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蔡甸区恒大绿洲小学 刘玉玲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要加强学习培训,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教材教法,明确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笔者在数学学科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思考,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教师设计作业时,要遵循学生认知特点,避免布置机械的抄写或重复的同类型练习,注意题型结构分布要合理,书面作业设计要适量。
1.控制纸笔作业的总量。纸笔作业的布置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保护学生的视力,总量要少而精,精而有趣,切不可出现机械、单调、重复性抄写作业或惩罚性作业。
2.增加自主作业设计内容。除了布置教材配套的习题作为常规的作业练习,教师也可增加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的内容。在考虑如何出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在温习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思考,沉浸到深度学习的状态,如此便能达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自主作业设计要根据年龄特点布置,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给他们一幅图片,让他们尝试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对于中年级学生,可给他们几个简单的数字和词汇信息,尝试自己编题、自己做题;对于高年级学生,可要求他们尝试应用思维导图学会梳理各单元知识点,把自己认为最重要或者最难理解的知识整理出来。出题比做题更有难度,但更能让学生通过梳理思考消化所学知识,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作业设计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将数学知识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智力因素的开发紧密联系,设计出符合学生趣味的创新作业类型,以活跃其思维,激发其灵感。
1.设计游戏型数学作业。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游戏活动型作业是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蕴含于游戏之中,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类型。例如:二年级教学“乘法口决”时,教师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老师玩、学生与学生玩或学生与家长玩,以游戏的形式记忆乘法口诀,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加快其记忆的速度。
2.设计情境型数学作业。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生动的情境型作业,往往能引发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快速进入作业情境中,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通过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帮小兔找门牌号”的情境作业,类似的作业还有“小马闯关”“小猴摘桃子”等。这些带有童趣的作业,让学生在快乐闯关等情境中掌握了运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做这种类型的作业,学生体会到计算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快乐、有趣、好玩。
3.设计绘画型数学作业。绘画形式的作业虽然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诸方面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正因如此更具挑战性和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如针对“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这一特点,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我给出大象馆、猴山、熊猫馆、狮虎馆等场馆名称,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小动物园”示意图,并描述各个场馆的位置,再设计一条参观路线。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感到数学课堂生动有趣,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开阔了学生思维,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力。
作业设计的目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对数学作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将作业设计融于活动,融于生活,融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1.前置型作业。前置型作业是指教师预先设计探究性问题,以作业单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前置型作业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为新知的探究做好准备和铺垫。例如,在教学计算“圆的面积”时,我们布置的前置型作业就是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因为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能直观地发现,可以将圆形拼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由此,可逐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实践型作业。围绕现实问题,我们可布置数学实践型的作用,即通过动手实践或实际调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后,布置了“家庭作息时间表”的设计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规律设计作息时间表,既巩固了时分秒的知识,又能引导教育学生学会珍借时间。
3.复合型作业。复合型作业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巩固、内化基础知识,建立网状、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学会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问题。我校在四到六年级学生中开展“整体构建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制作活动。这就是一个复合型的作业,需要学生在学完每个大单元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单元知识思维导图。设计这样的复合型作业,一方面可以使原本散乱的知识变得清晰、完整,从而使复习更形象化、生动化,提高复习的实效;另一方面将单元内容进行结构优化组合,能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全面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管理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作业管理评价制度则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保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不断完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笔者总结了我们在完善作业管理评价方面采取的几个措施。
1.完善作业管理制度。我校依据“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制定了作业精编制度、作业布置公示制度、作业检查制度和考评细则。每层楼设置班级作业布置公示专栏,对各班作业布置情况加以引导和监督。
2.落实作业管理考核。根据作业管理制度和考评细则,教导处每月组织教师检查作业布置、批阅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要求教师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发现错误,明确标注,学生订正后再次进行复批。对教师的作业管理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并纳入班级量化考核管理。
3.合理调控作业总量。严格按照学校制度控制学生书面作业总量。1—2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结合“双减”要求,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尽量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
4.精心设计分层布置。教师依据学科内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分类、分层布置作业。教师设计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特点,除布置基础作业以外,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布置变式练习或拓展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鼓励布置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将动手实践作业纳入作业总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5.规范作业批改过程。根据作业管理制度,提高教师作业批改质量,全批全改且批改标志正确规范、记录详实。批语书写要工整、规范、正确,对学生有示范性和引导性。可用鼓励性的评语评价学生作业,还可实行特色批改,为学生加盖“你真棒”“了不起”“学习用心”“进步之星”等特色印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业提升。
6.强化作业分类指导。根据个体补偿与提升计划,教师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帮扶,加强作业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习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度安排校本课程、体育锻炼、主持艺术、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汇报展示作业成果。每学期把作业的检查与评价展示相结合,就课堂作业、练习册、计算本、错题本、思维导图等多种作业类型开展“学生优秀作业评比”活动。通过班级作业评比活动的开展,强化榜样带动作用,让书写规范、正确率高、加盖特色印章多、订正规范的作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认识到,作业练习只是手段,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锻炼才是最终目的。为此,教师要精细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设计既能检测学习效果,又能培养核心素养少而精的创新型、综合型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双减”政策给他们带来的新变化,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