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竹,杜 涛,荣 军,孙文强,杨 澈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沈阳 110819)
为构建绿色低碳生活环境,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 年7 月12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鼓励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建设优势,推进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示范辐射作用,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产教融合的发展新格局。目前,绿色低碳技术主要表现在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是指将CO2从发电厂等大型工业排放源分离出来并捕捉,经压缩后输运到封存地进行地质贮藏,并实现长期与外部环境隔绝。CO2的捕集方法可分为变压变温吸附法、物理化学吸收法、膜分离法、低温分离法等,储存方式可分为地质、深海、盐水层、矿物储存等[1-3]。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具有独立“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近距离接触实际研究情景、实际动手操作的重要实践环节,应充分发挥双碳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4-6]。结合课程思政先进理念,以激发学生对碳中和科学研究热情为宗旨,拟将绿色低碳教学理念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修订实验内容,开设双碳背景下二氧化碳捕集存储特性教学综合实验,以期为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孵化地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吸附法具有诸多突出优点,如CO2回收率高、工艺简单、能源消耗少、吸附剂使用寿命长、环保效益良好等。吸附法通过选用具有选择吸附性的多孔介质来捕集CO2,例如活性炭、沸石、分子筛等。利用上述吸附剂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对CO2进行选择性吸附,后又进行CO2脱附分离。一般把以下条件作为衡量吸附剂好坏的标准[7-12]:①使用寿命;②工作能力,变温吸附能力及变压吸附能力;③选择性,指对二氧化碳在废气中的吸附率远高于其他气体;④平衡等温线类型;⑤热效应,吸、脱附过程热效应越小越好。实验选取使用寿命作为评价吸附剂性能的指标。
为充分发挥课程创新性,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学生可通过查阅相关优秀文献,独立实施并合成新型吸附剂,期间,实验室提供相应实验用品作为保障。本实验以经高温热解炭化活化而成的果壳活性炭为例,来阐明吸附剂制备过程,活性炭的具体寿命取决于它的制备方法与用途。
(1)制备所需材料。①风干的果壳;②真空干燥箱,用于干燥果壳;③破碎机,用于机械破碎;④筛子,用于颗粒物筛分;⑤热解反应器,用于热解反应。
(2)实验室活性炭制备流程。①原料制备,将风干的果壳(学生自选)进行机械破碎,用14 目筛子进行筛分,选取1.165 mm大小的颗粒,于真空干燥箱内120 ℃下烘干至恒重;②高温热解,将100 g筛分后的果壳置于热解反应器,将密闭的热解反应器置于马弗炉中,以10 ℃/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热解温度1 000℃(热解温度,升温速率可进行调整,以生成不同品味的活性炭),并在热解温度下保温10 h,待热解过程结束,经酸洗、水洗、干燥,最终形成活性炭样品[13-14]。
本实验使用德国耐驰生产的STA409PC综合热分析仪作为热分析测试设备(见图1),工作电压最大为75 V,功率最大为900 W,测温范围为25~1550 ℃,加热速率最大为50 K/min(理论),实验中推荐使用20~30 K/min。该设备具有如下优点:①垂直结构,易于操作,优质气流;②密闭系统,适用于非还原性气氛;③温度范围广;④样品坩埚可适性广。
图1 STA409PC装置实物及内部结构图
(1)预烧坩埚。对坩埚预先进行热处理到等于或高于需测量的最高温度。
(2)开启CO2气路。(CO2纯度:99.999%,体积流量:30 mL/min),开启循环水系统及设备主机系统进行设备稳定。
(3)测定空白基线文件。待设备稳定后,在设定的温度程序下,对样品坩埚与参比坩埚实施空运行分析,得到仪器背景测试曲线。
(4)装样。将约10 mg 制备吸附剂轻放入坩埚,并装入近端样品架,远端为参比坩埚,样品量一般不超过坩埚容积的2/3。
(5)测量。打开基线文件开启样品加修正模式进行吸附测试。
(6)关机。实验结束后,退出操作系统,依次关闭测量主体、气路、循环水及电源总开关。
打开Proteus Analysis分析软件运行预分析的测试文件,选择相应的实验曲线对其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吸附剂循环利用性能测试结果
