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研究

2023-02-08 04:05李粒萌卢岩贾红玲张永臣
上海针灸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颈源风池夹脊

李粒萌,卢岩,贾红玲,张永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 250001)

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变,导致血流障碍或脑血管痉挛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眩晕,常伴有颈部僵硬疼痛、恶心、呕吐、血压不稳等[1-2]。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上升、年轻化趋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目前西医对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被广泛认可的有以下 3种学说[4]。①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受到创伤、疼痛、挥鞭样损伤或颈椎退行性变使颈椎节段感受发出异常信号,影响中枢系统平衡分析及空间定位功能导致眩晕发生;②交感神经刺激学说,交感神经被不稳定的颈椎节段刺激,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出现缺血性眩晕;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椎动脉自身病变或颈椎病变影响椎动脉,引起供血不足产生眩晕。西医治疗本病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倍他司汀等扩血管药物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是复发率高,远期疗效差[4]。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5]。本文通过对近 20年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中腧穴进行挖掘来探究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数据库中2001年至2021年间关于针灸或针灸与其他治疗联用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期刊文献。

1.2 检索策略

以“颈源性眩晕”“颈源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针”“针刺”“电针”“穴”“穴位注射”“埋线”“温针”“艾灸”“温和灸”“拔罐”“放血”为主题词、关键词或篇名进行组合检索。

1.3 文献纳入标准

①文献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②对照组干预措施为西医疗法对照、空白对照、安慰对照或其他不同处理方案对照;③治疗组以针灸治疗为主(包括毫针针刺、温针灸、电针、放血疗法、火针、艾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和拔罐),可结合其他疗法;④纳入研究患者符合颈源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关诊断;⑤主要结局指标中包含眩晕症状的相关评定;⑥穴位处方、治疗方法和疗效明确。

1.4 排除标准

①综述类、动物实验以及个案报道类文献;②以头穴线、耳穴、董氏奇穴、非十四经穴或生僻经外奇穴为主的研究;③治疗组以微针(针刀、刃针等)干预为主的研究;④重复发表的文献保留最先发表的1篇,若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涉及针灸疗法,则纳入疗效最佳一组的腧穴处方。

1.5 数据提取与标准化

提取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作者、期刊、题目、治疗组/对照组干预措施、腧穴处方、疗效指标等数据录入Excel 2010,对于涉及多证型辨证取穴的处方,只提取主穴,单证型辨证处方,按照“主穴+配穴”进行提取。所有腧穴名称以及涉及的特定穴名称均参照“十二五”规划教程《经络腧穴学》[6]加以规范,如“人中”“绝骨”分别统一为“水沟”“悬钟”等。

1.6 统计学处理

运用Excel 2010软件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 25.0软件对使用腧穴进行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疗效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共检索文献3 661篇,最终纳入24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得到249个针灸的处方。

2.2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腧穴分布分析

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颈项部,占腧穴总频次的55.49%,其次为头面部及下肢,详见表 1(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所取阿是穴均颈部压痛位置故将其归于颈项部)。

表1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腧穴分布情况

2.3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腧穴所属经络统计

所选腧穴共涉及14条经络。其中应用频次前三位的经络为足少阳胆经(288)、督脉(232)、足阳明膀胱经(108)。详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腧穴所归经脉统计

2.4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腧穴选用频次分析

分析249个针灸处方,共涉及82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1 112次。使用频次位列前3的腧穴分别是风池(207),颈夹脊(159),百会(115)。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详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使用频次≥10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

2.5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腧穴的关联规则分析

用SPSS modeler对使用频率前30的腧穴进行关联分析。设置置信度≥80%,最小支持度≥10%,共获得15条关联规则,由表4可见,支持度最高的为风池-颈夹脊,置信度最高的风池-完骨。图1为关联规则网状图,如图风池-颈夹脊-百会为临床较为常用的腧穴组合。

图1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常用腧穴相关性网络图

表4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常用腧穴关联规则分析表

2.6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腧穴的聚类分析

运用SPSS25.0对使用频次位列前15的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树状图(图 2)。根据树状图结果,可得2个有效聚类,①颈夹脊、风池;②百会、天柱、大椎、风府、完骨、颈百劳、太阳、后溪、肩井、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内关。

图2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选穴聚类分析树状图

2.7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特定穴的选用频率统计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所选腧穴中特定穴使用率为58.63%,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350次。详见表5。

表5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特定穴频次分析表

2.8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

249篇文献中,以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参数(如舒张峰值速度、收缩峰值速度、平均流速)作为观察指标90篇,但由于TCD涉及参数较多且文献指标不统一,故仅对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针刺+中药有效率最高为96.14%(P<0.05),详见表6。

