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01-21 00:43张劲盛戈琳娜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长调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

张劲盛 戈琳娜

(1.2.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 呼和浩特 010011)

2022年9月4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主办,内蒙古艺术剧院和内蒙古艺术研究院(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成功举办。蒙古族长调民歌和蒙古族呼麦,是我国现有的3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由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保护主体的而进入名录的项目,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于2005年由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成功,“成为我国第一个与其他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蒙古族呼麦于2009年由我国单独申报而获批成功。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的经验总结,内蒙古自治区有计划地制定了关于定期举办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专题学术研讨会的长效机制。

首先,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学术研讨,继1997年召开的《首届蒙古族长调演唱艺术研讨会》和2000年召开的《全区第二届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研讨会》之后,2006年至2012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宝音德力格尔杯”蒙古长调大赛》暨《全区长调民歌学术研讨会》。迄今为止,共举办了四次全区的蒙古族长调大赛和学术研讨会。201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举办长调大赛和研讨会时,将其升格为《全区首届长调民歌艺术节》,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发现提携优秀的长调传承人,使长调民歌的保护工作,在不断地总结中提炼出成功的经验,同时,使长调民歌的研究工作,在持续的研讨中逐渐拓展深入。

期间,2010年,还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举办了《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国际研讨会》,全面总结了2005年至2010年这5年间,中蒙两国在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规划了2010年至2015年的联合保护工作开展方案;2015年,又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举办了《全区第二届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成果展示活动》,可谓是2012年活动的延续,其中还包括了《全区第二届蒙古族长调民歌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我区蒙古族长调民歌‘申遗’十年来的保护成果,全面总结了保护经验……”[2]

在蒙古族呼麦的学术研讨方面,2008年和201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和内蒙古艺术学院,分别召开了《呼麦暨蒙古族和声艺术国际研讨会》和《中国呼麦暨蒙古族多声音乐学术研讨会》。之后,又在2014年和2016年,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国际呼麦大赛》,并依托大赛同时举办了两次学术研讨会。这四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推进蒙古族呼麦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对话平台。本次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成功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学术研讨会,可视为对过去学术研讨活动的延续与拓展。本文对这次学术活动予以梳理总结,以飨读者。

一、本次研讨会概况

本次研讨会的参与者,有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的10多位专家教授,还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群众艺术馆、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文化馆、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非遗保护中心等基层文化馆、非遗保护机构的负责人,也有来自内蒙古长调协会、内蒙古呼麦协会、阿拉善民歌协会、乌拉特后旗民歌协会、东乌珠穆沁旗长调协会、扎鲁特旗长调民歌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代表及蒙古族长调、呼麦各级传承人代表共计50多人。参会的人员中,有21位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提交了论文并进行主题发言和专题发言。

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内蒙古艺术研究院(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副院长王家隽主持,内蒙古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张丽辉代表主办方致辞。研讨会分为主题发言和专题发言两个单元,9月4日上午为主题发言单元,由中央民族大学乌兰杰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杨玉成教授等四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9月4日下午为专题发言,又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有9位学者用汉语宣读论文,下半场有8位学者用蒙古语宣读了论文。

二、主题发言单元内容概述

在9月4日上午的主题发言单元,中央民族大学乌兰杰教授,以《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欧亚地区跨区域流布的同宗曲调》为题,以同宗曲调民歌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详细的对比分析,发现了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长调民歌《阿丽玛》,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民歌《伊什金纳》,为同宗曲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长调民歌《长颈紫骝马》,与俄罗斯跶靼族民歌《吉雷鲁克》,为同宗曲调的文化现象,并得出了“蒙古族音乐风格‘远相似、近相异’的分布规律,而且音乐风格在蒙元时期形成统一的主导风格后逐步跨区域流布分散至欧亚地区各地……”[3]的研究结论,他还进一步指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发展阶段清晰、交流融合充分、分布地域广阔、横跨欧亚大陆、同宗曲调丰富的特点,是我国音乐学研究急需探究的重要宝藏。

上海音乐学院的萧梅教授,以《“共性构拟”和“差异比较”:再谈“双声结构”下的文明流动》为题,提出了“以持续低音为特征的‘呼麦’是亚欧大陆(草原与山地)同类型‘双声结构’的典型代表,并体现了这一广大地区人民的审美及感知共性……”[4]的研究观点,她通过考察和差异性比较,有助于我们从生态、声态、身态、心态深入认知其多样性,并通过不同分布、不同民族的唱奏实践、声音感和声音形态的辨析,以微观的杂糅性捕捉宏观场景中的历史流动,并以此为“呼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参照。

