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亮 杨静文
教育事业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事业,教育也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国家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国家发展潜力、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优质人才资源的根本途径。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我国在师范专业的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在近些年来,由于传统师范专业人才教育始终关注教师理论技能的提升,给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理论性人才,但是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应用技能的提升。教师作为社会人才教育的支柱,不光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技术和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把握当前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遵守的主要原则,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升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应用技能,对于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很多种方式,每个优秀人才都有自己擅长的教学角度和方向,加强高校示范专业人才应用技能的培养,能够进一步发掘每个人才的潜力和特点,可以在日后教学工作中得以展现,发挥出更好的状态,开展更加具有特色的教学。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建立在实际教学基础上的,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因材施教更能进一步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优势,体现出不同人才在专业教学技能应用方面的特点,给我国教育事业培养更多有特色的优秀人才。
当代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基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倡导师范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结合发展理念而提出的,传统师范教育忽视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一味注重理论知识,造成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偏重,在当前我国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上,应用型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必然趋势。近些年来,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我国教育关注的重点,认识到传统理论教育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就业的关键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打造,强化当代师范专业学生应用技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世纪初,我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以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作为教育事业主要的发展目标。近些年来,核心素养成了各个学校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这对于当代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更需要能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优秀教育人才。师范专业作为我国教师培育最主要的输出渠道,对培养当代教育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当代学生的综合发展,强化当代学生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
清晰定位指的是当前高校师范专业应该在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上牢牢把握国家倡导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理念,清晰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从高校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纯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对高校来说,尤其是地方师范专业高校,职业化、应用型、大众化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给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优秀教师的主要渠道,高校师范专业从本质上是以教师职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师范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应用型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过程,其中涉及各个专业的配合,还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师范教学方式,是对高校师范专业的一项重大挑战。在这种基础上,高校师范专业秉持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原则,认清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形势和方向,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来说,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对于优秀人才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大量能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要坚持贴近社会原则。在高校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业,它关系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关系社会经济所需要人才的培养,也关系社会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应用型教育不仅关系高校,还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
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双师协同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教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
双师协同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界在加强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应用性培养方面所广泛应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在地方师范专业高校中,双师协同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打开了新的路径,大大提升了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协同型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高校师范专业与区域性中等教育单位之间的联系,如地方初中教育学校、高中等,利用教育单位需要优秀教师的特点,反向促进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双师协同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中等教育单位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中等教育单位能够给高校师范专业人才提供优质的实践资源,让师范专业的学生与中学学生展开频繁、良性的接触,带动师范专业学生对教育的思考和理解,优化知识结构,强化高校师范专业人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全方位促进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协同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让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以培养现代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为主要目的,综合提升当前高校师范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教育思维以及对教育事业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在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领域,重点探讨的话题不仅仅包含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也不仅仅包括应用型人才的打造,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在当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模式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升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在此基础上,根据当代高校师范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教育界提出了学教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给我国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实践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学教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在于完美地平衡了学和教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展开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强化自身是一种完美的循环,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还能够进一步强化自身理论知识。在学教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应用中,高校利用教育实践训练,通过试讲、讲课联系、实际教学活动等多个环节让学生不断接受教学锻炼,并通过各种活动反思自身教学薄弱的关键,加强教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建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教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学,学是指让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立相关职业知识结构与理念;其次是教,教是指学生利用实践活动将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产生相互促进的完美效果。
核心素养理念和终生学习理念是贯穿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在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重点体现核心素养理念,全方位强化师范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素质与实践素质,但是当学生在正式接受系统化的师范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将终生学习理念贯彻到底。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主要从事的是教育行业,而教育是在不断发展的,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特点是在一代一代发生变化的,社会也是在不断前进的,这就要从事教育职业的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建立起终生学习的理念。高校师范专业作为培养我国优秀教师的重要阵地,为了充分迎合终生学习理念的发展目标,开展了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职前人才培养模式,在正式从事教育职业之前,学校采取职业技能强化的方式对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包括组织学生参与讲座,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技能培训,传达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正式接触职业教师之前,做好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备工作,提前建立教育理念架构,减轻从校园到职场所产生的疏离感。其次,在学生正式从事教育之后也要进行职后教育,职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教师对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认知,不仅要利用高校讲座、合作探讨、公开会议等形式强化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还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让教师把握时代发展的现状,及时更新自身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不断发展、终生学习的优秀教师。
传统高校师范专业教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技能提升的积弊仍然存在,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提升高校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改变传统师范专业培养策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教、学结合,全方位发展,促进师范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如此,高校还应该优化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更加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在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中增加实践技能评价,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从根本上加强师范专业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把握应用技能培养逻辑,让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合格、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教师。
高校师范专业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师范专业人才的质量关系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也关系教育行业未来的优化和提升。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使命,把握当前我国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关注人才的指导方针,及时更新自身发展理念,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