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理论内涵、独特优势、提升路径

2023-02-07 13:07褚海龙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号召力政党中国共产党

褚海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社会号召力作为处理党社关系的核心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得以稳固领导地位的重要支撑,不仅凝聚了亿万人民的心志,更彰显了党的政治智慧和坚强领导力,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社会号召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核心要素,是党能否凝聚社会共识、调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利益的关键能力。新时代继续加深对党的社会号召力研究,厘清理论内涵,分析独特优势,探索提升路径,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促进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理论内涵

党的社会号召力,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政治权威、领导制度、思想宣传等,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引导、感召与凝聚,使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向心力、认同力与归属感,进而共同实现政治目标的能力,其本质上是党整合并运用多种力量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源自党的政治实力、领导艺术以及崇高的政治理想等。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理论阐发涉及政党的主动发出与社会的积极回应,内涵包括党对社会共识的凝聚能力、对社会资源的调配能力、对社会利益的整合能力。

(一)对于社会共识的凝聚能力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2]社会行为反映出其背后思想体系与信仰体系,因此能否有效凝聚社会共识便成了社会号召力的核心能力。党对于人民的号召是一种认知上的感召,使得人民群众自愿采取行动,提升心理认同,实现深层次上的情感连接和认可。这种认同不仅源于党的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民性,更是基于党长期为社会福祉、民族大业和国家发展付出的奋斗实践。党必须坚持为民服务、听取民声,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培育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引领,才能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真正的号召力。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3]赢得民心是党持续执政的基石。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承载着领导和治理国家的重任,必须凝聚社会共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确保文化传播的内容既能反映民众的真实需求,也能与党的理念和目标相协调。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党的主义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将党的政策理论拓展转化为适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意识形式,体现出对国家责任、社会理性、个人良善的呼唤,用主流意识形态去引导、塑造社会舆论阵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二)对于社会资源的调配能力

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文化和情感上的链接等,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也为执政党实现政治理想与政治抱负提供了物质与精神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不仅体现为精神层面的感知,革命、建设以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动员和调配。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资源的调配能力与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4]自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便明确其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党都始终建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不断地为人民谋利益,积极地引导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事业与国家建设,为其成功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强化其组织动员能力,形成了一套独特而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机制,使得党能够最大限度集中力量,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赢得了革命斗争,使得国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集中体现为其对社会资源的调配,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一时期的具体目标,更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了推动国家持续繁荣和长远发展。充分保障人民权益不仅是为了满足其基本需求,更是在引领和号召的过程中,使人民群众深感自己的利益得到了实质性的保障,更加积极地响应党的号召,参与到各种社会建设活动中去。

(三)对于社会利益的整合能力

人作为复杂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利益关系是根本体现,“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征程,从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对于社会矛盾的敏锐把握,能够及时调解不同的利益冲突。这并不仅仅是简单处理物质需求的问题,更涉及民生、公正、和谐和繁荣等多重层面的考量。“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6]作为国家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根据发展环境创造性地治国理政,确保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得到合理调和与满足,展现了高超的政治策略和技巧。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不忘民之所望,将民众关切的利益与党的政策指导紧密结合,确保政策制定既有战略眼光,又符合民心所向。

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美好的社会愿景,鼓励人民为之共同奋斗。国家富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最终都取决于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和归属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能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在于其高度重视民众的实际利益,更在于其能够为国民描绘一幅充满希望的美好社会愿景,使人民将自身需求与国家发展的公共目标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基于组织能力与外部环境而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7]的奋斗目标,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将广大人民的利益紧紧凝聚在一起,这种高效整合为其长久执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独特优势

强大的社会号召力不仅是简单的组织行为,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深厚政治底蕴的有力诠释。无论是面对内部挑战还是外部风险,党都能迅速地集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共同应对。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沉淀下来的绝对领导、情感连接、治理方式和制度框架,体现出其社会号召力的独特优势。

(一)政党引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

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地位不仅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更是经过数次考验后人民的坚定信仰。百年征程的实践伟力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所蕴藏的独特价值,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展现了高效和稳健的特性,成功地将14亿中国人民的智慧、愿望和力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合力,使得整个国家能够团结一心,向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政治模式参考。

坚定党的领导,可以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一个明确、连贯和有序的发展方向,确保党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挑战时,可以迅速调动资源,集中力量以有效应对。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能够有效普及并推进国家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推动政策的正确理解和实施,使得社会进步与党的思想理论保持内在一致性,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哲学秉持着政党价值与人民价值的相融与互塑,在追求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现代化的同时,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确保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享有更高的生活品质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号召力。

(二)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利益的价值优势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从抗战岁月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合群众力量,是党“引导社会发展的能力最本质的内容”,[8]核心是要深入探究和理解群众基础上的“人”的关键性,依托组织嵌入与人事嵌入体现党与人民之间的深度连接,展现党深厚的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至上”的政治逻辑,坚定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框架,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当面倾听意见建议,让人民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9]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始终站在历史舞台中心,使得人民拥有充分的决策权。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使得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高度契合人民的实际需求,以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最终目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10]。正是因为这两大逻辑的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得以不断提升其社会号召力,赢得了人民的广泛信任与支持。

