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婷婷 姚晓林(副教授/博士)张阳(教授)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3)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中。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意见》指出要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要改革方法,科学评价,加强对学生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同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促进了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与改进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基于OBE的三循环评价与改进模型中[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基础评价单元,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影响着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与改进。
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在众多的评价模式中,泰勒课堂评价模式是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课程评价模式,其注重课程目标在评价中的作用,注重目标分类和用行为术语表达目标,是一种目标评价模式,评价标准是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功用在于改进课程[3]。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对课程目标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注重“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因此,在课程目标上,要注重高阶目标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知识、理解、应用”目标的设定和评价较广泛,而对于更高阶的目标评价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随着国内高校专业工程认证的发展,学者提出了很多经过课程案例实践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如张晓青等[4]提出了目标达成度的组合评价法,魏维[5]等构建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进行课程OBE达成方案一体化设计,实现了闭环改进效果。目前的研究能够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实施,但多聚焦在课程终结以后为下一轮的改进提供依据,对于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目标达成的关注较少,而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反而是课程过程性的改进更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利用信息化平台支持课程达成度计算可以为教师课程改革提供支持,促进课程创新。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创新改革,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与教学目标相支撑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将课堂学习与线上学习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6]。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要具有重视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特征[7]。因此,混合式学习评价既能体现学习过程的多维度评价,又能充分发挥学习平台数据分析的优势,促进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分析和过程性改进。
混合式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都进行了扩展,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改变传统课堂中“以教为中心”所导致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差异性大等问题。需要强调的是,线上和线下学习都是必备的教学活动,线下学习是在线上优质资源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深化,是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进阶学习,而不是照搬传统教学活动。“混合式”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贯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平台交互”,“互动”使混合式课堂“活”起来。要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有效互动”,进而更好地支持学生达到课程目标,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课程评价与分析总结等方面一体化设计和实施,尤其要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的落实,体现在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以及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过程的跟踪和改进。相较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数据”贯穿始终,包括课程信息数据、学生线上学习数据、学生考核数据、教师反馈数据等,应用信息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可以帮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目标达成情况、在班级和课程中的位次情况等,教师可以跟踪学生个体和课程总体的任务完成情况、阶段目标达成情况等,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系部及高校的管理者也可随时掌握课程数据,为管理提供决策。混合式教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混合式教学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模型
根据产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要能够有效支撑毕业要求达成,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依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考核内容和方式,并通过教学策略和方法支持学生达成课程目标。混合式课程评价包括线上、线下两部分,考核主体和形式多元化,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效果的评价,具有任务驱动、成果导向的特点。考核形式除传统笔试外,还包括资源的自主学习、作业、测试、成果展示、项目、大作业、问卷等形式,传统的线下批阅反馈已经不能够满足师生学习需求,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及时收集和分析带来了挑战。要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混合式课程中的过程性改进作用,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往往与总结性评价相对应,一般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有效跟踪与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而进行的过程评价。而总结性评价是指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判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而做出的结论性评价。二者在实施目的和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存在不同,在方法上并没有差别。一个课程目标的达成不建议完全由一次考核结果确定,而应经过过程性的检验、反馈,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为确保评价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保证“目标-内容-考核”的一致性。因此,混合式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实现需要将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要求、各阶段课程考核设计以及课程线上学习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不同角色的评价和分析需求。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与调整。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达成度评价的基础,一门课程的目标反映了其质量。课程标准中应对课程目标进行准确的描述,一般分为知识、能力、素质目标[8]。一个有效的目标表述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行为,讲明学习者能做什么;第二,条件,行为发生的重要条件;第三,标准,评价达成目标程度的证明标准[3]。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具备可评价的原则,基于OBE理念的课程目标是由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层层分解得来,毕业要求最终由课程目标支撑和实现。尤其要重视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目标设置,从“知识、理解、应用”向“分析、综合、评价”转变。同时,要注重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有效融入。
