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后集体分享交流质量提升的思与行

2023-02-07 19:12王维芳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幼儿游戏

王维芳

摘 要:近年来,随着幼儿课程深化改革,游戏化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因此在幼儿完成游戏活动之后,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游戏趣味与知识,教师应开展相应集体分享交流活动。本文针对游戏后集体分享交流活动展开分析,提出提升分享交流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游戏;分享交流;质量提升策略;思与行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0-0050-03

在开展游戏活动之后,教师应组织幼儿进行相应交流分享活动,引导幼儿回顾游戏过程,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集中指导。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在游戏后进行集体分享交流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对游戏活动的体验与认知,从而在行为表现上有所作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分享交流意识。在游戏教学中,幼儿可能面临问题,为了规避或解决这些学习问题,教师应以游戏后分享交流作为沟通媒介,深入掌握幼儿实际学习状况,继而在提高幼儿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幼儿在集体中分享与交流质量。此外,在分享交流环节中,幼儿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幼儿的情况,充分考虑幼儿年龄、性别和学习水平等多种因素,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一、游戏后分享交流组织方式

随着幼儿课程逐渐趋于游戏化和园本化方向发展,游戏活动在幼儿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小组等集体方式开展游戏活动是游戏教学的重要组织方式。集体游戏活动在教师角度,更有助于教师关注幼儿个体在集体中的发展,能够保障幼儿游戏教学质量。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更是游戏活动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幼儿游戏水平和集体社交能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后开展分享交流活动作为幼儿园落實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交流过程中主要以幼儿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互动交流的形式为主,互动方式包括幼幼、师幼两种,交流形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通过分享与交流游戏的感受,幼儿从中获得丰富的游戏体验,同时有利于提高幼儿交流能力。

在幼儿教学中,教学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往往会在常规教学中积极组织游戏后分享交流活动,引导幼儿融入集体讨论,培养幼儿思考的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是对于部分教学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有时会将幼儿分享交流活动浮于表面,未能深入进行集体讨论。建议这部分教师采用分组讨论和画语交流两种有效分享交流的基本形式。在以分组形式进行游戏后分享交流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做好环境准备工作,在班级内组织幼儿按小组坐在各自位置上,合理安排不同小组之间的位置,避免各小组间互相影响讨论效果。在小组内的座位安排可以采用围坐式,确保所有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集体讨论之中。如果游戏讨论内容涉及幼儿作品,则可以设置作品展示桌。在以画语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后分享与交流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之后针对游戏过程和内容等进行绘画,通过绘画形式呈现内心想法,并在集体中展示,与其他幼儿进行讨论与交流。画语形式的分享与交流主要包括自主表征、自由对话、记录梳理、持续关注四个流程。在自主表征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纸上画下想要分享交流的内容,在班级内用语言进行表述,这种方式有利于延续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快乐。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绘画游戏内容、游戏问题等,但不应对幼儿绘画内容进行限定要求。在自由对话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所画内容,在班级或小组集体中进行游戏分享交流。在记录梳理阶段,教师应针对幼儿的绘画及交流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掌握幼儿在游戏中的感受与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思考有效对策进行解决,为将来的游戏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基础。在持续关注阶段,教师应实时关注幼儿参与过程和游戏后交流过程,并将典型情况和问题记录下来,在对幼儿关注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情况整合,通过对幼儿在集体中交流效果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幼儿游戏兴趣及需求,并在未来游戏活动中进行不断改进。

二、游戏后分享交流质量提升策略

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中设置大量游戏课程,同时很多理论知识也都伴随游戏活动进行讲解,因此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覆盖率较广,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应对幼儿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质量进行一定程度提升,为此,幼儿教师应通过以下有效措施实现幼儿分享交流质量提升。

