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柳青
文学是通过审美形式表达内心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提供精神慰藉和思想启蒙,从而影响人们行为实践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完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因此,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道德性和渗透性都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潜濡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活动。挖掘开发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经典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优秀品质与人文精神融入,更有助于培养拥有正确价值观并且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对读者来说大有裨益,饱满的人物塑造和有趣的内容情节能给读者提供多方位的灵感和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的内容较为抽象,既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也不容易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2]。而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承载着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向读者传达着勇敢无畏、乐观豁达的精神态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经典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赏析说明,学生将在趣味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与无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3]。经典文学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增加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且更具趣味性,更有渗透力。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产生了抵触情绪,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灵活性,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去陶冶、教化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熏陶品格,提高道德标准,激发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识,从而无意识地接受作品表达的态度见解,正确理解社会道德规范,并促使他们内化伦理道德规范,将其外化在个人实践活动上,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就是通过主人公面对困境自强不息、遇到挫折不放弃的曲折经历和顽强精神,感染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举世闻名。由此可见,尽力发掘经典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优化高校育人环境,营造健康、有益的隐性教育氛围。
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充分展现积极主动性,并在接受和适应教育目标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自觉探求更高层面的思想道德境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之一[6]。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品鉴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在品鉴过程中,会对作品构建的世界和价值观念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恰恰就是自我教育过程的展开,自我教育的内容就是文学作品所蕴藏的思想理念[7]。有益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行为认知,这正是自我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经典文学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大学生享受趣味性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深入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方法的更新,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8]。
传统的说服教育、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不满足于“被规定”式的教育。因此要跟上时代脚步,奋力研究发掘经典文学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这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作用意义重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典文学作品的通俗性正好契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经典文学作品类型多样,语言优美,对大学生具有一定吸引力。因而,在运用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培养其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提升阅读主动性[9]。也要给予大学生一定的阅读选择权,在适当引导下鼓励他们从经典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并且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阅读,及时开展读书会,指引他们形成对阅读作品的正确认识。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教育长期割裂,除了部分专业课程,少有课程会注意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隐性教育效果,因此高校通识课的教学过程中里应当涉及经典文学作品,或者说教育者在教授过程中可以巧妙引用经典文学作品的例子和人物,以情动人,引导大学生感受人物魅力,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自主创造能力,让大学生有能力深入理解作品核心,并将其内化融合到自身的行为习惯上,由此达到塑养品格的目的[10]。
经典文学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难的就是融入课堂,也就是教育者如何在课堂上利用经典文学作品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的问题。因此,经典文学作品融入高校课堂的成效与教育者的相关素质及能力有紧密联系。
一是教育者要自觉主动地学习解读各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能在课堂上熟练地引经据典。二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良品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1]。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材施教,结合课堂内容引用学生知道的人物形象或事例,加深学生对所读作品的理解,鼓舞学生不断阅读更多经典文学作品,并能将作品中蕴藏的优秀品格精神牢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要利用好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隐性育人作用,就必须提高教育者的自身文学素养及教育能力。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功利化的心态表现在方方面面,也包括阅读。一般有工具性阅读、为满足求知欲的阅读和为满足情感需求的阅读。功利化阅读就是把书当作实现欲望的工具来读。近些年为了洗涤心灵,提升人文素养而读书的人少,多是为了文凭和生财选择读书。经典文学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工作就是淡化阅读的功利倾向。
学校可以倡导社团组织读书活动或者书评,鼓励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挑选感兴趣的题材进行阅读,并且不限时间,读完一本书写下书评则给予一定学分。让学生自己选择题材和给予学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当阅读变成生活中的习惯,最开始阅读目的的功利化倾向也会淡化。各类媒体平台也应当多宣扬正确的阅读观念,举办大型经典文学作品读书活动,鼓励全民阅读。当全社会拥有一个良好的阅读观念和氛围,也会影响到身处社会和校园的学生。
综上所述,高校应意识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隐性育人价值,重视经典文学作品教育并大力开发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政价值,积极地不断探索经典文学作品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引导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及行为习惯,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