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融合发展新动向
——跨界 跨屏 跨语言

2023-02-08 01:30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跨屏伦理摄影

邢 栋

最早的新闻文字是唯一传播形式,受众只能从文字描绘中大致想象新闻现场。新闻与摄影的结合,既是新闻传播所需,也是摄影彰显价值的需要。美国著名学者斯坦利·卡维尔在著作中指出:“摄影与绘画不同,呈现的是事件事实。”在摄影技术的加持下,新闻表达和传播方式趋向多元化。但这一时期的新闻摄影与现代新闻摄影形式有明显区别,早期新闻摄影多用于展览所用,较少用于新闻传播。直到20世纪初,德国记者埃里奇·萨洛蒙使用机身小巧的艾尔马诺克斯相机抓拍新闻现场,开创了“小相机+现有光+不干涉对象”的新闻摄影手法,开启了新闻摄影的新纪元。由此纸质媒体开始大量刊印新闻摄影报道,促使新闻摄影真正具备了传播功能,埃里奇·萨洛蒙也被称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促使新闻摄影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网络传播进一步巩固了新闻摄影的重要地位。乃至今日进入全媒体时代,智能手机与群众拍摄优势凸显,新闻摄影师的职业遭遇严峻挑战。但群众无门槛参与新闻摄影,也致使新闻摄影报道质量良莠不齐。如何最大程度保证新闻摄影的内容品质,成为当前新闻摄影融合发展探索的关键。

一、新闻摄影融合的伦理转向失范

(一)跨界:新闻摄影泛滥缺“质”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融合发展态势明显,跨界叙事成为新闻传播“常态”,新闻摄影形态更为多样化。在卫星云图、无人机、VR、运动相机等支持下,新闻摄影就像开启了“慧眼”,深入人类无法进入拍摄的“禁区”。[1]同时,AI语言、SVG互动等技术,使得新闻摄影的融合表达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与受众之间实现了无障碍信息传播。但新闻摄影跨界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其中新闻摄影泛滥缺“质”尤为突出。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小小”新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进入“全民记者”时代。全民记者虽然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全民记者利用前线优势抢得事件报道的优先权,但由于全民记者大多并不具备专业新闻摄影技巧,多从自身理解视角拍摄事件“现场一角”,很容易发生信息传播偏差,这与新闻摄影的准确性相悖。全民记者时代个体的新闻素养参差不齐,随意拍摄一些突发新闻事件,很容易发生侵犯事件当事人隐私权、肖像权等,发生无意识的伦理失范。另外,全媒体时代对专业新闻摄影记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少记者对新闻摄影融合认知不足,缺乏较高的发现新闻线索的敏感性,拍摄的专业新闻摄影作品丧失及时性,而缺乏质量的新闻摄影作品大量泛滥传播。

(二)跨屏:新闻摄影功效淡化

全媒体时代,图片更能抓住受众的眼球,有着天然的跨屏优势,促使新闻摄影呈现跨屏传播趋势。但新闻摄影的跨屏并不是简单地被动转载,而是拓展新闻摄影现有的生存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承载新闻摄影的媒介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且越来越智能化、移动化、便捷化,如智能家电、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等。[2]人们也习惯于移动阅读。但受移动媒介排版的制约,各种信息参差不齐,分散了受众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新闻摄影作品的视觉冲击,即使是高质量的新闻摄影作品也容易被淹没。另外,新闻摄影作品的纪实性是根本,受众感受着作品的视觉冲击,提取其中表达的有用信息。但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跨屏传播,可能会导致其信息传播功效淡化。尤其是针对负面信息的报道,如果官方媒体没有及时进行新闻传播引导,群众很容易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如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等,发布各种私下拍摄的“伪真实新闻图片”,严重扰乱正常的新闻传播秩序。

(三)跨语言:新闻伦理准则被忽视

新闻摄影的跨语言主要是着眼于全球的新闻传播,推动新闻摄影的融合发展,重点布局国际新闻传播的话语权。世界各国虽然语言、文字各有差异,但图片是天然的无言讲述者,以视觉语言引发世界人民的共感共情。如何破局对外传播困境,是当前我国新闻摄影融合发展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虽然近年来我国经常以特稿形式,对外输出高品质的新闻摄影作品,但总体数量并不多,产生的新闻传播影响力有限。随着全球社交媒体的推广与应用,新闻摄影的跨语言传播,是各国摄影记者抢夺话语权的关键领域。但随之而来的漠视新闻伦理准则事件时有发生,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技术造假行为。甚至在世界最权威的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上都发生过造假事件,2015年第58届“荷赛奖”获奖作品揭晓,意大利摄影师乔瓦尼·特罗伊洛的《欧洲黑暗之心》成为当代热点组一等奖。但后续查明其中有照片并不是在作者所说的沙勒罗伊镇拍摄的,严重违反了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另外,为获得受众关注,一些新闻摄影记者更是利用革新的图片后期处理技术进行造假,营造一个“精致”的视觉语言世界,蒙蔽新闻真相,是严重漠视新闻伦理准则的行为。

