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财勇
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为开展专创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选择进行创业的学生数量出现了较大增长,因此对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专创融合背景下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助力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具有时代的必然性。笔者在文章当中阐述了专创融合的内涵,就该模式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原则作出说明。之后对目前专创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详细梳理,并提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以供参考。
所谓专创融合,主要是指将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进行融合,使原本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关注单一学科的教学效果转变成为融合其他不同的学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使教育内容能够与当下社会发展相匹配。通过专创融合教育,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并能够以此为中心设计相关课程内容,施行这一教育方式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在以往的授课方式和逻辑思维上作出调整,使创新创业的教学成效得以提升。在此过程中,学校及专业教师开发出跨多个学科与专业的融合性课程,对现有训练平台进行改进,使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融会贯通,以专业学习为主要载体,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和启发,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对于国家层面来说,学校开展专创融合能够确保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无疑是国家向前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将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层次融合,形成满足社会发展的新教育模式,学生既可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肩负为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为实现国家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其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行专创融合教育模式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改革,其目的在于搭建系统的专创融合育人体系,学生在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框架后,在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学校方面指导其进行创业项目,在此期间,能够充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结合起来,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锻炼学生的自主分析和决策能力,从具备专业知识转变为兼顾创新、产业能力的发展。
另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将学习的重点放于某一专业科目的学习中,很难在就业或创业后,将所学所做有机融合,形成彼此成就的良性循环,因此,注重专创融合,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才能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客观性原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结合发展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确保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的理性思考。学生在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时,就会对未来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进行积极优化。所以,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时,应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防止教学工作偏离实际需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应引导学生的爱国和担当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在职业生涯中维护国家的利益。
其次,应注意保持超前意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适度超前,特别是在专创融合背景下,教学工作不仅是对未来就业进行合理的指导,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引导学生对社会整体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前景等进行充分了解,使学生可以根据相关资料对企业需求变化展开预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针对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行了多次深化改革,特别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的融合受到了来自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关注。在这两项内容的融合中,要求高职院校提供的专业教育不再仅停留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结合的层面,而是在教育的进程中突出强调创新理念及其实际应用,使专创融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在高职院校中取得良好的成效,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推动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就目前专创融合的实施过程来看,该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很多高职院校所谓的专创融合教育,仅仅将专业课程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而不是站在促进产业发展的高度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优化。高职院校开始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但却不能实现跨学科和专业的紧密合作。所以,在进行专创融合过程中应尤其注意拓展创新创业的深度和广度。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搭建的实践平台内容不完善的情况,给专创融合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一方面,虽然高职院校纷纷对创新创业教育保持高度重视,但就课程内容来看,其中大部分为理论知识的讲授,欠缺实践平台所提供的支撑,这一问题成为制约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社会组织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产业园、创客中心等平台中,和学生的专业课程未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专业学习之外的一种补充,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所以很难实现专创融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平台、双创教育之间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
随着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不断深入,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师资来源相对单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缺少具有创业经验、投资经历或者企业管理经验的兼职教师或“专家型”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虽具备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但工作背景却比较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具备创业经验,也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依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这也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直观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却很难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提供全方位的点评,亦无法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作出科学、客观的风险评估,这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是极为不利的。其次,专创融合师资结构不平衡。比较常见的是师资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在专创融合教育中青年教师占比较多,却缺乏中年骨干教师的加入。另外,开展专创融合教育缺乏“双师型”人才,即缺乏同时兼顾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的“领军”人才。
其一,对于专创融合教育的评价指标不够系统,评价方式相对简单。部分高职院校仍旧习惯将评价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开展静态评价,也就是说重视结果而不关注过程。例如,对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重视结果,但未就其实际过程做出详细的评估。能够体现过程发展的动态评价较少,忽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在实践训练中的提升,以及教育教学中的互动行为等。其二,欠缺对课程考核评价的支撑。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考评结果无法体现教师在其中的具体作用,也就无法对教师起到激励和约束的效果。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性较低,也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研教改,这些都会进一步影响教学成果。其三,缺少对学生的动态跟踪评价。跟踪评价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该工作难度较大。大多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因此无法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掌握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理论,使学生基于自身情况建立职业理想,并保持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如此才能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毕业之后更好融入社会就业、创业进行充分的准备。