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以《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民间传承和校园传承》为题,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长调民歌民间传承样态为切入点,提出了长调民歌,在民俗生活中传承、在民间组织中传承等方式的优势和意义,并对长调民歌在校园传承中的实践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内蒙古师范大学杨玉成教授,以《当代语境下蒙古族长调、呼麦的变迁及其保护问题》为题,梳理了建国以来的社会转型及在现代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不同形式,经历的不同的发展命运,对其呈现出的不同变迁模式进行了总结。他提出“……长调民歌经历了从过去单一的民间传承,分化为民间和专业两种传承渠道,但其本身唱法、曲目、风格未产生变化,属‘延展型’变迁模式。中国呼麦重新发现于新疆阿勒泰,并通过与蒙古国、图瓦等国家之间的互动,经历了重新中国本土化发展过程,是‘重建型’变迁模式……”[5]在现代化过程中,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模式类型。这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既有一贯性,也有鲜明的阶段性。

在上午主题发言单元的总结阶段,杨玉成教授指出: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当今非遗保护的全部问题。每一个具体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必须要建立在对其历史、形态、属性及其传承延续规律的充分研究基础之上,更要对其当下的传承环境、传承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并采取保护性措施,制定出完善的非遗保护方法。

三、专题发言单元内容概述

9月4日下午的专题发言单元,其内容也丰富多彩。笔者依据发言者重点研讨的题目与内容,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下面分别予以梳理概述。

第一部分的专题发言,是由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地区基层文化馆、非遗保护机构的负责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长调、呼麦在他们当地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发言者,立足于鲜活的真实案例和详实的具体数据,为与会者提供并展示出人们了解蒙古族长调、呼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各个旗县真实存续现状的珍贵一手资料。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群众艺术馆的崔航提交的论文《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对策》,来自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余雅明提交的论文《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科尔沁长调保护相关工作概况》,来自锡林郭勒草原阿巴嘎旗文化馆的包玉梅提交的论文《蒙古族多声部民歌(潮尔道——阿巴嘎潮尔)的保护现状》,来自锡林郭勒草原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的哈斯达来提交的论文《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传习所传承活动开展现状》,来自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非遗保护中心的陶格斯提交的论文《乌拉特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等,这些基层文化艺术工作者们在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基本上多是他们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就自己所在旗县近年来文化部门针对蒙古族长调、呼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采取的各具地方特点的保护方法及所取得的经验的“得失谈”,他们的发言,引起与会专家和同行们的极大兴趣,彼此间还进行了互动交流。

这一部分专题发言的学术评议人,为上海音乐学院的箫梅教授,她在总结评议第一部分专题发言中谈到:这一部分发言的人,展示给与会者的非遗项目在基层的现状,内容真实可信,与此同时,也反应了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基层所面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真实现状。肖梅教授表示,这是她在参加其他学术会议和研讨中,很难在短时间内如此集中获得的颇具可信度的有效信息,特别是第一部分专题发言者,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到的一些多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对于整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推广工作而言,尤其是在传统非遗项目传播中结合的招商引资的新颖模式,进而推动了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建设性,有借鉴的意义。肖梅教授,还对发言者提出的在长调、呼麦等传统音乐类的非遗传播中,主动帮助传承人注册抖音、快手账户,充分利用自媒体真播手段去拓宽传播路径的成功经验,表示了肯定和赞许。

第二部分的专题发言,是由来自内蒙古各级各地的长调、呼麦协会等行业协会的研究者们,对近年来各协会自己组织举办的关于长调、呼麦的活动和促进传承的一些新做法、新经验,同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民歌协会的阿拉腾图雅,介绍了阿拉善盟通过开展《双百首》系列活动,来推进阿拉善长调民歌学唱的传承这一发展保护的做法和经验;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民歌协会的格日乐满达拉,介绍了当地通过微信教唱的方式,传承和传播乌拉长调民歌和培养长调民歌传承人队伍的做法和经验,还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介绍了他们加上了每首民歌产生背景故事后,又重新编辑出版的《乌拉特民歌集》一书的详细情况;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长调协会的查干夫,介绍了近年来东乌珠穆沁旗依托长调民歌传习所,开展的系列传承活动的情况,以及当地蒙古族牧民参加传习活动时自愿教唱家族传承了四代的珍贵长调民歌的感人事迹,并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现场赠送了他们挖掘、整理、录制、出版的《乌珠穆沁长调民歌故事》和《乌珠穆沁长调演唱专辑》等珍贵书籍资料;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长调民歌协会的布仁门德,介绍了通辽市有关部门,通过扎鲁特旗长调民歌协会的号召力,助力通过小型培训和微信教唱等方式,积极传承科尔沁长调民歌的情况,以及作为基础协会,在运转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困境和急需捋顺和支持的相关内容等情况。

