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璇
(南阳市中心医院针灸科,河南 南阳 473000)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多急性发作,以突发口眼口呙斜为主要临床症状,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造成面部肌肉萎缩甚至功能丧失[1]。目前,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导致治疗效果欠佳[2]。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发展,中医特色疗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且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证实。针刺作为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可通过刺激局部穴位,以加速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肌肉痉挛[3]。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对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生物电信号方面的应用效果,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10~2022-03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64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4,5];②治疗依从性良好,能自主配合治疗者;③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中枢性面瘫或继发于腮腺炎、脑血管病等的面瘫;②合并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肝肾功能严重损伤者;④存在针刺禁忌证;⑤精神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2例。观察组:男49例,女33例,平均年龄(37.45±6.97)岁,平均病程(3.50±1.21)d,左侧面瘫36例,右侧面瘫46例;对照组:男45例,女37例,平均年龄(38.03±7.50)岁,平均病程(3.24±1.16)d,左侧面瘫33例,右侧面瘫49例。两组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P>0.05)。
对照组:采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选取颊车穴、地仓穴、翳风穴、阳白穴为注射用穴,对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以一次性注射器吸入1mL维生素B1注射液,直刺颊车、翳风,平刺地仓、阳白,约0.5寸,均缓慢注射约0.25mL维生素B1,若进针后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及时回抽,若无回血则推入药液,出针后即刻进行预防性出血处理,3次/周(周一、三、五)。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针刺处方:主穴选太阳穴、风池穴、阳白穴、地仓穴及翳风穴。配穴:口口呙者加下关穴,闭目露睛者加睛明穴、四白穴,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穴。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所有穴位均采取平补平泻法,其中太阳穴透刺丝竹空,阳白穴四透上星、头维、攒竹及丝竹空,针尖与皮肤呈15°,进针约1~1.5寸;风池穴、翳风穴、睛明穴为直刺约0.5~1寸;水沟穴斜刺0.3~0.5寸,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3次/周(周二、四、六)。两组均治疗4周。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瘫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及面部生物电信号。①面瘫Portmann评分:包括面部皱眉、鼓腮、露齿等6项内容,每项评分0~3分,其中0分为运动消失、1分为运动明显减弱、2分为运动较健侧减弱、3分为运动与健侧相同 ,满分18分,得分越高,面瘫恢复效果越良好。②面部残疾指数(FDI):包括躯体功能(5个项目)、社会功能(5个项目)2部分,共10个项目,其中躯体功能评分越高,预后越良好,社会功能评分越高,预后越差。③面部生物电信号:采用FlexComp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进行面部生物电信号处理,选择咬肌、提唇上肌和额肌,采用积分零点通过法、绝对值法进行信号处理,生物电数据差越低,面瘫恢复效果越良好。
以患者临床症状及面神经功能分级(H-B)量表改善效果作为评价指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标准,其中显效:面瘫症状、体征均消失,H-B分级较治疗前提高≥2级;有效:面瘫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改善,但表情肌功能欠佳,口、额纹不对称,H-B分级较治疗前提高1级;无效:未达到以上治疗标准。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76.28%(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82,n(%)]
治疗后,观察组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Portmann评分比较分)
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FDI评分比较分)
治疗后,观察组面部电信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面部生物电信号水平比较
目前,临床关于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考虑主要与免疫功能低下、细菌或病毒感染等有关[6]。该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面瘫患病率约为258/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7]。维生素B1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药物,可通过营养神经,促进突触传递恢复,增强神经细胞内蛋白质、核酸合成及分泌,以促进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恢复[8]。但有部分研究表明,单一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一般,故目前临床趋向于联合治疗[9]。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属于“口癖”等范畴,多因体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阳明、上犯面部,致气血痹阻,筋脉失于濡养,面部筋肌弛缓不收所致。故治疗上当以祛除外邪、调和气血、疏通筋脉为原则。针灸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等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且得到广大临床医师及患者青睐。鉴于此,笔者根据临床经验采用一穴多针、多针排刺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其中太阳、阳白、地仓等穴位解剖位置位于面神经颅外段分支,符合三阳经分布,针刺有助于激发病变局部穴位经气,使气血通畅,筋脉得以濡养,以促进面部肌肉及神经功能恢复;针刺风池穴有助于提高神经中枢兴奋性,减轻神经水肿以修复受损神经;针刺翳风穴可驱散面部之风邪,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减轻神经炎性水肿。另外,针刺可提高病变神经元代谢速率,加快传导功能恢复,以增强神经细胞兴奋性及肌肉纤维收缩力,进而修复受损神经[10,11]。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ortmann评分、FDI量表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与既往文献[12]报道结果相符。提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有效改善面神经残疾指数,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显著。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针刺穴位可刺激对应部位面神经,使经气互注,达到调节气血平衡,疏通受阻经脉的目的;同时联合维生素B1穴位注射可发挥协同效应,以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控制病情进展并逐步趋于正常。面瘫患者局部肌肉细胞受病患影响,往往导致肌肉麻痹,神经肌肉细胞生物电活动减弱,从而出现不对称面容。而表面生物电信号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局部肌肉肌张力水平、运动传导速度及各肌群协调性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咬肌、提唇上肌及额肌电信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许毅克[13]研究结果一致。提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可有效改善生物电信号差距。考虑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可提高神经肌肉细胞电位活动,增强肌群肌力有关。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周围性面瘫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面部生物电信号差距,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