课程目标确定后,课程设计和实施都要围绕课程目标展开,将课程目标分解到单元、课次中,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课程考核。有效的课程评价要能够达到两个要求:第一,评价标准和方法的科学性,能够反映课程目标真实达成情况;第二,要能够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依据。课程目标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方法、评价标准等在课程标准中要有具体要求,课程标准由课程负责人定期进行维护,根据毕业要求、课程发展等变化进行更新。每一轮课程结束后,根据课程总结和分析,如有必要也应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
(二)课程目标与考核的对应关系。混合式教学是基于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或使用在线教学资源、学习管理平台,开展线上学习和线下面授有效结合的教学。教师根据当次课程教学要求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线下教学活动,并对课后任务进行布置和反馈评价。混合式学习系统需要对线上学习平台数据包括课程和资源数据、学生学习数据、形成性成绩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目标达成度分析,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目标和考核的对应关系,传统方法中,常采取的方式是将终结性考核题目分解对应到课程目标,根据分值权重计算。这样通过一次考试确定最终达成度一方面缺乏学习促进的过程,另一方面很容易忽视素质类目标或情感类目标达成评价。在混合式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系统中,需要教师为每个目标选择对应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权重分配,在实施考核后根据成绩管理系统计算出每个目标的达成度。这样通过对应关系的梳理,可以避免考核与目标不对应的问题,同时鼓励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此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程目标、考核要求和评价标准等与学生经过充分的交流,与学生达成“契约”,最终学习目标达成的主体是学生,要使学生明确理解课程任务的意义,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在原有学习基础上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三)目标达成评价主要流程。学生在混合式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结果的反馈不断促进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包括明确自己要学习的课程资源的学习进度,作业、测试等课程任务完成效果,课程目标的阶段达成度及与上个阶段相比增量情况,此外,在过程中了解自己在班级中的排名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除了要获取学生个体的学习数据外,要能够从班级整体、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学习任务完成效果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和有效调整,例如,了解课程目标达成度在不同阶段较上一个阶段的增量,分析学生在课程的知识、素质、能力持续性的提升方面的情况,避免某个目标的达成促进不够或是较集中在某个阶段。
系部、学院、学校等教学管理者需要了解本层级的整体数据分析以及下属各层级的明细数据,监控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异常,通过数据分析来对本层级进行改进。各角色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混合式目标达成评价各角色主要流程
进行混合式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研究旨在帮助学生、教师、管理者等能够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价改进,目标达成评价系统对学生学习数据和成绩管理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形成针对不同角色的目标达成度分析报告。下面以《成本会计》课程为例,对混合式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实践过程进行说明。
(一)课程目标与考核设计。按照产出导向的设计思路,从专业毕业要求和学生学习效果出发,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目标示例
为促进学生学习目标达成,要在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考核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验和提升,并通过终结性考核验证其达成情况,同时,要在课程设计阶段,明确与目标相对应的考核内容、方式以及考核标准。以知识目标1和能力目标4为例,考核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1: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成本核算、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编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见表2。
表2 知识目标1与考核对应关系举例
能力目标4:能够根据企业成本信息正确核算成本。见表3。
表3 能力目标4与考核对应关系举例
(二)课程实施与过程性监控。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实时得到学生混合式资源学习数据、不同阶段预期学习效果达成度等,对于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学班而言,还会有学生资源学习情况的比较。通过可视化的数据统计柱状图、网状图等,让教师可以清晰直观地观测学生阶段学习效果,以便于进行及时的学习调整,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课程数据分析和阶段课程目标达成度举例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查看自己的混合式学习情况、课程阶段考核评价情况、阶段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激励作用,学生还可查看自己的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在班级、课程中的排名。此外,也会提供各层级管理者相应分析报告供课程监测,包括总体的课程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等。
(三)达成度评价与改进。课程结束后,所有考核项完成成绩发布,系统会按照各考核项目与课程目标对应的权重和成绩计算课程总体目标达成度、教学班目标达成度、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各角色层级根据报告进行总结,在下一轮实施相应的调整与改进。
混合式教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根据面向产出的课程设计理念,发挥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和深层次学习的作用,围绕课程目标达成效果,通过阶段分析报告促进过程改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课程质量体系[9],多维度收集评价数据,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考核一体化落实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教师、课程组、系部学院、学校等各层级及时有效地根据多轮、多层级分析报告形成课程、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循环评价与改进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