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华
增进民生福 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民生保障领域的具体体现。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所在,同时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务实举措。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在面临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的同时,社会风险也在不断加剧。基于健康隐患和经济收入不足双重特征的老年风险是群众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这对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式改革还是参量式改革,都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群众能够真实感受到的是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和均衡性发展。因此,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关注并努力破解的难题。
社会保险的业务经办和服务流程,涉及缴费、待遇支付、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诸多环节。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社会保险服务具有诸多的特殊性。首先,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居住较为分散,社会保险服务半径和服务成本比较大,需要在服务方式上有所创新,才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保险服务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保经办力量薄弱,经办人员短缺,需要在基层服务机构网点建设和人员配置方面有所创新。最后,社保政策宣传和语言沟通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保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理念与模式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结合地区实际,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对蒙古族群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出流动公共服务的理念,并在公共文化服务(乌兰牧骑)、医疗服务(草原小药箱)、社保服务(社保服务直通车)方面进行试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显著提升。流动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理念与实践,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丰富了现有的公共管理理论,也造福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千万群众。
赤峰市社保部门通过“马背上的社保服务”和“车轮上的社保服务”,将社保服务送到牧民家中,适应了牧区生产生活的流动性特点,实现了政策找人、服务找人的社保服务递送机制创新,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抱,凝心聚力谋发展。
赤峰市的实践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保服务改革和创新的一个缩影。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进入新时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探索出一条以增进民生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2023 年7 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印发,提出了“七个作模范”,其中就包括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工作,抓改革、促扩面、保发放、强管理,确保社会保险平稳运行,织密兜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对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 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社保服务在身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未来进一步做好社保公共服务,需要持续优化社保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在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社保公共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培养双语人才,夯实社保服务人才队伍,提升社保服务能力,从而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要通过流动社保服务,实现社保服务的无缝隙供给和全方位覆盖,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在草原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