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昕
至今拥有159 家博物馆的上海,无论数量还是门类,均位居全国领先地位。除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这样的超级大馆,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等众多垂直细分的行业性博物馆,包括嘉定博物馆、闵行区博物馆、奉贤区博物馆等在内的一大批区级综合性博物馆同样筑起独特的文博风景线。
它们有的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有的随近年来文化场馆建设大潮而新生,坐享硬件优势,无不努力为大众呈上一道道优质且免费的文博大餐,吸引更多观众步入馆内。另一方面,也普遍存在藏品数量不足、质量不精等短板和难题,有待各自在策展、合作、传播等方面以巧思来一一化解。
因为几个出圈的大展,近年来,上海的区级综合性博物馆颇为引人瞩目。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便是闵行区博物馆、奉贤区博物馆。
同在2019 年,这两家博物馆的新馆建成开放,颜值高,区位优势明显,无论展厅面积还是展陈条件都堪称一流。前者位于闵行区重要区域之一的七宝镇,与海派艺术馆、宝龙美术馆、闵行文化公园连成一片,形成文化集聚效应。后者坐落于有“上海之鱼”之称的金海湖畔,与不远处的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共同构成奉贤区最为火爆的打卡地。
火爆之后,两馆又慢慢找寻到各自的发力点,形成并不相同又都可持续的办展思路。如去年夏天开始,从“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到“汉· 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闵行区博物馆的引进临展都很成功,甚至一票难求。这些爆款展览大多来自知晓度很高的历史文化IP,自带流量和话题如长安盛唐、圆明园四大兽首、汉马王堆等。其中,“汉·无极”展从湖南博物院借展的138 件(组)展品,全景式再现马王堆汉墓—这一20 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带来的震撼,还创下闵行区博物馆历史上的观展人次之最,吸引13.2 万人次观展。
有了这些大展奠定的人气基础,闵行区博物馆走出去借展的信心越来越足,对接也越来越顺畅。如今该馆坚定了这样一种办展思路:形成“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总览”,讲述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其未来的展览排期中,如西汉海昏侯墓葬展、明十三陵文物展等无不让人期待。
奉贤区博物馆更是从新馆开馆展起,就堪称巅峰。那是“和硕清雅—雍正故宫文物大展”,汇集总计120 余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时期珍品,其中一级文物六件,不少文物是首次出宫、面向观众。日后该馆的确在引进展方面大放异彩,但这些展览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有着一些自主策划的研究。举办雍正大展,奉贤区博物馆特别梳理了雍正与奉贤的不解之缘,例如奉贤建县,是始于雍正时期,因雍正加强对江南地区赋税管理;奉贤柘林镇境内仍留存的长4.5 千米的石塘,是雍正不计成本解决水患问题的证明。曾在2021 年夏天冲进“中博热搜榜”中全国“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第二名的“古蜀之光”三星堆· 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也不是简单展示三星堆出土文物,而是选取了一个较为独特的切口,梳理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关系,予人新鲜的观感。
正于奉贤区博物馆举办的“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集结来自众多文博单位的文物189 件(组),更是一次原创展。展览将与中国汉字相关的重要文物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展现汉字书写、艺术与应用之美,阐释汉字绵延千载一脉相承的历史优越性,可以说以字化人,让观众能在参观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尽管这个展览相较此前该馆的不少引进大展而言,热度并不出众,却以扎实的策划能力,赢得了业内的尊重。
上海不少远郊区域,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各有独特的文脉。不少区级综合性博物馆本身就处于历史文化集中的旅游带,也选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小切口、深挖掘、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展览上,发挥着区域“文化中枢”的作用。