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扰,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调节手段,高职院校积极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地做出定位,实现精准就业、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平稳发展,增加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目标应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理念,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对专业的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特别是相关行业的岗位工作内容和发展前景。第一,站在行业需求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具备创新的意识。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了解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学习的方向进行调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第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确立相关专业时,要针对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先判断,预估该专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走向,广泛收集行业发展信息,尤其是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从业标准。第三,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数据库,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全方位管理。在数据库中有关于学生的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便于教师对其全面了解和开展分组教学。第四,教师应激励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团建活动,一方面能够丰富业余生活,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在专业之外的能力,为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有针对性地培养其信息技术能力,鼓励学生对未来行业发展状况进行预测,使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在工作当中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动态性特点,即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专业发展等进行适时调整和改进。院校方面应积极寻找能够进行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需要对其进行持续考察,这也是对“三位一体”教育观念的体现。在这一工作当中,需要具备强大的沟通能力和信息化技能,需要确保相关队伍的建设符合以上要求。高职院校需要重视这一工作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对其进行有效激励以确保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成为沟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桥梁,使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可以进行实时更新。
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向其他先进的教育模式学习经验,将有关的理论进行融合创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形成内容完善的校本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内容的创新性,使本校学生具备其他院校没有、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为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顺利推进,高职院校方面应着力提升教学条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保障,使该课程的教学能够实现革新与优化。由于各个专业的职业发展道路截然不同,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各个专业设置内容不同的职业规划教学,从而促进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深度融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从整体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比如,教师根据学生所在专业广泛收集与之发展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便于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提供数据支持。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线上教育平台或公众号等资源,加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块,从而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同时进一步扩大教学范围,方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对这一内容进行学习。
为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综合能力,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兼具企业工作经验。高职院校需要为这部分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需要获得上岗资质证书。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相关教研室,进行校本培训活动,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评课等教研活动。与此同时,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并总结其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对其发展进行合理预测。
高职院校应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可以邀请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或院校优秀校友进行知识讲座,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足够的补充。尽量增加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职业技能大赛等,实现以赛促教的目的,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求职能力。高职院校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参观、交流的机会,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并亲身体验不同的企业文化。院校可让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学生在实习期间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岗位经验。这类活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对于院校、企业和学生,可以起到互助共赢的目的。另外,还应当重点关注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职业生涯教育规划保障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针对高职院校、企业、其他组织等展开宏观调控,促进院校和其他各方的有效交流,使之可以有效对接。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对教学评价工作进行本土化改进,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就业数据进行调整。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和教学评价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无法成为教学的有效闭环。目前,教育领域的专家认为,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活动需要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成果进行价值评判并为教学方向提供相关决策服务,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开展教学评价,能够对教学工作和学习效果客观分析,该活动主要是针对师生互动、教学环境、教学管理众多因素展开系统性评价,其中尤其侧重于对学习效果和教学过程的评价。
国内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针对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愈加丰富,通常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与之对应的教学评价。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受到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在专创融合环境下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评价工作,一方面要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与评价,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关于对学生的学业考核来说,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为每一学期都开展的独立考核,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贯穿整个高职教育阶段,因此,每一阶段的考核内容都会发生变动,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设置了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以便动态地记录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过程中新思维的进步,以及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设计。关于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部分院校尚未对其进行教学评价,造成教师难以及时地根据相关反馈调整教学工作,很难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提升。当下一些高职院校针对就业工作进行了相关考评,但评价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没有展开评价。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需要关注受众者的反应,需要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加入到评价中来,这里的学生包括了在校学生和已经毕业学生所作出的评价。
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利用相关数据反馈与动态追踪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及时修正和改进优化。高职院校除了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向之外,还应进一步和学生的就业单位建立联系,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直接获得来自毕业生的评价,也能够获得就业单位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自我的深入了解,提升其职业核心素质,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应长期坚持投入与追踪,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