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爱 王 琪 王志玲
增强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力是形成省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助推力的要求。省会城市要想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就需要增强辐射带动力。省会城市的资源优势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其辐射、带动应是多维度、全方位的,除了经济、产业、科技文化等领域,社会发展特别是公益服务也是省会城市辐射带动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增强省会引领带动力”“求解走好中国特色城市软实力建设之路”的省会济南来说,既要加大产业和经济的辐射带动,也应增强公益服务辐射带动力。
省会城市公益服务辐射带动力即是一个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省域乃至全国公益服务业的影响和发展带动能力。从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软实力建设实践和省域公益服务发展的角度看,济南需要不断增强公益服务辐射带动力。
一般来说,省会城市属于一个地区中最具竞争力的主体,具有集聚、扩散、引领和服务等功能。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多数省份选择了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甚至是举全省之力来发展省会城市。强省会的本质在于强化省会的功能,即促进省域资源要素向省会城市聚集,政策向省会城市倾斜。强省会是一种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机制下,省会资源聚集的趋势更加明显,可能会形成虹吸效应,而非扩散效应。[1]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政府对省会城市的政策支持可有效提升强省会战略实施的经济增长极效应,[2]是提高省域竞争力的理性选择。2021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强省会”战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增强济南等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在“提升省会资源集聚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形成高质量的辐射带动,并进一步把鲁西南、鲁南等城市纳入省会的有效辐射范围。[3]2021年2月,《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提升省会辐射带动能力上实现新突破”。2023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增强省会引领带动力”,在聚集资源要素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功能,通过“大带小”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要主动、即时输出或溢出一些公益服务资源,支持和带动省域中其他城市公益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使省域内其他城市更主动地融入省会发展战略之中。
软实力愈来愈成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4]提升软实力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质”的动力支撑。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服务在城市治理、城市文化、城市品质、生活方式等领域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城市软实力既离不开城市居民的认可,也需要赢得“城市以外人们的向往”,形成对外的影响力。故不少城市还把公益服务拓展到市域之外,即通过提供资源和技术解决方案等方式引领周边城市乃至全国的公益服务发展,无形中增强了城市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济南在城市软实力建设上也持续发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明确提出了“十力并举”软实力建设路径,其中就包括“公益志愿感召力”一项。当前,需要进一步增强公益服务在省域中的辐射带动力,大大丰富省会城市的软实力内涵,传播更加积极的省会城市形象。
总的来看,山东公益事业的文化与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公益服务体系日渐成熟,公益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公益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在社会治理、满足居民需要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想进一步打造良性省域公益生态,提升省域的公益服务整体发展水平,既离不开全省公益界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也确实需要一个“带头人”和引领者。济南在推动省域公益行业发展方面需要且能够扮演关键性角色,周边城市的公益机构也期待省城同行能够溢出资源、提供技术和理论等支持,以带动自己的发展。
省会城市还承担着在全国层面讲好本省公益故事的重任。山东是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也是公益服务大省,已发展出了许多值得推介的公益项目与公益模式,但也面临着尽快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的挑战。显然,山东需要一个能够讲好自己公益故事的主角,并具备讲好公益故事的技巧。济南因区位优势、众多的公益机构、专业服务的能力与省内外公益界的联系密切程度自然成为山东公益形象的代言人和公益故事的讲述者。这就需要济南加快提升公益服务能力,增强城市公益服务辐射带动力,扮演好这一角色。
相对于省内其他城市,济南不仅在一些硬实力上比较突出,综合软实力资源也最为丰富。具体来说,文化传统、产业结构以及公益服务发展水平等让济南既具备了一定的公益服务辐射带动力,也有辐射带动的实践。
济南属于全省的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中心,不但具有省内其他城市无法取代的功能与地位,而且还形成了特有的省会意识。“省会意识是指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对省会的地位、性质、功能、特点、资源条件及对自身行为要求、目标指向的科学理解和把握。”[5]省会意识更多的是一种格局和内在气质,就是一个城市在长期作为省会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一种省域思维、文化和心理,即习惯于从省域空间的高度去思考和进行城市角色定位,就是把省内的相关问题与自己联系起来的一种思想,反映了省会城市对省域社会问题和发展需求的关注以及相应的责任担当,这是省内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一种视野和襟怀。