其中,嘉定博物馆作为在2023 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榜单中唯一挤进前十的区级博物馆,最为可圈可点。嘉定博物馆是老牌博物馆,主馆与一墙之隔的秋霞圃相互借景,实现“馆园融合”。主馆之外,嘉定博物馆还包括另外三处场馆,分别为位于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嘉定孔庙之内的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嘉定竹刻博物馆和始建于宋代的法华院塔。它们均在两公里范围内,大多地处州桥历史风貌保护区—嘉定老城区最热闹的地方,彼此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文博旅游群落。
围绕一张张本地文化名片,近年来嘉定博物馆举办了多个颇具自身特色的展览,例如“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疁城仙工:明清嘉定竹刻展”聚焦国家级非遗嘉定竹刻,“一代儒宗—钱大昕纪念展”聚焦嘉定文化名人钱大昕,“西门人家—西大街历史与人文主题展”聚焦承载很多嘉定人历史记忆和深厚感情的风貌保护区西大街。
与之相类似的,是同为博物馆集群的金山区博物馆,除了主馆,还包括白焦艺术馆、朱学范故居、上海南社纪念馆、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金山规划展示中心、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众多点位的历史文脉,成为金山区博物馆的“富矿”。与金山渊源深厚的全国性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就是代表。该馆自主策划的“万梅花开:金山与南社文物文献展”,以及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合办、走进市区的“光前启后—南社与近代上海社会变革”,都在业内反响不俗。金山区博物馆建馆30 周年之际举办的特展“上海考古从这里出发”,掀开不为人知的一角—正是1935 年发生在金山戚家墩的一次田野调查,揭开了上海考古的序幕,且从区域考古、史志文献、馆藏文物等视角,邀请市民从文物了解考古,从考古探索历史,从历史感悟人文,展示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魅力金山。前不久举办的“舆图之鉴:地图里的金山特展”则是另辟蹊径,从地图的角度展示脚下热土过往的沧桑变迁。
崇明区博物馆位于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的崇明学宫。馆址本身是上海市文保单位,也是上海现存三座学宫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群包括殿、宫、堂、厅、祠、阁等。“古瀛遗风,崇文尚教”“文以化人,矢志兴邦”“外捍百岛,内障三吴”等专题展览,都是崇明区博物馆近年陆续推出的专题展览,显然与其区域历史、文脉息息相关。
相比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区级综合性博物馆普遍面临优质藏品有限的瓶颈,如何扬长避短,探索出各自的出路,值得深思。
首先,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是找好定位,瞄准方向,应成为区级综合性博物馆的共识。例如,青浦博物馆的学术定位便是“传承古文化,弘扬水文化”。其确立了以江南水乡文化主题为重点的文物征集方向,逐步形成特色系统的藏品体系。展览方面,注重围绕青浦历史上相关名人讲文博故事,如近年来推出的“月朗山高—元代青浦任仁发家族特展”“韵度清越—元代画家曹知白诞辰750 周年纪念暨山水画展”都口碑不俗。坚定的细水长流,是能够在观众心中凿出存在感的。
其次,敞开胸怀的合作意识,也或将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奉贤区博物馆的“丹甲青文”展就将全国11 个省市的26 家文博单位拉成热闹的“群聊”。其中不少博物馆规模不算大,却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互相借力,照样能够促成有影响力的大展。有着相通文脉的长三角地区,有着逾千座博物馆,历史文化资源值得进一步整合。上海的区级博物馆不妨与长三角其它博物馆广泛合作、协同发展,碰撞出展览、研究等众多方面的灵感火花。
再次,藏品或许先天不足,传播却是没有瓶颈可言的。勇于创新、亲切有趣的传播手段,完全可以成为扩大博物馆影响力的有效方式。2019 年,嘉定博物馆推出憨态可掬的“学宫狮” IP 形象,围绕这一 IP 不断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大众追捧,并且入选上海市国际传播领域最高奖项“银鸽奖”。“金小博”则成为金山区博物馆拉近与大众距离的媒介,从科普文字到脚本文字,再从文字到视频,尝试着不断运用新兴传播手段为大众解惑。围绕“汉·无极”展,闵行区博物馆牵手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广播剧《大汉气象·跨越千年的马王堆》,邀请周边在校学生及广大青少年演绎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尽管目前上海的区级综合性博物馆发展并不均衡,但只要有心,总是能够往前迈步,连接更多的观众,在区域内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