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及当代启示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

2023-02-07 07:31夏益娴
关键词:私有制手稿共产主义

夏益娴

(盐城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的早年力作,也是马克思首次将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早期认识,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完成”,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这就侧重解释了“共产主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为后续文本中成熟的共产主义思想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本文将从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经济学与哲学论证、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这三方面进行挖掘和分析。

一、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写作中,阅读了国民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学家的大量著作,这些都为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马克思吸收借鉴了他们学说中的部分观点,同时对国民经济学观点、粗鄙的共产主义思想、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地批判,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深刻的早期共产主义思想。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分析与批判

国民经济学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财富,忽略了人的发展问题,认为资本主义能够创造大量的财富,是一种好的社会制度。《手稿》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批判国民经济学反工人阶级的立场。国民经济学家“把工人只当做劳动的动物,当做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1]14,认为“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最低工资”[1]6;而马克思指出工人创造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他们的所得,要关注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受的剥削,关注工人的命运[1]10。第二,批判国民经济学认为永恒的资本主义制度。国民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利己人性之上,带来社会财富的积累并将达到繁荣的顶点,是永恒的、亘古不变的;而马克思指出一切产品都是劳动创造的,工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却处于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们都不需要劳动,但他们却是财富的拥有者,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及其制度必然消亡。

(二)对粗鄙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分析与批判

粗鄙的共产主义思想认为社会不平等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平等共和国”,实现“均等分配”“共有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粗鄙的共产主义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私有财产力图把自己设定为积极的共同体。”[1]77粗陋的共产主义虽然看到了私有财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不断批判私有财产,但没有弄清楚私有财产的本质,没有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而是把所谓的私有财产以另一种方式保留下来,追求的只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平均化,并得意地将自己标榜为“积极的共同体”。这种粗鄙的共产主义在社会中的表现就是将社会女性变成公有的抑或共有的财产,并以此推行所谓的公妻制,等于说让妇女直接放弃婚姻,公然卖淫。这种共产主义思想之所以卑鄙粗陋,在于其中包含的妒忌、贪欲和平均主义思想,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倒退,让人退回原始社会的平均主义状态,“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1]76,实则“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同时重蹈了私有财产否定人性和人的个性的覆辙。

(三)对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分析与批判

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主张在政治生活中扬弃私有财产,认为私有财产不应当成为人在政治生活中享有某种权利的条件,意图把人从私有财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并非一回事,这两种学说只是表明人应从国家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但并未关注到这一解放所依赖的现实的物质基础,他们看到扬弃私有财产的作用,但却未关注到私有财产本身所具备的积极因素和扬弃私有财产的必然性。他们不能够提出解决人的问题的可行方案,因此必然始终为私有财产所束缚。他们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只是从个别的历史形态中为自己寻找历史的证明,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缺乏理性的。总体上,这两种共产主义学说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属性,不理解私有财产的发展特性,不理解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相互关系,就不能真正解决人的问题,从发展的方向上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找到真正理解共产主义的合理途径。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都没能达到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认识,所以马克思说其是“未完成的”[1]77。

二、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论证和阐发

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从经济学和哲学角度对共产主义进行论证,这一论证是在对国民经济学及各种共产主义思想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经济学论证

1.私有财产和人的异化的理论解读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进行了深刻的追问。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1]57作为“产物”的私有财产有其主体和客体——劳动和资本,这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实质上都包含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劳动和资本相互促进。劳动会增加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和资本相互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付出劳动越多,生活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而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却越来越多,工人在意识到资本家无偿占有自己劳动后,提出提高工资的要求,劳动和资本的矛盾不断扩大。应该说,私有财产本身既有积极因素,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应该被扬弃。

《手稿》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这种“经济事实”就是劳动异化现象[3]。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应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劳动者的劳动及其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动者呈现出完全对立的状态。劳动发生了异化,人的本质也随之异化。马克思在发现劳动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把异化劳动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生产出劳动产品,最终劳动产品却成为一种与劳动者对立的异己存在物。二是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劳动者是被强制劳动的,这时的劳动行为并不属于劳动者本人,而是属于其他人。三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已经变成资本家积累资本的工具。四是人与人相异化。这也是前三个异化的必然结果,人与人的关系本应是平等的、和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和资本家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

2.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在剖析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问题上,也借鉴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1]57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1]63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并不是永恒的,只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制度,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扬”是因为私有制社会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产主义的发展要基于这个基础;“弃”是因为共产主义是私有制的否定,发展必须打破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要打破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社会要挣脱私有财产的控制,必须通过解放工人,进而解放全人类。这是马克思针对空想共产主义思潮提出的,他认为空想共产主义只是从否定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方面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而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来实现。马克思从私有财产出发,从阶级利益的对立中揭示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这是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论证。