这一部分专题发言的学术评议人,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杨玉成教授,他在总结评议中谈到:这一部分专题发言的内容,让人感到震撼,也再次充分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单单依靠政府部门就能完成的工作,既无这个必要,也无这个能力。为此,各种行业协会,要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扮演不可或缺且极其重要的角色。非遗保护工作,应该是一件吸引全社会普遍参与的全民文化事业,更应该充分调动各种行业协会、社会企业资本、广大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种行业协会的参与,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级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类活动的生硬和教条,使我国非遗传承的方式和路径,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

第三部分专题发言者,所研讨的内容更具理论色彩。他们多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高等院校、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他们所提交的参会论文,大多是对蒙古族长调、呼麦进行的相对具体的、专门性的理论研究。

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斯琴毕力格副教授提交的参会论文《巴林宫廷歌曲四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那顺吉日嘎拉副教授提交的参会论文《鄂尔多斯古如歌“宝日陶海的鲜花”与长调民歌“依尔古格森”比较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长调研究者萨仁其木格提交的参会论文《巴尔虎长调神奇的秘密》等文章,对内蒙古自治区各地方代表性的长调民歌风格区特点,以及不同地区长调民歌的民俗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另外,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民俗学者敖·斯琴巴特尔提交的参会论文《克什克腾长调民歌手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张劲盛副研究员提交的参会论文《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田野调查实践过程反思与成果述评》,内蒙古师范大学佟占文副教授提交的参会论文《呼伦贝尔长调民歌田野纪行》等教授、博士们的研究文章,以实地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和分析材料,将研究的着力点,聚焦到人与田野调查本身的方法论过程的反思与拓展上。

还有,上海音乐学院程之伊提交的参会论文《音乐影像志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二幼儿园赛那提交的参会论文《呼麦演唱中的气力与气息关系研究》等文章,试图通过开辟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路径,在对蒙古族呼麦的影像记录和独特的演唱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中,进行了开创性的大胆尝试。

结 语

本次研讨会,是内蒙古自治区为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而开展的人类非遗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研究的重要举措。这次活动,通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配合,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推进长调民歌、呼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讨会是继2015年《全区第二届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成果展示活动》暨《全区第二届蒙古族长调民歌学术研讨会》之后,近6年来再次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级规模的长调、呼麦的专场研讨会,许多来自基层的非遗工作者和行业协会代表们的报告,对于总结6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长调、呼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自媒体平台深入民众生活的新形式下,如何适应新时代,如何走进民众的生活等问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少专家学者,放眼国际化宏观视野并结合内蒙古各风格区的微观实例,利用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在现有长调、呼麦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推动蒙古族长调、呼麦的研究,走向更广阔、更多元的领域。

2022年,是世界各国每6年一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本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履约报告的“履约年”,通过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基本上汇总了内蒙古自治区近6年来在活态传承、整体保护、抢救性记录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全部工作和所取得的不菲成绩,为提炼出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和新颖的思路。或许略显遗憾的是,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参会人数限制等客观原因,很多外地的专家学者和个别基层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未能亲临现场,参加本次研讨会。这使内蒙古自治区相关的保护数据和实证材料,未能得到完整的统计,经验总结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局限和盲区。尤其让众多研究者关心的涉及蒙古族长调、呼麦音乐声学分析和音乐形态学分析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未在本次研讨会中出现,留下些许遗憾。

蒙古族长调民歌和呼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从遥远的历史接续到当今奋进的新时代,相信其必将以更丰富的内涵、更神奇的魅力,唱响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长调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
草原的长调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天籁之音 生命之歌——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编译
草原长调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贸促系统举办展会计划
七十为作家集体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