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男 索长清
饮食习惯是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固定的饮食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1]。小班幼儿开始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这个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卫生意识还未发展成熟,在这一时期成人若能采取科学的措施,针对性地对幼儿的饮食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便能有效改善小班幼儿的饮食问题[2]61。教师引导幼儿对饮食文化中的内容进行鉴别和筛选,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理念,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2]62。如今人们的饮食种类更加多样化,幼儿园和家庭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幼儿在饮食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小班幼儿饮食习惯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采用问卷法,使用《小班幼儿饮食习惯调查问卷》对山东省滨州市的部分小班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其孩子所在园是面向大众招生的公立幼儿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83.3%。主要从幼儿进餐独立性、进餐专注度、挑食偏食现象、吃零食行为、家园合作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对山东省内某公立幼儿园5名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小班幼儿独立进餐、进餐专注度、挑食偏食、吃零食的情况和饮食教育、家园沟通等方面的情况。
能够独立进餐是小班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之一。独立自主地进餐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促进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及协调性的发展,帮助幼儿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调查发现,在家中80%的小班幼儿吃饭时由家长喂饭;但在访谈中,教师表示,“虽然吃饭时间长,但大多数孩子可以独立进餐”。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小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不够成熟,但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小班幼儿是能够独立完成进餐的。然而,数据显示,大部分幼儿在家中进餐独立性低,家长喂饭的情况普遍,影响了幼儿的独立进餐能力发展,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进餐专注度高是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之一。进餐专注度高的主要表现有进餐时安静不说话。进餐过程的专注度与自我控制有很大关系,进餐专注度高低影响着幼儿在自觉自律方面的表现[3]。调查发现,在与孩子共同进餐时,81%的家长做与进餐无关的事,只有19%的家长专注进餐。77%的孩子在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只有23%的幼儿进餐时专注。在访谈中教师表示:“大约有一半的幼儿在用餐时不专注,有的孩子会东张西望、和同伴说话、玩弄餐具等。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大声呵斥,及时制止他们相互交谈。”
由此可见,多数小班幼儿在家在园都有进餐不专注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儿童的饮食行为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还受到父母、教师、同伴的影响[4]20。幼儿在家中进餐不专注主要受到父母的影响。幼儿在园进餐时专注度低,主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注意力分散或转移。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这一年龄阶段幼儿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主导等发展特点方面的影响。幼儿进餐不专注会使进餐过程延长,影响幼儿的进餐速度。
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要求幼儿不挑食和偏食,愿意接受种类多样的食物。不挑食偏食有助于幼儿达到营养均衡,促进幼儿生长发育。调查发现,93%的幼儿存在挑食偏食问题,其中25%的幼儿偏爱肉类,27%的幼儿喜欢吃海鲜类,17%的幼儿喜欢谷物粗粮类,13%的幼儿喜欢豆乳制品类,5%幼儿喜欢吃蔬菜类食物。在面对幼儿出现挑食偏食问题时,72%的父母承诺孩子吃完就奖励,57%的父母不强迫幼儿或把其不喜欢吃的挑出来,44%的家长强迫幼儿进食。在访谈中教师表示:“很多幼儿只吃荤菜、不吃青菜,有孩子看到不喜欢吃的食物会不吃,老师也会适当引导,多数孩子还是愿意尝试吃一点。”
由此可见,小班幼儿的挑食偏食现象十分普遍,绝大多数幼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食偏食问题。在众多的食物种类中,幼儿更倾向于肉类和海鲜类食物,而比较排斥蔬菜类的食物。多数家长会采取鼓励的方式改进幼儿的偏食挑食行为。然而,幼儿出现挑食偏食行为时,有的家长以强硬的态度或惩罚的方式让幼儿进食,或者纵容幼儿的挑食行为。这种不良的喂养方式会引起儿童对食物的抗拒甚至产生厌食,导致幼儿无法愉快进餐。此外,食物本身的特点和烹饪口味也会影响幼儿是否挑食偏食。长期挑食、偏食会引起营养失衡,不利于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容易导致体质量不达标、抵抗力变差,易生病等问题[5]150。
幼儿应少吃或不吃含大量脂肪、糖分、盐分、热量的对健康有害的零食。养成少吃零食的习惯有利于幼儿减少肥胖问题,降低患病的风险。调查发现,31%的幼儿在家中偶尔吃零食,44%的幼儿在家经常吃零食,只有7%的幼儿基本上不吃零食。零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占比情况为:51%的幼儿把零食作为奖励品,30%的幼儿用零食代替正餐充饥,13%的幼儿将零食作为娱乐消遣,6%的幼儿将零食作为正餐间的规律性补充。访谈发现,幼儿在园吃零食的情况较少,但也会出现幼儿在园吃糖果饼干等零食的情况而影响午餐。