二、新闻摄影融合发展路径

(一)建立严格新闻摄影把关人机制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融合发展不论如何跨界,其内核仍是不变的,即真实记录呈现新闻现场。那么做好“把关人”,是新闻摄影融合发展时期每个媒体人应坚守的传统。一是新闻摄影拍摄个体的自我把关。新闻摄影工作并不是毫无门槛的“随手拍”行为,全民记者也不能为了个人私欲扭曲新闻事实。新闻摄影融合发展要求新闻摄影个体做好自我把关,明晰新闻摄影的内核与传统,以严谨的态度真实传递新闻现场信息,充分尊重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等,严禁使用夸张悲情的拍摄手法,挑战公众的心理防线,要客观传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二是提升新闻摄影图片编辑的把关地位。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融合的跨界传播,对图片编辑的把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新闻摄影图片编辑应紧跟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提高自身的图片识别能力,严格把关新闻摄影作品的传播审核,将违背新闻摄影伦理规则的作品在萌芽时拦截住。[3]三是确立自媒体把关人角色。全媒体时代全民记者成为常态,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即我们常说的“微博大V”“直播网红”“B站大UP主”等,自媒体的新闻摄影把关工作挑战重重。对此,行业应重视自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从政策上确立自媒体把关人角色,对其新闻摄影传播内容予以规则限制,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维护新闻摄影报道的伦理底线。

(二)寻求新闻摄影技术合作

新闻摄影融合发展过程中,借力跨屏拓展新的生存空间,离不开技术的进步。相应地新闻摄影发展也应积极寻求新闻摄影技术合作,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时效性、表现力,也增强我国新闻摄影的影响力。一是尝试无人机、VR等现代技术辅助新闻摄影创新。无人机、VR等新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利用强机动性,深入一些高风险的新闻现场,且不受空间限制,展现独特的摄影视角,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感,并全方位真实还原新闻现场。这类新闻摄影创新作品,比传统视角的新闻报道更能够适应多屏呈现环境,能够巩固新闻摄影传播功能。二是建立统一新闻摄影发布机制。为了正确引导新闻舆情,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新闻摄影发布机制,针对区域内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反应,第一时间发布群众关心的新闻现场图片及信息,抢夺新闻传播的话语权,并进行多屏呈现,杜绝“伪真实新闻图片”的泛滥。三是注重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摄影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还应保留人文关怀,在依托技术全方位挖掘新闻真相的同时,应坚守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与尊严,关心新闻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重构新闻摄影的伦理规则

新闻摄影融合发展中,其跨语言视觉传播是国家形象塑造,以及文化影响力竞争的有力手段。对此,行业应紧扣时代发展,重构新闻摄影伦理规则,其从业者更应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接受新闻监管,拍摄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一是建立新闻摄影伦理规则。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融合发展,应对接世界传媒伦理规范,立足于公共道德理论、责任伦理等,重构我国新闻摄影传播的伦理规则。具体的如保护新闻摄影线索来源、保护新闻相关人员隐私、及时更正不当新闻摄影信息、准确真实记录新闻现场、正当渠道获取新闻摄影信息、禁止新闻摄影抄袭等,细化新的伦理规则内容,让新闻摄影从业者有法可依,也进一步提高我国新闻摄影的跨语言传播竞争力。二是强化新闻摄影从业者的伦理教育。新闻摄影的跨语言传播过程中,其从业者素养直接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4]对此,高校及有关部门应重视新闻摄影从业者的伦理教育,开设专业新闻摄影技巧课程及实践指导活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的专业新闻摄影记者,为中国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输送人才。三是建立匹配的新闻摄影监管法律规制。新闻摄影的跨语言传播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匹配的新闻摄影监管法律规制,规范新闻摄影记者的拍摄行为,遵守新闻摄影的伦理准则,积极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故事。

三、结语

媒体融合趋势下,新闻摄影融合发展呈现明显的跨界、跨屏、跨语言特点。跨界促使新闻摄影突破了传统单纯静态图片叙事的边界,跨屏拓展了新闻摄影传播媒介的生存空间,跨语言借力社交媒体融入全球新闻摄影传播生态。然而,随着新闻摄影融合推进,其伦理转向失范问题也引发思考。对此,行业应建立严格的新闻摄影把关人机制,同时专业新闻摄影师应主动拥抱技术创新,坚守新闻摄影的伦理规则,强化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以高质量的新闻摄影作品引领行业标准。

猜你喜欢
跨屏伦理摄影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互联网社群时代的跨屏传播
跨屏传播:2019央视春晚携手抖音的融合探索
媒体融合背景下用户跨屏测量的现实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跨屏营销时代电视媒体的数字化生存之道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