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进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目前,高校诸多学科已开展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逻辑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已有方案是通过设计包含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和改革教学手段完成的,但尚缺乏系统性的教案和成熟的改革方案,与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尤其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的逻辑学课程体系改革的讨论比较缺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由于融合新媒体新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思政理论的时代感、吸引力和穿透力,在推动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指导方针下,可尝试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将《逻辑学》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元素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政元素融合,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对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经济与环境因素,等等,进行辩证、批判、综合性地思考和判断。此次《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将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哲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意识、政治觉悟,进一步塑造健康人格、锤炼意志品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教学体系。
逻辑与心智相关,是“将心智的力量引入对真理的探求和与他人的交流”,是“运用理性、思维去理解和领悟真理的一门艺术”[2]66,逻辑是知识、是知识的一分支。韦伯斯特在词典中分列各家定义前,认为logic包含二义,即推理(λογος,reason)和言说(λegw,to speak)。[2]661896年,经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修订的Nuttall's Standar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出版,logic的定义在此次修订中发生了变化。修订后的纳韬耳(Noah Webster)字典与韦伯斯特(P.Austin Nuttall)字典相同,logic兼具reason和speech二义。[3]从logic兼具的推理、思维与言说、语词之意看,无论以“逻辑学”命名,还是现在较为通行的“批判性思维”的提法,大学本科的逻辑学导论类课程,皆致力于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和言语论证能力的训练。首先,通过训练,将逻辑的力量引入与他人的交流,保证了成功的交际。同时,也使人通过辩证地思考、正确地推理和批判性地思维,得以领悟真理。因此,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改革需将思政元素与推理、言说相结合。
本次融合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的《逻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是在修习哲学专业本科课程《逻辑学》、全校通识课程《逻辑学》《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本科生中进行,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高校逻辑学讲授的内容主要涉及词项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归纳逻辑、语用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缺乏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要素。新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版块针对性地设计了融合党史学习教育元素的配套教学案例,完善了哲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比如,在有关推理和论证知识讲解的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版块,将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的要素融入推理和论证的素材与实例。这样一来,通过研究推理和论证的逻辑学课程的学习,既能完成专业知识的学理内容,也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教育效果。具体而言,《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思政推理与思政论证案例生成与分析。提取和识别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论证,进而分析论证成立的合理性和论证好坏的支持因素,从而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第二,含有思政要素的逻辑论证推理案例的讲解。如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案例,结合批判性思维理论与逻辑论证推理规则开展辩证和批判性思考,用推理规则形式刻画历史事实,以推出的确定性结论,让学生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尤其是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
《逻辑学》的传统讲授方式比较单一,加之含有大量的符号、公式和计算推理,单纯的课堂演算比较枯燥乏味。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强化演算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之外引入了实验环节。在所需教材之外,加入了《Language,Proof and Logic》一书。该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位编程人员研发的用于学习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计算机程序软件。基于该书自带的Boole、Fitch、Tarski's World和Submit四个子程序,可完成逻辑学的实验操作。其中,Boole可以完成命题逻辑公式的构建和真值表的验证,Fitch可以完成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公式的形式证明,Tarski's world可以完成可能世界的可视化搭建与状态判断、并验证语句在所给世界中的真值等内容,Submit主要用于学生网络提交作业。
以一阶谓词逻辑的形式推演为例,由于Fitch程序文件能对学生构建的证明演算进行判断,学生在实验环节就能通过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完成以前较为枯燥和具有一定难度的演算内容。再如,运用Tarski's world程序的可视化的世界构造界面,学生可直观地理解谓词逻辑中的“世界”或“模型”的概念,并易于判断语句在世界中的真值。教学实验环节增加后,不仅改变了逻辑学课程以课堂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力,也提升了谓词演算内容讲授的效率和接受度。