表6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

2.9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治疗方法分析

纳入的文献中,采用单一疗法治疗 58篇,两种方法联合治疗156篇,3种方法联合治疗23篇,3种以上方法治疗 12篇,其中手法包括推拿、点穴、正骨等;运动疗法包括牵引、关节松动、肌肉训练等;物理因子治疗包括红外线光疗、热疗、激光照射等。共涉及单一疗法8种,综合治疗方法39种。针刺常常联合药物、手法、艾灸等治疗颈源性眩晕,其中针刺联合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包括口服药物、药物熏蒸、药物离子导入等,西药常使用盐酸氟桂利嗪、倍他司汀等,中药常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益气聪明汤、天麻钩藤饮等。详见表7。

表7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主要治疗方法分析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颈源性眩晕当属“眩晕”的范畴,始于《黄帝内经》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等论述。在此基础上,后代医家不断丰富对本病的认识,提出了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痰、火致病等观点。本病的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实者责之风、火、痰、瘀阻滞头部气血运行发为眩晕,虚者责之肝、脾、肾虚,脑窍失于濡养发为眩晕。治疗应明辨病因病机,虚者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实者平肝风,清肝火,祛痰化瘀;本虚标实应补泻兼施。临床研究证明针灸可以通过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紧张,降低血液黏度,提高椎动脉血流速度,有效缓解眩晕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5]。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最常用的腧穴为风池、颈夹脊、百会,此三穴均位于头项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风池穴归属于足少阳胆经,古医籍中有“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关于此穴治疗眩晕的记载。从现代解剖角度来看,风池位于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深处有椎动脉走行[7]。临床试验[8-11]证明刺激此穴能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降低血液黏度,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血液循环。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的颈夹脊穴,可以调节两经气血,使气血上汇于头面。现代研究显示其下有相应脊神经节段,刺激此穴可以调节交感神经紊乱,舒张血管平滑肌,促进颈脑部血液循环[12-14]。百会别名“三阳五会”,为诸阳、百神、百脉之会,有一穴通百窍之妙,可以升提全身阳气,醒脑开窍[15]。现代研究表明刺激百会穴可以影响血液生化指标,调节神经体液因子,改善头部血液循环[16-17]。

腧穴分布频次统计结果显示,颈项部腧穴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首选,其次为头面部腧穴。本病的发生以颈部筋骨失衡为本,气血失和为标,治疗首选颈部腧穴如风池、颈夹脊以疏通经络,配合头面部腧穴如百会、太阳、四神聪以醒神开窍安神,能有效缓解颈部不适及眩晕症状,标本同治效果较好。

腧穴归经统计结果显示,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刺激阳经的腧穴更容易鼓动气血营养经筋,从而有效缓解颈部肌肉僵硬疼痛。且三经循行均过颈项部,其中膀胱经、督脉入络于脑,与脑关系密切,胆经通过其相表里的肝经,亦可以调节脑窍。故此三经脉无论从经脉循行络属,还是经络属性特点均为治疗本病之首选。

对于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选穴进行特定穴使用频率进行分析发现交会穴运用频次最高,其次为五输穴。位于头面、躯干部的交会穴,有一穴通调多经之功。五输穴是经气始生、输注、充盛之处,治疗范围广泛,且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取穴安全方便。五输穴中以阴经输穴选取频次为最高,“俞主体重节痛”,且阴经以输为原,又可补脏腑之气[18]。体现了远近配伍的特点。

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腧穴组合为风池-颈夹脊,置信度最高的为风池-完骨,常用腧穴相关性网络图结果一致,符合局部取穴特点。聚类分析中得到2个有效聚类群,第一类为风池、颈夹脊,结合腧穴频次分析结果,此为治疗本病的首选。第二类腧穴中百会、天柱、大椎、风府、完骨、颈百劳、太阳位于头颈部属近部取穴有“颈神”同治之功。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与督脉相通,且属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俞主体重节痛”,具有缓解全身骨节疼痛的作用[19],古籍中有诸多关于此穴治疗颈项部疼痛的论述,如《针灸甲乙经》有“颈项强,身寒,头不可以顾,后溪主之”[20]。足三里为健脾胃要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易蒙蔽神窍导致眩晕。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通调肝、脾、肾三脏,与足三里配合使用,调气补血以止眩;太溪属足少阴肾经之原穴,有补肾填精、濡养脑络之功;肝经原穴太冲与心包经络穴内关,原络相配,有疏肝调心、解郁安神之效。此类腧穴上下远近配合使用,“颈神”同治,兼顾调和脏腑气血。

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或艾灸疗法运用较少,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常联合药物、手法等综合治疗,其中以针刺联合中药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益气聪明汤等有效率最高,与Meta分析结果一致[21],但是仍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明针灸联合何种疗法最优。

综上所述,临床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取穴以颈项部腧穴为主,同时注重取头面部腧穴以调神止眩,标本同治,重用交会穴与五输穴等特定穴。可根据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选取关联性高的穴位组合如风池-完骨,并将远近腧穴配合使用,整体调节以提高临床疗效。

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仅纳入了近2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未纳入英文文献;本文仅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主穴进行分析,未统计分析相关配穴;未对所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估;未对头皮针、眼针、耳针等特殊疗法取穴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颈源风池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墨风池诗词选
颈夹脊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