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时代意蕴探析

2023-02-07 07:31静,毛
关键词:全人类总书记文明

杨 静,毛 升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提出文明交流互鉴观,并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258。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呼吁全人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6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创人类文明发展格局、建构人类文明发展新秩序、增强人类文明发展动力、选择人类文明发展命运的又一次呼吁。在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3]45、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逆全球化思潮、“新冷战”思维和“文明冲突论”逆势而动,亟需我们对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格局情怀、秩序诉求、动力源泉、共同命运四个维度上的丰富时代意蕴给予思考与揭示。

一、开创互鉴发展的文明发展格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概括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3]468只有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达到文明发展的应有高度、广度和深度,人类文明演进和社会发展才会有出路。党的十九大强调,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4]。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开创了互鉴发展的文明发展格局,从而促进各国平等交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和谐共存繁荣进步。

(一)坚持以和为贵,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和谐共处

“以和为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标识。坚持“以和为贵”,有利于避免和化解文明冲突,推动文明和谐相处,是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当然前提。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悟出“柔善不争”的道理,而今天许多国家却在拥抱“文明冲突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1]259-260从文明的内在属性来看,多样性和差异性意味着各文明主体在交流中固然会产生分歧和矛盾,但与此同时,多样性和差异性也为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和谐提供了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华文明是人类各大文明中唯一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的文明,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始终秉持“以和为贵”的理念不断推动自身兼收并蓄从而推陈出新、日日自新。“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3]468面对未来人类文明的相互激荡、斗争分歧,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和为贵、和谐共处,不断为人类文明实现从冲突走向和解、从分歧走向共赢而努力。

(二)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各国实现平等交往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强调:“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要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善于倾听对方意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5]88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国只有胸怀交流互鉴的文明发展格局,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各国共商国际大事、共解发展难题,人类文明才能充满希望、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强调“要加强各国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促进包容发展”[6]514。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亲切务实的交流和对话成就了多元文明主体交流互鉴、繁荣共存。著名学者钱乘旦把今天人类的全球化时代概括为“新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那不仅是理想,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毕竟人类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只有共荣才能共存。”[7]尽管在遥远的人类轴心时代,文明内部不时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但各大文明之间却是相对隔绝的。在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人类各国谋求发展,必然离不开共商共建共享,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烛照我们这个时代的正确的文明发展理念。

(三)完善全球治理,不断确保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62全球治理涉及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所有领域,“关乎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关乎全世界繁荣稳定”[8]。由于全球发展中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不断加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适时提出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在推动全球治理过程中,加强全球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的交流互鉴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行动展示了文明交流互鉴是面向世界的、全方位的,为确保人类文明繁荣发展提供了全球治理模式。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9]“四大赤字”的出现,迫切需要我们坚持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借鉴,真正实现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四)增强文明发展活力,不断实现世界和平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0]14这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全面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应有的格局情怀和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大党气度、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五四运动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解放的崇高价值追求。当今世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秉持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给予后发国家不合理的制裁,并企图通过资本主义文明优势实现利益攫取、维护全球霸权。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强调,世界各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仅仅是尊重、确保文明的多样性,更多的是要在纷繁复杂的全球性难题中不断激发和增强文明发展的内在活力,推动实现世界和平发展。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与亚洲各国共同追求文明平等、激发文明发展活力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表明:“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3]465也就是说,不断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普遍繁荣、发展进步,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需要世界各国在守望相助、平等互利中激发和增强文明发展活力,实现世界和平发展。

二、构建平等交流的文明发展秩序

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是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关键词,也是不断深化当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人类文明发展境界的文化品格。

(一)坚持平等相待,不断深化文明交流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1]259尽管人类文明形态丰富多样,但在地位上、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11]。平等是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前提,也是不断构建平等交流的文明发展秩序的客观要求。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重视平等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最佳确证。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西方宣扬所谓“普世价值”,却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视为异己,实质是以自己“特殊文明”来替代其他国家的文明。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无助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解决和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承认和肯定文明的平等性,消除自身优越感,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排外主义的错误思潮,不轻视、不敌视任何一种文明,是多元文明交流的前提。只有真正平等对待每一种文明,才能深化与实现全球文明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相互尊重、公正合理的国际文明新秩序才会“如约而至”。因此,秉持平等谦逊的交流理念、摒弃傲慢与偏见,有助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文明发展新秩序。