针对学生课堂手机使用始终无法杜绝的现象,建立了“手机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主动适应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线下教学+微信小程序+学生操演”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云走长征路——逻辑知识挑战”微信小程序的搭建,和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融合嵌入。具体以“线下教学+微信小程序+学生操演”的模式完成《逻辑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在线下教学环节,选取课程推理案例的思政要素或思政推理案例,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预先讲授,让学生熟悉有关的论证推理知识和逻辑规则。第二步,完成与知识点匹配的微信小程序“云走长征路——逻辑知识挑战”论证和推理实验,在微信小程序的逻辑推理挑战中完成党史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在“云走长征路——逻辑知识挑战”微信小程序中完成已置入的思政推理、思政论证案例和含有思政要素的逻辑论证推理试题;其次,学生在完成逻辑推理挑战后,通过完成的挑战题数和党史学习的内容数量兑换相应的里程数,步行云长征;若步行至关键站点时,如黎平、遵义等,学生组团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挑战。第三步,以此轮夺冠学生为代表,选取挑战完成的逻辑推理为知识讲解点,向班级同学讲解并演示报告其推理案例、分析过程和推理步骤。第四步,回顾推理挑战过程中未掌握的知识点,进入互动讨论提问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引入微信小程序之前,《逻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知识点完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加入内嵌设计的小程序后,改变了以往哲学类课程单纯以课堂和书本讲授的教学模式,以游戏通关的方式将课程知识点、思政内容、学生逻辑思维实训有机结合,寓教于学,以趣促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新的模式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内化融入专业知识,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此外,新模式下,教师需要根据时政新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不断更新和填充思政论证、思政推理的案例和含有思政要素的逻辑论证推理的小程序试题库,这一环节主要是促使教师更主动地去提高授课水平和教授能力。
以往逻辑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方式完成,偏重于知识点内容的记忆,是一种记忆型的考试。这种记忆型的考试不利于测试学生是否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形式演算,以及对论证推理的实践化与生活化的理解。由于主要以考试方式检测学生,学生的成绩占比通常以期末考试70%和平时成绩30%的比例设置。在以教师为中心型的授课模式发生变化后,本次的改革也相应地调整了学生的考核方式。在对学时分配调整,增加实验学时后,总成绩以平时成绩30%、实验成绩30%和期末成绩40%的比例设置。因为思政元素已经内嵌于专业知识,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可用于检查课程思政的实现效果,对其的评定亦可视为对思政内容掌握度的评判,这为后续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型的考核指标提供了支撑数据。此番调整后,以往单一、轻过程、重结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得以改善。
此次的改革突破了以往逻辑学课程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后续的哲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借鉴性模板和改革经验。此次改革中实施的一些新的举措取得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成效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知识点测试的在线化和共享化。学生使用自己的笔记本和手机分别登陆LPL soft程序软件和微信小程序,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练习和测试。利用智慧教室的屏幕分享功能,学生在线共享其解题的思路、过程和疑难。如此,既便于学生实时提问,也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度。第二,知识点实验化和模块化。将课程知识点的讲授顺序与微信小程序中“云走长征路”的通关节点的顺序匹配,这样一来,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即可拆分为若干个通关任务,每个子任务与相应的知识点对应,层层进阶,环环相扣。每个子任务的完成,抵达终点后,即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第三,知识点题库化。改革后的课程具有专业知识与党史知识、时政新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相互交融和融贯的特点,这需要授课教师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不断更新教学案例、教学实例、课件和教案,扩充知识库和试题库。
总体而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学生非常容易接受的微信小程序,创新将课程思政融入逻辑学专业课程,既解决了课程枯燥无味的问题,又达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较于改革之前,融入了“云走长征路——逻辑知识挑战”微信小程序的《逻辑学》课程,将党史知识以情境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效解决了课堂手机的问题,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创新形式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
问题与成效并行,首先,以前逻辑学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在此次改革中尤为凸显。由于此次改革增设了实验环节,共6个学时,这一操作对原本知识点多,任务重而课时短的课时进行了压缩。因考试占用了4个学时,这就意味着只有30个学时可用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加之课堂授课、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环节,如果是新生班级,还要面临授课延迟的问题,学时不够用的问题尤为凸显。其次,为了通关破题、在程序软件中正确构造公式,学生更为关注形式化演算的技巧和规则,导致对演算原理和意义的轻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课程中加入了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形式逻辑应用的案例,特别是当下与人工智能符号主义关系的讲解。
目前有关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校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与改革研究,而较少关注和讨论虚拟仿真技术有效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特别是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成效研究尚不多见。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的打造,可进一步关注虚拟仿真体验下,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与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可以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党史学习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模式与融合路径,以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
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条可复制、可参考的推动业务教学和课程思政双发展、双促进的建设路径。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我们国家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长远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史教育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围绕教学抓党史学习教育,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促教学,以教学成果检验课程思政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