(一)情境再现,引导幼儿进行游戏讨论

教师在提升游戏后分享交流质量过程中,可以借助情境再现方式,激发幼儿融入游戏后讨论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动游戏后合作交流在幼儿教学中全面化落实。情境再现模式有利于为幼儿创造直观教学环境,让幼儿更加容易在集体讨论中理解其他人的游戏感受,同时能够更好地对其他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情境中主动参与集体讨论,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达自己对于游戏活动的各种感受与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在交流中积累更多来自其他幼儿的游戏体验,同时也进一步促进自身交流能力。

以幼儿教师开展“理发游戏”活动为例,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再次设置相关理发教学情境,选择愿意主动参加分享交流活动的幼儿扮演理发店老板,教师可以引导“老板”回顾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与举动,并在课堂情境再现中展示。例如,“老板”制作理发价格牌并将其放置在虚拟情境的理发店门口,然后耐心等待顾客上门理发。但是一段时间过后,理发店都未迎来客人。于是,“老板”开始大声招揽顾客,“有人需要理发吗?”但依然没有顾客前来……在“老板”想要放弃时,有位扮演顾客的幼儿来到理发店问老板:“老板,理发一次多少钱?”“老板”指向门口的价格牌,“5元。”顾客说道:“太贵了,我不理发了。”于是这位小顾客摇着头走了。过了一会,“老板”重新制作了一个价格牌,上面清楚写着“1元”,不一会理发店便迎来了许多顾客。在游戏情境再现中,在游戏过程中,有时候参与的幼儿需要想一些新点子新办法来推进游戏发展,这也能够为其他幼儿提供解决困境新思路。在情境再现过程中及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针对情境演绎进行集体讨论,从而有效提升幼儿分享与交流水平。

(二)多种提问,鼓励幼儿分享游戏趣事

教师在提升游戏后分享交流质量过程中,可以对幼儿设置多种提问鼓励幼儿分享各种游戏趣事,包括开放性提问和启发性提问。开放性提问和启发性提问都有利于提高幼儿参与班级讨论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在班集体或小组集体面前充分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对个性化自我进行大胆展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孩子们,你们今天遇到了哪些开心的事情呀?”“小朋友们,你们最近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小故事?”等,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进行大量表达。通过类似没有固定答案的提问方式激励班级幼儿积极参与分享交流之中。在回答教师提问过程中,部分幼儿可能会回答“我今天在来学校的路上做了小交警,指挥爸爸安全驾驶。”“我周末在家里当了一天的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照顾了小妹妹。”同时,参与集体讨论活动的其他幼儿通过聆听分享者的游戏经验与感受,能够积累更多自己还未参与的游戏经验,这也对分享质量提升有积极作用。

以开展“角色游戏”活动为例,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分享交流环节中为幼儿展示有关游戏过程和内容的图片或视频,例如播放有关幼儿拿着乐器进行表演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同时对幼儿进行提问:“小朋友们,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和视频,有没有看出他们在做什么呀?”在回答问题时,部分幼儿可能会进行回答:“他们应该是在表演。”“他们在开音乐会!”“我发现这些人都穿着漂亮的衣服,他们真好看!”……教师在交流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具有引导性和开放性的提问,积极帮助幼儿提升集体分享交流兴趣。此外,在幼儿分享交流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结合生活中的各种趣事进行分享,丰富交流内容,继而培养幼儿主动分享意识,有效提高幼儿在集体中分享交流的质量。

(三)生生互动,引发幼儿思考游戏内容

教师在提升游戏后分享交流质量过程中,可以加强幼儿之间互动关系,形成生生互动模式。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善于对幼儿抛出问题,引导幼儿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有效促进幼儿之间互动程度。生生互动模式有利于激发幼儿在互动中积极思考,进而让幼儿在思考中进一步掌握游戏内容,并从中获得更加丰富游戏体验,提高幼儿对游戏感知能力,提升幼儿交流质量。