历史地看,济南也确实具有公益慈善辐射全省的文化传统。自明代起,济南就是全省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名人荟萃,有“名士之城”的美誉,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省会文化特征;[6]而且,济南的商业经济也发展到了较高的层次,从业者甚多。这些都构成了公益慈善发展和输出的文化资本和物质基础。近代尤其是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通车后,济南更是跃升为省域的交通中心和物质集散中心,聚集资源的能力增强,公益慈善更是成为不断壮大的商人阶层提升社会声望和施加影响力的舞台。近代济南公益慈善机构众多,在省域赈灾、济贫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举凡省内各地发生灾难时,济南公益慈善机构和人士往往会筹集善款、善物等进行救济,甚至代表山东灾区向省外求助,极大地增强了济南在全省的号召力。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济南甚至出现了带有“世界”二字的慈善机构,虽然由于种种因素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但却是走出市域、参与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公益慈善行动的一种尝试,也标志着济南公益慈善界的开放视野和道义担当。[7]这些无疑为今天济南公益服务辐射带动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土壤。
现代服务业既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城市产业结构尤其是社会服务发展水平决定着公益服务辐射带动的深度和广度。济南与省域内其他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是在社会服务业上。《2021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已上升到61.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9.1%。可以说,济南在全省范围内已具备金融、信息、商业、科技以及物流等方面的中心地域优势,基本具备“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快推动济南优质资源向圈内六市覆盖”的条件和能力。[8]现代公益服务所需要的数字技术、管理咨询、法律、金融、财务与投资、品牌建设、媒体与营销、会务会展以及服务人员培训等在济南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为公益服务辐射带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得益于良好的文化和产业支撑,济南事实上已成为全省的公益服务中心,公益组织既有相应的能力,也有相关的活动。
一是基本形成了公益服务辐射带动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公益服务组织的数量、质量以及专业服务人员等方面。公益组织的数量多寡和活跃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公益服务辐射带动力高低的重要维度。济南的专业公益服务机构数量居全省首位,其中有些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在省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公益组织规模较大、资源动员的范围更广、服务能力更强、特色更鲜明,一些公益组织还开始了朝枢纽型、平台化转型的探索,主动为省内的其他公益组织和公益行业等提供资源支持和专业服务。同时,济南公益组织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为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分工明显以及专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各家公益组织都在探索如何提供更加精准和专业的服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众多公益组织间的互动合作程度不断提高,也使得济南的公益生态系统和公益服务产业链更加完善。另外,济南公益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众多的公益机构不但促进了专业人士的聚集,而且还为其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目前,济南的公益服务从业群体规模可观、理念先进、能力全面、实践经验丰富,这既是济南公益服务业的显著性优势,也为引领带动省域公益服务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二是积极推动省域公益服务发展。受省城文化的熏陶和基于行业发展的考虑,济南的一些公益组织以省域公益事业服务发展为立足点,以构建省域公益新生态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省域公益行业共同体,力图从理念、资源和技术等不同角度对全省的公益服务业施加影响,带动、引领省域公益服务发展。如:定期举办全省公益会议,为省内公益组织、企业和政府等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配捐和项目落地等形式溢出资源,支持公益组织发展;开办全省公益领袖训练营、筹款训练营和项目运营管理训练营等,提升省域公益机构的治理、筹资和资源链接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济南公益组织在全省公益界的引领力、号召力。
三是为省内外公益界合作交流提供支持。济南的公益机构发挥区位优势,利用自身资源积极搭建各种公益服务平台。如,2021年承办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济南志愿服务交流会,2022年济南市慈善总会承办全国“幸福家园”现场观摩暨总结推进会,等等。既为省内外公益组织等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也展示了济南的公益服务发展水平,传播了济南的公益服务模式,提升了济南公益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济南公益组织还主动邀请省外乃至国际知名公益组织和人士进行交流和专业培训,为省内公益组织学习其先进的公益理论和方法等提供机会;争取省外的一些公益项目在山东的落地,协助省内的公益组织链接省外的各种资源,既进一步丰富“京沪会客厅”的内涵,也充当着省内“引领趋势”的角色。一些全国性的知名公益机构和平台也更愿意与济南的公益组织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确定为山东地区的“支持伙伴”,通过济南来带动山东公益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济南在全省公益界的领导地位。