(三)系统工程:坚持多方位的治理优势

“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1]为更好地连接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的需求,须建立一个多维度、立体的治理体系,确保党的政策行动既能反映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真实声音,又能与时代的变革步伐保持同步。因此,在政策制定、决策过程、宣传工作等关键环节都保持多样化和全面化的参与,并且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评估验证,进行调整。

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不仅涉及增强物质支持和资源配备,更包括如何深化思想认同,以及精神性层面的吸引和感召。从物质性力量来看,中国共产党拥有足够的资源和基础设施,积累了“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12]在减少贫困、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3]在思想性力量方面,提升社会号召力意味着要深化人们对党的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使得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与人民的期望和需要相一致。精神性力量关乎党与民众之间的情感连接。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精神的核心,旨在培育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通过教育、传媒等多种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伟大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14]

(四)制度维系:坚持制度化革命化的保障优势

制度化、革命化的保障策略是提高党的社会号召力的有力支撑。制度化意味着党要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和长远性,使之成为一个可预见、可信赖的保障。稳固且合理的制度体系不仅能为社会秩序提供强有力的规范引导,确保公众参与是在一个有序、和谐、富有建设性的环境中进行。革命化则意味着在维护制度的同时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15]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与革新,《党章》的多次修订展示出党对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的反思和深化;《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为党的制度建设注入了更加科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要素,不仅是对党的工作流程、决策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的优化,更从根本上反映出在面对新的国内外挑战时,党对于主体性的自我革命性思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党的建设与治理体制创新,从制度建党转向制度治党,深化规范与规矩的设定,加强了自我革命的制度建设,倡导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进一步明确了党的纪律和廉洁标准。这些举措不仅彰显了党中央的号召效度,确保号召的实际效用,更为提升党的整体号召效率提供了强大制度支撑。

三、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提升路径

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不仅是党的发展和进步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新时代继续探索提升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实践路径,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行远自迩。

(一)塑造先进政党形象,提升号召主体人格魅力

政党的形象作为其外在展现,有力地浓缩和传递了政党精神的核心内涵和价值观念,“为政党精神培育创设具象支撑”。[16]政党形象是其思想、行为,以及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直接反映,良好的政党形象意味着政党具备前瞻性的视野、科学性的价值观和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塑造先进政党形象有利于深化人民群众的政党认知,加强人民群众的信赖感与归属感。同时,政党的领导者或成员往往成为这个形象的具体化,提升领导者或成员的主体人格魅力,有利于增强政党与民众的情感连接。

第一,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以先进思想为党铸魂。强大的精神性力量意味着党具备自我进步、自我批判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历史自信。第二,加强作风建设,净化党的肌体。优良的作风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组织与党员能够深入人心、真正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关键。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净化党的肌体,真正做到为民服务,始终维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第三,坚持依规治党,推进法治型政党建设。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升党内法规的政治性,使其坚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确保党的中心工作得到有力支持;同时,确保党内法规的法治性,在法治原则的基础之上,保证程序公正、内容合理和执行顺畅。

(二)优化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的社会沟通能力

秉持“人民至上”的深厚信念,中国共产党始终视人民的需求、利益、福祉为其行动的核心导向,只有真正做到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才能确保其政策和决策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轨迹前行。人民作为国家的基石,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人民的支持和信赖为党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使得党的每一个号召都能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响应和坚定支持。

首先,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支持、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提炼出有效意见和策略,然后指导群众实践,使之成为群众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引领与自我号召。其次,提升党的社会沟通能力,建立一个开放、透明、互动的沟通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法。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电子政务等,建立与人民的直接沟通渠道,实时了解人民需求和意见,及时回应人民关切和疑虑;继承和弘扬深入基层、务实解决问题、紧密联系群众的良好传统,始终心怀群众,确保服务真正落到实处。此外,提升党的社会沟通能力也意味着我们党需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逻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是人民的坚强后盾。

(三)增强思想价值引领,坚定号召方向

党要凝聚号召社会成员,必须善于以其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统领社会思想文化,优化社会心态和心灵秩序,形成价值同心圆。[17]加强思想价值的引领,以正确的价值观号召社会,不仅能够实现对于个体的良性指引,更能汇聚集体的强大合力,确保社会号召始终保持着积极、健康、有益于公共利益的方向。

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引领是社会号召的前提。[18]社会号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后的思想如何被解读、传递和接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精神动力,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国家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展现同优秀历史特性和文化内涵融合起来,增强其传播的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更为细致和贴近实际的方式,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号召、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日常生活带来的实际益处。

第二,加强媒介建设,有效扩大号召范围。科学利用数字化平台,积极融合并运用新应用,实现互联网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优势互补,提升优秀文艺作品与正能量事件的传播效度;创新基层工作策略,增进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为人民提供完善和有序的诉求渠道,从而进一步增强党在民众心中的号召力。

猜你喜欢
号召力政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新常态下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创新途径分析
中学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增强高中团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途径
以党报“主流观点”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浅析黑龙江日报三组系列评论的思想性可读性号召力
如何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