以开展“餐厅游戏”活动为例,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班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我不喜欢这家餐馆做的饭菜味道。”“我明明点了炒饭,可是服务员却给我端来了炒面,真的很生气!”……对于幼儿在游戏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交流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 ,“餐厅老板、小厨师还有其他餐厅小客人们,你们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你们觉得如何做才能让这些小客人对餐厅满意呢?”等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可以在集体分享交流活动中询问扮演餐厅老板和顾客的幼儿,是否能够接受这些建议,进一步引发幼儿在集体讨论活动中进行深入思考。

(四)交流分享内容和分享方法

幼儿教师在游戏后讨论活动中提升幼儿分享交流质量,重点应该关注幼儿交流分享内容,并针对具体内容提出有效分享方法。幼儿教师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有效提升幼儿交流质量,分别为将个体兴趣变成群体热点、让偶发性行为变为探索性行为、让发现问题变成解决问题、将交流分享变成情感体验。第一,将个体兴趣变成群体热点。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充分应用多种交流分享方式,有针对性地激发幼儿对游戏活动探索兴趣,同时培养幼儿分享兴趣,让幼儿在游戏后的分享活动中能够主动表达自我。第二,让偶发性行为变为探索性行为。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时,主要出发点为兴趣和爱好,因此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具有偶发性和任意性。教师针对这种行为应该积极组织幼儿进行分享活动,引导幼儿在表达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游戏活动,同时也为其他幼儿带来思考,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与目的性。第三,让发现问题变成解决问题。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仅仅获得快乐和学习一定知识,同时也会面临一些困难,例如可能遇到游戏操作难题、游戏规则不完全了解以及与其他幼儿合作不紧密等多种问题。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中,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在游戏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幼儿进行思考,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第四,将交流分享变成情感体验。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中不仅能够通过实践获得操作方面的体验与经验积累,同时也能获得情感体验,幼儿可以在游戏中感受到不同情绪,例如困难、帮助、获胜、失败等。在游戏后分享交流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内心情感与游戏中获得的情绪体验,以此来激发其他幼儿对游戏活动的情感与情绪共鸣,让幼儿在交流环节中,再一次感受游戏乐趣及其他丰富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以开展“纸的力量”和“美术活动”游戏活动为例,教师在针对纸的力量进行“垒书小达人”等游戏活动后,可以引导幼儿分享游戏具体内容,例如幼儿通过在纸上垒书来体会一张纸能够承受多少本书,从而生动感知纸的力量。在美术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對桌面上遗留的水彩颜料进行思考与讨论,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用纸擦桌子后会被印上颜料?”“颜料怎么会印染在纸巾上呢?”“纸巾上怎么会被印出这么漂亮的图案?”等。通过幼儿积极讨论,教师还可以由讨论内容延伸出“印染活动”,有效提升幼儿分享交流质量。

三、结语

游戏后分享交流环节的主体是幼儿,教师作为旁观者应该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主要引导内容包括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遭遇什么问题、幼儿如何解决问题、幼儿的思考过程以及幼儿需求等,同时教师应通过语言、动作、行为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后讨论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幼儿回顾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从游戏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并将内心情感与所学知识讲给教师和其他幼儿听。在整个分享交流环节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减少教师自身对幼儿的干预,为幼儿创造良好集体讨论环境,有效提升幼儿分享交流质量。

参考文献

[1]恽丽华.谈幼儿园游戏后分享交流活动的组织方式[J].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2021(45).

[2]邵梦文.角色游戏分享交流的有效性研究[J].颂雅风·艺术月刊,2020(07).

[3]吴书琴.注重区域游戏分享 助推游戏水平提升[J].好家长,2021(08).

[4]林艳.反思四步骤在游戏分享环节中培养幼儿思维品质的作用与分析[J].考试周刊,2021(97).

猜你喜欢
幼儿游戏
区域游戏材料对混龄幼儿自主游戏影响分析
幼儿教育中游戏的应用
有效借力本土资源 创设幼儿游戏环境
幼儿园游戏中的教师介入指导研究
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分析
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干预与干涉
小班游戏活动观察和评价的研究
对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思考
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与游戏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