(二)坚持相互尊重,不断深化文明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5]161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来看,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和世界文明秩序弊端丛生、强权横行,根本原因在于各国交往中没有真正做到相互尊重,其结果只能是文化偏见和文明冲突无法避免。进一步讲,坚持相互尊重,才能深化文明互鉴,从而建构起平等交流的文明发展秩序。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应承认和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2]60。只有实现文明的相互尊重,才能不断深化文明互鉴,也才能从根本上建构起文明发展秩序。反过来讲,在合理的文明发展秩序下,各国才有意愿、有能力开展文明的对话交流,最大程度地实现文明之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262。因此,不断建构平等交流的文明发展秩序才能真正使得人类文明充满活力。

(三)坚持求同存异,不断深化文明共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6]118可以说,坚持求同存异是文明实现差异性基础上多样发展的要求,有助于不断深化人类文明的交流交融、和谐发展。每一种文明都深深扎根于自己赖以产生的时空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面对人类文明的百花齐放,坚持求同存异,尊重本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文化,能够保持文明本色,不断深化文明共存。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探索发展过程中既没有囿于传统,更不是盲目追随西方,而是开创了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22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如毛泽东在谈及文明交往问题时指出的那样:“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12]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创的重大贡献就是不断为全球文明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总之,坚持求同存异,有助于不断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实现文明和谐共存,推动人类文明走向包容性发展之路。

(四)坚持兼收并蓄,不断提升文明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收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13],并强调,“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5]162。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总有在自我建构的文明空间里顾影自怜的民族国家,盲目排斥其他文明、拒绝向其他文明学习的排外者,对他者文明持怀疑否定态度、拒绝交流的封闭者。盲目排外、封闭自守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明交往的“壁垒”,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兼收并蓄,不可能建构起平等交流的文明发展秩序。中华文明历来有着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宝贵品质,重视学习和借鉴外来文明的长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并“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3]471。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阿文明互相欣赏,从彼此的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共同弘扬重和平、尚和谐、讲信义、求真知的文明真谛[14]。这也进一步证明,只有摈弃故步自封、封闭排斥,做到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才能提升文明发展境界,自觉构建平等交流的文明发展秩序。

三、增强互通有无的文明发展动力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11]可以说,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重大时代价值与文明意蕴体现为强调增强互通有无的文明发展动力。

(一)坚持交流互鉴,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15]学者钱乘旦也曾强调:“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属性。”[7]世界各国应当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顺应文明多样发展的规律。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到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从明清“中学西传”“西学东渐”互动局面的打开到新时代东西方文明交流大舞台的搭建,都得益于世界各文明形态的相互交流与借鉴吸收。实践一再证明,任何一种文明只有积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美美与共,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永葆生机活力。“文明中心论”“文明一元论”“制度模式单一论”的提出者,只看到自身文明的发展,忽视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这是对文明多样性和文明多元并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可能性的否定。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5]77。因此,文明发展动力源于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会极大地提升文明多样性,从根本上为全球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与人类社会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二)坚持交流互鉴,不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6]524“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10]225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实践对象的丰富、实践方式的升级、实践范围的扩大,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矛盾逐步扩大,人类面临的危机挑战也必然日益复杂。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人类通过不断改变交往模式,突破文明发展局限性,实现了世界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了互通有无的文明发展动力。在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大,由采集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6]。在飞速发展的生产力、无限拓展的世界市场的作用下,人类开始加速从传统农业文明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进入21世纪,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技术等第四次科技革命成果使得世界交往突破了物理阻碍,克服了时空障碍,逐步表现为各文明之间互通有无的新交流模式推动人类社会朝着现代信息文明迈进。这一切呼唤世界各国必须同心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46,即在交流互鉴中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如果世界各国在多样文明差异和矛盾的客观事实中裹足不前,缺乏解决文明矛盾冲突的智慧和勇气,将难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彰显人类文明自觉和文明精华,无法开启人类文明发展新篇章。