可见小班幼儿在家中吃零食的情况较为常见,幼儿园也存在少数幼儿吃零食的问题,零食在幼儿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幼儿吃零食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零食本身口味独特,深受孩子的喜爱;另一方面,家长自身问题和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导致幼儿爱吃零食。例如家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爱吃零食、将零食作为奖励品等情况都会使幼儿养成爱吃零食的不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零食含有害物质,很难做到像蔬菜、水果、肉类和豆制品那样有营养[5]150。因此经常吃零食会对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小班幼儿具备独立进餐能力对养成独立自主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倘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独立进餐,长此以往,会影响自理能力的发展。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健康领域的教育目标,其中包括生活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6]。因此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幼儿独立进餐的技能。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通过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来提高其独立进餐能力。3~4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独立进餐的能力,为帮助幼儿养成独立进餐习惯,家长要注重教育方式,不能因为幼儿自己吃饭慢、弄得很脏,就过分溺爱他们或者训斥他们,从而减少幼儿独立进餐的机会和动力。此外家长应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来锻炼精细动作,并教给幼儿简单的进餐礼仪,调整幼儿进餐时的坐姿[7]。尝试让幼儿练习饭后自己清理饭桌,幼儿就会在家长的引导下逐步具备进餐后自我收拾整理的能力。
教师应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独立进餐能力。由于大多数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偏弱、独立性较缺乏,教师应鼓励家长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进餐能力。因独立进餐能力弱而导致进餐缓慢的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节奏就会比其他幼儿慢[8]。这些情况会直接影响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还有可能导致幼儿出现入园焦虑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可以在游戏和教学活动中让幼儿练习用盘子端食物不撒落、正确使用筷子勺子进食、学习摆碗筷、练习剥橘子等技能,促进幼儿的小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9],引导幼儿逐步养成独立进餐能力。
幼儿进餐专注度的高低与幼儿专注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正确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将会直接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未来的学业成就以及今后的生活水平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还有研究认为专注力是其他学习品质,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思维能力的基础,如果幼儿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就会影响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知识与情感的获得[10]65。因此,要从根本上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再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小班幼儿的进餐专注度才会有所提升。
家长应该做好榜样,帮助幼儿提高进餐专注度。国外有研究强调了家长的作用,践行健康行为的成年人为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更有可能让幼儿在他们的照料下调节自身行为[11]。因此在解决幼儿进餐不专注问题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幼儿营造安静轻松的家庭用餐环境。在进餐过程中家长不要聊天或玩手机、看电视,还要及时制止幼儿进餐时不专注的表现。家长在幼儿进餐时不要过多干扰,也不要在幼儿专心进餐时抛出无关话题,以免幼儿被话题吸引而影响进餐[12]。家长要以身作则,改掉自身挑食偏食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师在各种活动中通过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促进其进餐专注度的发展。小班幼儿进餐不专注与自身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的特点有关。教师要以培养幼儿专注力为教学目标,以符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设计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幼儿感兴趣的绘本故事引起幼儿的注意,培养幼儿的专注力。生动诙谐、情节有趣的故事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专注的时间会更长。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投放低结构游戏材料,让幼儿有更多自由操作的空间,幼儿会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游戏上,这更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的发展[10]65。在用餐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并且指导语言应该亲切、自然、具体,具有引导性和教育性,同时注重发挥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样,幼儿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自身进餐不专注的饮食问题。
