的光辉旗帜、理论武器和正确道路,成功地引领中国走出百年文明蒙尘的屈辱史,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民至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深烙印在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之中,深深内嵌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和社会制度之中,真实体现在我国的民生领域和发展目标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断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中华文明现代形态

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品格。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人类文明也不例外,每一历史时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都会带来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及上层建筑的变化,都会催生出新的时代文化和时代精神,在社会进步的时代浪潮中逐渐实现人类文明形态的更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轫于文明转型和道路探索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的历史背景、基本国情、时代特征不断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确立各个时期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历史地看,中华民族自近现代以来,更加秉持与时俱进的文明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文明更新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4](P150)中华传统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文化源泉与历史根基,赋予了现代文明一脉相传的人文精神、思想精髓和道德规范,夯实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根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体现在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历史文脉,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强大力量;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坚守和平的发展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为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始终坚守平等互鉴的文明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在于创新,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并立足于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厚资源,对其进行改造和升华,并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价值理念,使其得以丰富发展,焕发其独特魅力,为解决当今社会困境提供现实思路,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

(三)坚持胸怀天下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人类道义和历史视野。中华民族进入近现代以来,逐渐形成开眼看世界的世界历史意识,明晰中华民族的历史方位和未来面向,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民族心态,不断重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自身发展置身于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之中。纵观百余年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不仅为世界上希望摆脱压迫和落后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还积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支援,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行径,反对单边主义和无理制裁,积极参与建设国际新秩序,更是在新时代以来,积极履行大国义务,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中走来,是中华民族在尊重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伟大创造,不断为人类社会历史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人民性、发展性、包容性,使其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潮流,并以自身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逐渐成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且具有深厚的文明根基,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规律,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对世界现代文明发展成果的借鉴,其蕴含着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深切观照,以极大的内在张力融入世界文明体系之中,在人本属性、制度基础、发展目标等方面,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成鲜明对比,克服与超越了狭隘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和平发展,既包容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交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文化发展道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与其他文明共生共荣。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一体的文明体系,应从整体性视野把握其人本属性、物质根基、精神内核、发展目标和生态指向,构建系统多维的文明内涵体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一)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典范的政治文明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最新发展。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命题。“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5](P37)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实践的时代结晶,其在民主内涵、民主渠道、民主形式、民主效能等各方面,发展了人民民主事业,提升了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有效性,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促进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民依法有序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等民主活动,拓宽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渠道,健全反映民意、汇集民智、凝聚共识、监督反馈等工作机制,实现人民民主在民主参与主体、民主程序环节、民主领域范围等方面的全覆盖,让人民民主真实可感、切实有效。

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为中华民族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也彰显了我国坚持与发展人民民主的价值信念。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性这一根本属性,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切实将民主实践经验制度化、理论化,顺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人类民主形态发展的历史趋势。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典范的政治文明,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高度彰显了中国坚持发扬民主的决心与意志,打开了人类民主发展的新空间,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明格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物质与精神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要素,是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是对立统一的,物质具有根源性与独立性,精神具有派生性与依赖性,物质决定精神,物质世界的发展决定精神世界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精神作为对社会物质生活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动地作用于物质世界,对物质世界的发展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蕴含着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和精神文明的高度成就,更蕴含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并进的文明发展格局,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高度繁荣。一方面,要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不断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文化支撑,引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健康向上。要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全面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广泛性、均衡性、可及性,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文化建设中激发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思想智慧、智力支持与精神力量。

(三)以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社会文明

社会文明进步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P505)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和价值方向,社会以人为中心,人是社会产生、存在与发展进步的主体,社会文明的进步最终落实到人自身的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社会文明,既要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也要注重社会主体、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等社会系统结构的调节优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条件。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加快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那样,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7](P200)与中华传统文明中蕴含的民本民富思想相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野中的共同富裕具有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是覆盖全民的、全面而具体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应该看到,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及行业差距等仍存在,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社会文明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人为中心的文明形态,注重社会中“现实的人”的存在与发展,注重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整体性发展,具言之,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能力水平,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活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个体关系、群体关系、干群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谐,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准,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不断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需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高度谋划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8]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先进的思想理论、正确的道路方向、坚实的制度保证和必要的文化条件。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战略方针,与此相适应,以严密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只是理论要求,也是实践遵循,新时代以来,我国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在实践基础上推动全社会绿色转型,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产业结构变革,实行GEP生态效益统计与核算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绿色社会,加强环境污染整治,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健全美丽中国建设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在全社会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让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和共同事业,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向

