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璠
“任务群”是指多个任务的集合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任务群”展开教程设计,组织学生执行任务,都能够创造更多教学契机。“任务群”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教师需要做多重思考和梳理,将各种关系做科学处理,能够确保“任务群”的顺利落实,教师需要做科学分析和梳理,厘清各种关系的内部联系,这样才能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任务群”教学中,首先要理清任务和群的关系问题。从表象上看,任务与群就是学习内容个体和目标群体的关系,语文学科有自身特点,这些任务带有灵活性,好像可以随意组合,只要成为一个群体,“任务群”便建立起来,这个“群”自然成为一种万能的概念。从深层次展开思考,其实“任务群”不是简单的“拼盘”,应该是多种任务的协作和共建。学习项目为任务,“任务群”为导向,对学习目标做科学分解,对学习程序做合理规划,引导学生在阅读、讨论、体验、实践中完成学习内化,这才是最为科学的“任务群”教学。
教学《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其作者是郭沫若,学生对郭沫若生平是比较熟悉的,这首诗诞生在1919年,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冲击下,作者留学日本,面对历史动荡,写下了这首惊心动魄的诗作。诗歌描绘出一幅雄奇壮伟的画面,将视野定位在地球边上,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这里的“放号”带有冲锋的意味,要向旧世界发起冲锋。教师从历史角度做具体分析,为学生规划清晰阅读路线。在深度阅读环节,教师推出学习任务: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诗歌深远主题。这个“任务群”包含三个任务,从读思说等角度展开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作者和时代背景展开深度研究。从任务设计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对任务内容做科学梳理,形成关联性极强的“任务群”。诵读是学习的基础,要求学生背诵全诗,显然是比较高的要求,这个任务一旦完成,其他任务则不在话下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后面的欣赏和主题分析,都会顺利完成。先阅读,后思考,再讨论,这几个任务集合到一起,形成任务体系,“群”的概念很清晰地体现出来。
任务设计没有规定格式,但需要处理好内部关系,任务集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层级构建,教师对任务内容做详细规划,要考虑学生接受实际,还要协调好内部关系,唯有形成完整的任务体系,这样才能发挥“群”的作用,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学生对任务展开研学行动,确保任务的顺利落实,为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成长奠定基础。学生对学习任务没有主观分析的意愿,教师要对任务内容整合、任务投放、任务执行做好规划,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学习中成长学习认知。
所谓互文阅读,这是带有对比阅读的属性,教师将类似的文本内容集合到一起设定“任务群”,要求学生展开综合式阅读和思考,促进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效对接。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样的对比阅读有一定训练价值,但“任务群”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任务群”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主观臆断整合教学资源,学生没有阅读的自主性,这样的学习还是带有“满堂灌”的味道,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彰显,教师主宰课堂依然存在。教材本身是按照主题设定单元的,为群文阅读创造条件,也为学生学习带来便利,教师从单元角度出发展开设计,应该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教师对文本内容做专业解读,为任务设计提供参数,在具体设计组织时,还要考虑学生认知基础,做好学情分析,以提升“任务群”设计的适合性。如教学《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新闻评论,教师先做学情调查,要求学生对新闻概念、新闻特点、新闻教育作用等知识点做梳理。学生初中阶段便学习过新闻,对相关概念比较熟悉,关于新闻评论,学生也有所接触,但其认知不是很深,教师针对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对新闻评论特点做详细展示解读,学生开始进入文本阅读环节。为理清阅读路线,教师组织学生研讨“工匠精神”这个概念,学生从课外阅读中、从生活实践中,对这个概念有一些了解,自然会主动展开思考和讨论。
为激发学生阅读思考主动性,教师设计阅读学习任务: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表现方法;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同样是三个任务,其内在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先与学生互动交流,理清工匠精神内涵,其目的是为后面深度阅读学习扫除障碍。任务一是对新闻评论文体特点做进一步确认,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的感觉,这是奠基性的任务。第二个任务针对这篇新闻评论表现手法做深入研究,这是比较有难度的任务设计。学生对新闻表现手法的把握不是很全面,自然会主动展开互动交流学习,这也是教师的刻意安排,掀起互动学习热潮。第三个任务是更为专业的内容,理清作者论证思路,体现议论文三要素,进一步巩固学习认知。
学生对新闻评论文体不是很熟悉,教师借学情调查机会,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先达成一些学习共识,做好深度阅读的铺垫。在后面任务设计时,教师从文体特点、表现手法、论证方式做任务布设,体现了任务的层级性和关联性。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核心,在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深度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学生有学习经历,教师让学生回顾思考,体现互文阅读意识,针对新闻单元特点做任务布设,体现单元教学特点。唯有处理好“任务群”设计内部关系,才能发挥其助学作用,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有研学意识,对“任务群”各种关系做专业探索。
“任务群”中有多种任务,这样便组成了大群和小群的关系。在梳理其内部关系时,教师要做科学分析,大群是一个“母任务”,具有包含性、覆盖性,而小群则是一个个“子任务”,大群和小群是一种包含关系。在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小群任务做层级性设置,还要观照其他任务的存在,唯有形成和睦关系,才能发挥群任务的集约作用。学生对大群目标和小群目标没有清晰的概念,群体观照意识欠缺,不能做协调思考,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知,做好教学引导,让学生学习观照性思考,推动“任务群”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是当代文化参与的活动内容,教师对活动任务做深度研究,结合家乡文化现象做具体设计,与学生一起研究活动方案,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具体指导,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促进思想认知的健康成长。在单元目标设定时,教师推出几个要点:自主梳理材料;聚焦家乡文化现象,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会文化调查活动,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在社会调查活动任务设计时,教师集思广益,要求学生做典型发言,推出系列性活动任务。如读书活动、辩论演说、诗歌诵读、戏剧表演等,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组织,在文化现象分析中传承中华文化。教师先推出社会文化调查活动任务,这是一个大群的任务。学生进入调查观察环节后,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教师继续设计一些小群目标,让学生在参与群体活动中逐渐进入学习核心。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延伸探索,班级学科学习和校园社团活动,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程序,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索环节,其目标融合顺利展开。