《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济南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为此,济南应在总结既有经验模式、评估省域其他城市公益服务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公益辐射带动理念,完善公益服务辐射带动的基础设施,培育辐射带动的公益机构,推动公益服务高质量发展。
现代公益服务是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体现。推动公益服务的产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推动城市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首先,要转变理念,既要关注公益服务创造社会价值,也应意识到公益服务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做大做强公益服务就是壮大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的社会服务业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发展公益产业可以优化省会产业结构、提升省会产业竞争力、增强省会辐射带动力。
其次,构建包括公益组织、公益项目设计和管理、公益筹款、公益人才训练和公益交流培训等在内的公益产业体系。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通过市场化运行,为社会提供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公益服务产业竞争力。
最后,基于省会的社会服务产业优势,结合省会重点产业规划,进一步完善公益产业链,实现公益服务与信息技术、管理咨询、金融投资、财务和法律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省域内其他城市或市场部门提供公益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进而带动省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公益领域愈来愈意识到完善支撑公益行业运作的基础性环境价值的重要性,被生动地表述为搭建“公益慈善基础设施”,是指促进公益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的事物,是满足公益行业共同需求的各种政策和硬软件设施等所构成的体系。公益基础设施具有促进公益行业发展与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其完善程度,不仅决定着城市的公益服务发展高度,而且影响着城市公益服务辐射带动的强度,搭建系统完善的公益基础设施意味着更先进和专业的理念,更多的精力、资源投入以及更高的视野。
济南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除了满足本市的发展需要外,还要立足于满足全省公益行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为形成强大的公益服务辐射力和城市感召力提供支撑,让全省域公益服务中心更名副其实。具体应包括:从省域公益服务发展的高度去推动、制订全省性公益服务规范与标准,协调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为省域公益组织发展争取宽松的政策与社会空间,在构建和形成全省性的公益行业共同体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强化公益服务研发能力,为全省公益发展提供合适的公益产品和项目,为各地的企业公益提供指导和服务,特别是结合济南的相关政策指引如在慈善信托、社会企业和公益数字化方面积极探索,为全省公益服务提供一些范式或解决方案;构建一个省域性的公益服务平台,如举办各种定期不定期的省会经济圈、全省性乃至全国性的公益论坛、会展等,为省内外各城市的公益机构间的合作交流、项目对接等提供平台,提高公益服务资源匹配效率的同时带动省会会展业的发展;与主流媒体合作加强公益传播,既让省域中其他城市等感受到济南的公益服务先进程度,也对外讲好山东公益故事。
枢纽型公益组织因资源、能力和理念优势而成为一个城市公益服务辐射带动的主角,其发展质量和活跃程度决定着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强弱。济南应增加枢纽型公益组织的数量、丰富枢纽型公益组织的类型并增强辐射带动意识和能力,推动其真正成长为以省会经济圈、省域乃至黄河流域为辐射带动范围的枢纽型公益组织。具体包括:一是资助型。资助型公益组织因拥有资金等核心资源优势而居于公益行业的顶端或上游,通过资助等形式来促使受助的公益组织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治理机制和提升服务专业化程度,引领着公益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方向。二是服务型。不是直接面向社会或公众开展公益服务,而是为其他公益组织提供技术和智力等专业支持。三是联合劝募型。公益组织通常是在某个领域或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或竞争力。就山东地区来说,很多公益组织具有专业服务优势,筹资却并非其专长。济南可以利用自己联系广泛、筹款能力较强的优势,培育出一个或数个侧重于筹资的劝募型公益组织,并定位在公益资金的筹集者和分发者角色上,致力于支持省内外其他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促进公益组织间的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进而增强省域公益界对济南公益服务领导力的认同。
强省会战略意味着济南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但济南还承担着提升区域竞争力、带动区域均衡发展的重任,这就需要充分提升辐射带动力。而要想让省域中其他城市乃至黄河流域全方位地感知、认可济南的辐射带动力,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拓宽辐射带动的视野。济南应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发展规划,研究省会城市公益服务辐射带动的特点,做到产业与公益服务相互支撑,形成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的互动,构建富有济南特色的公益服务辐射带动模式,扩大城市影响力,为省域乃至全国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济南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