幼儿需要不断摄入充足的营养来维持生长发育。如果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幼儿将会长期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从而影响身高、体重甚至大脑的发育。因此,要改善幼儿挑食、偏食的问题,家长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科学的渠道掌握正确的幼儿饮食营养知识,遵循幼儿的天性,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的饮食兴趣[13]。
家长可以通过改变食物的外形和烹饪方式,做到色、香、味俱全,在感官上吸引幼儿,从而改善挑食偏食的情况。做饭时家长可把幼儿讨厌的食物做出新奇的外形。有研究表明,虽然幼儿不喜欢吃胡萝卜,但是当胡萝卜已被洗净,且又被切成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合适的大小时,他们会不自觉地进食[4]20。也可以变换多种烹饪方法或者加入不同的调味品来改变口味。例如,幼儿觉得蔬菜很难嚼而不吃蔬菜时,家长可以把蔬菜切成丁,或者改变以往的口味,做成凉拌菜。这样,幼儿就会对讨厌的食物产生新鲜感,对食物的味道有了好奇心并尝试吃。
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改善挑食偏食行为。首先,利用儿童的直观形象思维,让幼儿参与其中。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用感官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教师可以开展种植蔬菜、做小厨师等活动,让幼儿加深对所排斥食物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采取表扬鼓励法,幼儿一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调动起幼儿进餐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快乐的游戏中使幼儿树立健康意识。幼儿园应该配备专业的营养师为幼儿制定营养均衡的菜谱。幼儿教师在幼儿进餐过程中要留心观察他们的进食情况或在进餐结束后询问他们关于食物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厨师根据建议进行改善。饭菜的样式还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把一些饭菜做成卡通形状,让幼儿对食物产生兴趣。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的食欲,逐步改善幼儿的挑食偏食行为。
幼儿吃零食现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偶尔将少量的健康零食作为幼儿正餐之间的点缀,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按时进餐的良好饮食习惯。但是幼儿吃零食过量就会影响正餐摄入,具有了饱腹感的幼儿会减少进食量甚至不吃正餐[14]16。因此给幼儿吃健康的零食要注意数量。幼儿进食过多的垃圾食品不仅会导致肥胖,还影响肠胃健康。为了避免幼儿吃过多的零食,成人应该改变不当的教育方式,注重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家长要降低幼儿对零食的关注,从而减少幼儿吃零食的情况。在培养幼儿的饮食习惯时,有家长会将零食作为奖励品。然而,研究发现那些作为奖励品的食品反而会成为幼儿最喜欢吃的食物[4]20。所以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改善挑食偏食问题,反而会让幼儿更加迷恋零食。因此,若幼儿在进食方面表现较好时,家长可用语言夸奖、玩具奖励等方式加以强化。幼儿倾向于进食家里经常有的,且能经常获得的食物[4]20。因此家长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物质环境,在家中多放置一些健康的水果蔬菜及健康营养的零食,减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健康零食的机会,以分散幼儿对零食的关注。关于健康零食的进食时机,家长可以给幼儿做出相应规定,如在饭前两个小时不可以吃零食、饭后不得吃零食或一次吃零食不能超过多少,以此来减少幼儿的零食量[14]17。
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减少幼儿吃零食的机会。幼儿园环境是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2]61,幼儿园门口或附近应该禁止摊贩售卖零食小吃[15],让幼儿不再置身于周围都是垃圾食品、充满诱惑的环境里。园内的走廊里和教室里都可以设计有关健康饮食的海报和墙画,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饮食文化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健康饮食的观念,减少吃零食的习惯。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幼儿带零食的问题上作出适当规定。如果教师发现有幼儿带不健康的零食到园所内,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并向其家长反馈。这样,才能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为幼儿改善吃零食问题,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奠定基础。
总之,解决小班幼儿存在的饮食问题,离不开家园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和家长要规范自身言行,沟通做到全面、及时和有效[16]。家长要将幼儿在家的饮食问题全面地告知教师,教师也应及时将幼儿在园的饮食表现反馈给家长,只有双方相互配合,对幼儿实施连续不断的教育影响,才能解决幼儿饮食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