由图2 可知,吸附剂循环进行CO2的吸附与脱附操作,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剂吸附性能总体呈现平稳态势,当循环至2 000 min 时,吸附剂仍保持良好吸附性能,吸附量变化仅为2.10%,具有较好的吸附稳定性。
(1)在测量之前,将样品在高温下以流动的惰性气体预处理,以除去任何污染物;
(2)坩埚应预先进行高温热处理,以排除坩埚的质量变化及热效应对测试产生干扰。
为了便于运输与封存,捕集的二氧化碳通常会经过高压进行高浓度压缩。本文采用二氧化碳p-ν -T关系仪对二氧化碳压缩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当气体压缩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p、比容ν和温度T之间的数学关系可表示为:
某温度下的等温线数据,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比容与压力的对应关系来进行测定。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有气、液相变的直线段。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上,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才接近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
(1)CO2的比容测定。由于承压玻璃管管路限制,不便直接测量内部CO2的质量及管内横截面积,实验室内常采用间接法来测定CO2的比容ν。CO2的比容与其高度呈线形作用关系,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已知CO2液体在20 ℃,10 MPa 时的比容v=0.001 17(m3/kg),实验室测出CO2在20 ℃,10 MPa时的液柱高度Δh=3.5 mm,因此可得下式:
所以承压玻璃管内CO2的质面比常数k(k=m/A)值为
通过式(3)可得以质面比常数k,同装置条件下,对于任意温度、压力下的比容为:
式中:Δh=h-h0;h为任意温度、压力下水银柱页面刻度值,m;h0为CO2气柱顶点刻度值刻度,m;m为玻璃管内CO2的质量,kg;A为玻璃管内截面积,m2。
(2)观察临界现象。①临界乳光现象。保持临界温度不变,摇进活塞杆使压力升至约临界压力,快速摇退活塞杆进行降压,此时,玻璃管内将出现圆锥状的乳白色的闪光现象,即为临界乳光现象,该现象是由于受重力场影响CO2分子沿高度方向上分布不均进而产生光的散射而形成的。
②整体相变现象。在临界点时,饱和气线与液线合二为一,汽化潜热等于零,当压力稍有变化时,气液瞬间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与低于临界温度的逐渐积累过程不同。
③气、液两相模糊不清现象。处于临界点的二氧化碳p,ν,T参数相同,无法区别此时是气态或者是液态。若此时管内的CO2为接近液区的气态,当在CO2膨胀之后,突然对其进行压缩,此液面会突然消失,即CO2液体接近气区,此情景即为临界点附近饱和气、液两相模糊不清现象。
二氧化碳p-ν-T测定仪器如图3 所示,该实验装置由活塞式压力机、恒温水浴和实验本体三部分组成。实验时可通过转动压力机手轮来调节气体的压力。气体的温度由恒温水套内的温度计读出,同时可以透过玻璃恒温水套观察气体的压缩过程。CO2的压力可通过置于活塞式压力计上的压力表读出(绝对压力=表压+大气压)。
图3 二氧化碳p-ν-T示意图(mm)
(1)开启日光灯;
(2)使用恒温器调定T<TC,T=TC和T>TC3种温度条件,并保持恒温;
(3)自管内压力4.5 MPa 开始实验,按照1.5 MPa(可调)的压力间隔读取水银柱液面刻度值直至压力p=9.0 MPa,实验时应缓慢地调节活塞螺杆以维持等温条件,同时观察CO2状态变化情况,并将测定的水银柱液面刻度值及观察到的CO2状态变化现象记录于表1。
室温23 ℃,大气压0.1 MPa。
按表1 的实验测试数据及计算数据,在p-v-T图上画出实验测定的不同温度下的等温曲线,见图4。
图4 二氧化碳p-ν-T关系
表1 等温线实验数据记录
本实验测量设定温度分别为39.0 ℃(高于临界温度),31.6 ℃(等于临界温度),25.2 ℃(低于临界温度)。当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CO2等温线为一条平滑曲线;当温度等于临界温度时,等温线在临界压力附近(7.3~7.5 MPa)有一水平拐点,出现气液模糊不清现象;当温度小于临界温度时,等温线大致分为三段,中间一水平段(7.0~7.5 MPa)为气液共存区。
加压严禁超过9.5 MPa。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实验室实验资源及课程思政理念,开设全开放式二氧化碳捕集与压缩特性教学综合实验,以学生独立制备吸附剂为创新点,较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绿色低碳技术研究的科研情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现实验教学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以期为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等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