文明是在实践中建构与发展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全民族坚定道路自信,将现代文明的发展立足于当代实践,坚持走自己的路。

(一)坚持“走自己的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两者共同的实践遵循。坚持走自己的路,要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时代特征、立足具体国情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改革创新,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运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法宝,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思维,推进思路、机制、话语、形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坚持走自己的路,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际。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现代文化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强劲的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不断揭示与呼应新的时代问题,建构新理论,指导新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空间和实践根基,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也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和道路根基。“现代化的本质是文明创造和文明转型”,[9]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现代化进程的文明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文化形态。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为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智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处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自然离不开现代性语境的制约,但其所具有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优秀文化因子,使其具有重塑现代性的现实可能,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大同理想、道法自然、以义制利、和合共生等文明理念,对于突破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

(二)坚持理论创新,以“两个结合”塑造新的文化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关于文明形态演变、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思想,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激活了中华民族追求文明进步的历史意识,推动着中国人民推进社会革命与文明建构的历史进程,指明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处于融合共生的历史进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两个结合”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剖析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发展要求,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和正确道路,制定政策方针和发展规划,不断满足时代和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解决时代课题中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总之,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以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

“两个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从历史逻辑来看,百余年来,在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两个结合”推动了中国社会革命,指引中华民族走出文明蒙尘的百年屈辱史,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文明发展道路;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的价值基因和精神追求相暗合,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坚持“两个结合”,就要在将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历史文化、具体实际、基本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实践逻辑来看,“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和文化根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先进的理论武器、深厚的文明底蕴、强大的精神力量,“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1]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催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文化形态,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有利于充分发掘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从而在广阔的文化空间中,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

(三)坚定制度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制度保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优势全面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具有科学规范性、价值引领性、激励约束性等特征,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要与时俱进健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民族等各领域的制度体系,也要在制度制定、执行、监督、反馈等各环节,保证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真实性,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和根本利益,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各项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遵循客观规律,反映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也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激发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与力量。例如,生态环境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合理开发与运用自然资源,有效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转型,既解决就业和创收等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也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执行是制度的生命力所在,狠抓制度执行、全面而深入地落实法律制度,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实现制度的内在价值,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成效。

(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定中华文化立场,赓续历史文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和资源宝库,特别是其中延续至今,并对人民群众思想基因影响深刻的价值理念,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具有强大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具有根深蒂固的塑造与固化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底气和骨气,立足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和中国话语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推进文化自强,就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立足具体实际,充分发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容,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根基。天人合一、民为邦本、世界大同、为政以德、厚德载物、讲信修睦、和合共生、自强不息、革故鼎新、亲仁善邻、经世致用、求真务实、求同存异、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与互补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丰厚的历史经验、思想智慧和价值理念。文化建设既要“守正”,更要“创新”,唯有实现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与引领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改造与升华,使其与时代特征和实践需要相适应,以马克思主义重释与激活其内在的生命活力,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无穷的智慧价值和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引领中华民族的时代发展。

(五)秉持开放包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开放中发展、在包容中出彩,彰显出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包容性。缺乏包容性的文明,将陷入孤立与僵化的境遇之中,将面临丧失生机活力而日渐衰落的文明危机,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并繁荣发展,离不开开放包容的世界视野和民族秉性,正是开放包容的文明观,中国各民族有史以来就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各宗教信仰多元共存,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正是开放包容的文明观,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文明的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以及文明之间的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生共荣,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求经、郑和下西洋等成为文明交流的历史佳话。当今,中国共产党坚持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秉持中华民族的包容心态和开放胸怀,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主张,深入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权益。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世界眼光和包容胸怀,不断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在兼收并蓄中促进自身跨越式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思想文化成果,丰富与发展自身的思想理念、社会制度、文化体系,完善与提升自身文明内核的历史过程,逐渐具有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的现实色彩,积极构建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文明形态,同时,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作品、模范典型人物、学术话语体系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先进的历史观、文明观、生态观、民主观等,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也彰显出解决世界性难题的文明价值,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压迫、对抗、异化及片面的发展方式,实现了文明观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民族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