(三)坚持交流互鉴,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7]10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结晶,蕴涵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时代性,必将创造性地把多元文明的相异相补作为交流互鉴的内在规定而增强文明发展动力、引领文明发展方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3]187进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更是同呼吸共命运,在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等多个文明层面坚持交流互鉴,有力提升了国家间的政治认同、话语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全面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中国人“喜茶”和比利时人“好酒”举例:“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5]103这既是对不同文明形态交流互融的认同,也表明坚持交流互鉴是着眼于创造出新形态的人类文明,并不断增强文明发展动力。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文明优越论”和“制度模式先定论”等论调更是挥之不去,一定程度上扰乱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然而,“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5]421,并不会因片面的、狭隘的、错误的文明观和价值观阻碍多元文明的交相辉映。坚持交流互鉴自然能够不断增强文明发展动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新的全球政治文明形态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四、选择合作开放的文明发展命运

全人类只有联结成为命运共同体才有可能获得发展。整个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发展态势,整个人类文明如何以及向何处发展已然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回答好这一课题,世界各国必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深刻洞察和思考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命运问题,主动选择合作开放的发展命运。

(一)坚持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动性

全球化时代人类各国坚持和深化交流互鉴,能够不断增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动性,从而正确选择人类文明发展命运。“‘全球化’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18]正是这个时代,人类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积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文明成果,彰显世界各国休戚与共、人类文明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6]481,世界各文明主体“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6]481。多元文明主体的渐行渐远、相互隔绝,必然导致彼此交流互鉴出现断层现象,无法实现人类文明成果共享、繁荣共存。

纵观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不可否认,资产阶级曾推动人类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跨越式发展背后却是无视世界各国祸福相依、命运相连的文化霸权行为。资本主义将追求剩余价值的西方现代化视为人类现代化的唯一模板,用基于西方独特历史实践形成的“普世价值”凌驾于所有时代之上,其实只是囿于自身文明,无助于人类文明存在样态的稳定,削弱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动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始至终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致力于在坚持和深化交流互鉴中,不断增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动性,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思考和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命运问题。今日之中国,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国必将与世界一道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更高层次的交流合作、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坚持和深化交流互鉴。

(二)坚持交流互鉴,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5]162正是文明的流动性、开放性,世界各国才能通过交流互鉴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进而才能推动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需要各个国家持久的交流互鉴。当今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行径等极端思维大行其道,遮蔽了人类文明能够在各国交流合作中实现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全人类追求美好文明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人类文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也越来越在各文明主体的相互交融、合作互动中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开创性地全面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全方位的交往,构建了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内涵的命运共同体。从全球抗疫合作中可以看出各国是一个卫生健康共同体,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可以看出各国是一个人文共同体,从全球安全倡议中可以看出人类是一个安全共同体,从全球发展倡议中可以看出人类是一个发展共同体,等等。这些充分彰显了国家间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对话融合,不仅能够加强和升华各文明主体之间的友好关系,更能推动人类文明朝着积极、健康、光明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交流互鉴,不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世界各种文明的价值共识,反映了各国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强调,各民族国家“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19]。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2]63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交流互鉴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人类文明发展搭建桥梁。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追求,也不断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必然要求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看到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作用,也不能忽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得益于整个人类文明能够实现共同发展、不断推进交流互鉴。

所有文明都是世界文明谱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倘若只是着重推动某一种文明的发展,将难以推动实现文明整体发展,更是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也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何只能在世界各国相互交融、合作发展中得以彰显的原因所在。需要强调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植根于世界层面的和平与发展、国家层面的公平与正义、社会层面的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追求。这六大价值理念,彼此紧密关联、层层递进,充分反映了人类各国对自身文明发展前途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强烈追求。所以说,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根本上离不开所有文明的交流互鉴。同样,如果哪个国家只从彼此的利益诉求出发,而不能在合作交往中真正捍卫全人类共同价值,终将难以正确选择全球文明的前途命运,实现人类对文明共同体的美好企盼。在这个挑战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只有在交流互鉴中真正意识到本国命运与他国命运唇齿相依、互联互通,把握开放合作的文明发展航向,人类才能够“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5]510。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站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高度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必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新篇章。

猜你喜欢
全人类总书记文明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请文明演绎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漫说文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