家乡文化呈现差异性,教师推出家乡文化调查活动,这是比较笼统的任务,如何操作还需要进一步设计。在小群任务推出后,学生有了明确的操作方向,主动进入到活动环节,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体验认知。特别是一些校园社团组织,具有更高吸引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一些集体性学习活动有比较高的参与热情,教师将任务做分解处理,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展开活动组织,能够创造更多训练机会。
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时,教师对学习任务做具体分析和考量,需要直面应试问题,在任务布设时,要考虑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而学科教学融入人文内容,设定素质教育目标,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这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学生语文学力基础存在一定差距,语文知识储备、语感表达能力、读写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理性分析,在任务设计时有观照和倾斜。在素质教育、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等任务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思想基础做分析,还要关注应试能力培养。
应试任务带有知识传授的意味,教师需要做好规划设计,自觉融入一些能力培养内容,促使学生利用知识解决一些阅读问题,有效提升其阅读品质,处理好应试任务和素养任务的关系。如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学生对议论文的立论文体比较熟悉,但对驳论文不是很了解,教师先组织学生对驳论文特点做集体研讨。学生对作者鲁迅最为熟悉,教师从研究鲁迅语言风格角度做引导,这样可以为后面的深度阅读奠定基础。在“任务群”设计时,教师提出一些要求:分析鲁迅先生语言特点;利用具体案例解析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比喻、讽刺、反语的用法;探索鲁迅关于批评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这里一共推出四项任务,为学生规划层次性学习路线。第一个任务属于鉴赏性学习,学生对鲁迅先生语言特点做分析,能够对驳论文基本特征有整体认知,鲁迅先生杂文大多是语言“犀利幽默”,幽默不是取笑,而是讽刺,为后面第三项任务做奠基。第二个任务是探索论证方法,这是议论文要素的深度发掘,学生对议论文三要素比较熟悉,从驳论文构建中强化认知。第三个任务是对多种写法做研究,形成专业认知,其鉴赏层次更高。最后一个任务属于人文教育范畴的学习设计,传承文化看上去有些虚无,其实不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
教师从应试任务和素养任务相对接的角度展开设计,为学生准备适合学习机会。这些任务都带有关联性,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高中生思想趋于成熟,对文本做深度发掘,需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特别是写法、艺术特色、主旨情感等方面的感知体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任务群”设计思路做推演分析,可以形成完整的学习认知构建路线,教师利用“任务群”展开调动,能够产生强劲学习动力。
语文阅读教学包括单文和群文两种模式的应用,教师要对单文任务和群文任务设计做对接思考,单文任务的主体是单篇文本,其任务范畴比较小,要体现单篇教学目标,而群文阅读任务则要对接单元主题,还要体现覆盖性。单文任务和群文任务不能是包含关系,因为设计主体不同,任务要求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教师要在任务性质、任务组织、任务评价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确保“任务群”顺利落实,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学习指导。
如教学《故都的秋》,这个单元还有《我与地坛》《赤壁赋》等课文,教师先介绍《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做情感解读。在学习任务布设时,教师以单篇文章为主,兼顾群文展开活动组织,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如任务一:作者写故都的秋,主要突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任务二: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具体是如何呈现的?结合这个单元的几篇散文做分析展示。任务三:学习《故都的秋》写法,选择一个角度,写写个人的经历,表达一种情怀。学生接受“任务群”后,都能够积极展开思考和讨论,对任务内容做深度探索。从几个任务设计情况能够看出,教师有单篇和群文兼顾的意识。第一个任务围绕《故都的秋》设计的,学生要深入阅读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第二个任务具有关联性,分析散文特点,要结合本单元课文进行具体分析,从一篇到几篇,建立学习路线,延伸了学习视野。第三个任务看似回到了单篇,其实不然,这是内化性设计,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做写作实践,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完成知识的迁移。学生对读写训练比较有感觉,教师做“任务群”设计,理顺教学思路,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
教师利用单篇和群文任务展开教程,有主次之分,也有拓展之意,这样的设计带有延伸意味,追求认知迁移,这是阅读内化的实践。学生对教师设计任务有自觉执行的主动性,教师利用“任务群”做调动,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在深度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任务群”不是简单任务组合,教师设计时不能随意处置,需要分析内部关系,对不同任务做专业评估,推出层次性任务,提出系统性要求,都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也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在主动探索中形成综合能力。
“任务群”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从表象上看,这是多个任务的集合体,其内部结构却是非常复杂的,教师对“任务群”特征和内部关系做研究,不仅有助于设计任务,还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自然建立学习环境。“任务群”内部关系主要包括:任务和群、互文阅读与单元教学、大群目标与小群目标、应试任务与素养目标、单文任务与群文任务等。教师从“任务群”内部结构和关系角度入手展开实践探索,能够创造更多教学新起点,对全面塑造学生学习能力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