(二)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哲学论证

1.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1]78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通过这种劳动来改造世界,创造物品,从而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并非人自由自觉的状态,人在劳动中并非感到快乐,而是感到痛苦;不是在自我肯定,而是在自我厌弃。人已经丧失了人的类本质,劳动不再是人的类生活的表现,而是为了自然生存,不得不为之的一种无奈手段。“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1]50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实现的。私有制使人们对私有财产更为看重,人的本质力量异化为了金钱和财富,人的存在只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私有财产。这就导致了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实现向“社会的人”的复归。由于消灭了私有制,人从异化状态进入人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的类之间由于私有财产关系所形成的斗争就都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同样,在私有制下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国家、政党、社团等同个体的人对立的抽象物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在这个时候,个人和类的真正关系才能现实地建立起来。通过扬弃私有财产,人逐渐摆脱私有财产的束缚,人的本质逐步解放出来,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本质的充分解放。所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不仅是一种感性解放,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政治解放,是人的一切多样化活动的实现[3]。

2.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完成

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78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已经达成和解,已经实现了两者的统一,人最终实现了自然状态下的复归,这是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人的类本质,劳动是人的创造性的活动,但又必须以自然为基础。马克思基于对劳动的分析,将劳动看作是人和自然统一的基础,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一直以来,自然主义认为自然是先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界才是世界真正的独一无二的本体;人道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真正的主人,人创造了世界的一切。虽然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都有其各自的价值与合理之处,但又都是片面的,自然主义忽视了人是历史主体的事实,人道主义忽视自然界先于人的存在的事实。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一直是彼此割裂的,这种割裂会导致人道主义走向唯心主义,自然主义成为机械论[4],因为这时的劳动是异化劳动,不能体现人的本质,也不能成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存在的基础。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类本质得到复归,能够自由自觉地劳动,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有了统一的基础,这时两者才能真正和解,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3.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02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呈现对立关系。人类为满足私欲对自然界进行疯狂掠夺,但也面临着自然界的报复;资本主义社会成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表征,是虚假的共同体;劳动的对象化不能成为人的本质的确证,反而会丧失人的本质。马克思将这些矛盾称为在私有制社会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历史之谜”。

马克思同时提出了“历史之谜”的解答,换而言之,是从私有制社会的客观矛盾的发展中得出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结论。首先,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两者趋于和谐,就需要变革生产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得到和解,人类会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回馈自然,继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其次,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就要摒弃私有制。因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异化就会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就会存在着各种矛盾,人与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社会才会和谐统一,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发展进步。再者,要实现人的解放,也要消灭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而是受着私有制和物的束缚,逐渐和人的本质相背离。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实现按需分配,人的劳动不再是异化劳动,而是按照自己意愿去从事相关劳动,自己的潜能得到挖掘,能力也将不断提升。人的本质以一种和谐的形式实现复归,人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对人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占有才能实现,个体与整体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

三、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

《手稿》中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虽然具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但却较为科学地阐释了“什么是共产主义”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打下深厚基础。迄今为止,我们不断深化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认识,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难题,依然能够在《手稿》中寻求启示。

(一)对私有财产本质进行正确定位

很多人对私有财产抱有消极态度,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带来的只会是负面影响。事实上,马克思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必然是扬弃私有财产的过程,而所谓“扬弃”,并非是“否认”和“抛弃”,而是既有“传承”也有“丢弃”。“扬”的是私有财产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它能够推动物质化大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社会财富;“弃”的是劳动和资本对立而产生的异化劳动,是不平等的私有制度。马克思承认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私有财产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曾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它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仍然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仍然需要发挥私有财产的积极作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巩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成果。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可以提升劳动者的积极性,符合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指引

马克思在论述人道、自然“两个主义”时,提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需要和谐相处。一方面,自然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另一方面,自然又是人化的自然,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不断地认识它、改造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5]50这些重要论断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关系时指出,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走出人类文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对立的怪圈,就必须要变革生产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实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也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物质生产将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而不是盲目扩张,人类社会文明与自然生态环境间将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目标追求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终极归宿,也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6]《手稿》主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和私有财产的问题,而人的问题主要就是人的本质的复归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包含着人肉体、精神上的自由,道德素质的整体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等方面。在论证私有财产的扬弃时,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7]这就是说,扬弃私有财产后,人就彻底摆脱异化,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概述。从《手稿》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人要完全占有人的本质实现全面发展,只有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人类应该向着这一目标去努力奋斗。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必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然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将个人命运和人类命运联结起来,共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向世界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对的,要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必须坚定不移朝着共产主义方向走下去。当前,我们应当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懈奋斗。

(四)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手稿》中指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加剧,资本主义必然不是最终归宿。从人类社会整个发展进程看,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这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正处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争夺战异常激烈,“共产主义渺茫论”等错误思潮侵蚀着人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导致民众信仰缺失,方向迷失。而《手稿》在回答“共产主义是什么”的这个问题时,通过剖析异化劳动、分析私有财产,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同时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这些都将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依据,成为对抗“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有力武器。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带领人民群众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其中自然要读马克思的《手稿》,领悟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同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清资本主义制度实质和错误思潮的危害,将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检验看作一个历史过程,让民众坚定信仰,补足精神之钙。正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5]16

猜你喜欢
私有制手稿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手稿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