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夫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的彼此交流,也加速了中西舞蹈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西文化的相互借鉴,在舞蹈领域中表现为:表演形式的不断丰富,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舞蹈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西方现代舞蹈的元素,如舞蹈创意、肢体动作和表演风格上,都出现了许多改变,进而影响了今天的人们对舞蹈审美情趣的新体验,为此,探讨新时代文化艺术语境里中国舞蹈文化该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焦点话题。本文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与断想,希望得到业内人士与方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众所周知,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各国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而逐渐开始走向彼此合作,谋求共赢,并由经济肇始,覆盖政治、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在多领域、全方位的开展合作,由此而呈现出的全球化发展格局方兴未艾。尤其是自上世纪1970年代后,作为国际经济风向标的美国,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这给了欧盟、日韩等国家伺机崛起的机会,使得世界格局,演变为多极化发展的新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加深,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深化经济合作,贸易往来频繁,与此同时,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也日益增多,使得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地区、各民族艺术也打破之前的壁垒,成为推动国家与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元素之一。
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导致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继而引起不同地区文化环境和氛围的微妙变化。文化艺术的研究者发现: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留或维持某种传统文化相对容易,但在开放的环境中,保留或维持传统文化却显得困难重重。为此,才出现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从而产生出了世界文化相互融合、互补共存的现象。而只有每个国家各个方面的多元化发展,全世界的文化才能在融合中发展,在互补中共存。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世界大家庭中一员的中国,也自然融入其中,不能例外。作为展示肢体语言的舞蹈艺术更是如此,全球化的语境“……改变了中国舞蹈文化以往单一团状的局面,在舞蹈的风格、结构,以及舞蹈语汇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舞蹈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局面……”[1](49)
纵观当前世界舞蹈的发展趋势,其中欧美风格的舞蹈,对当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洲的舞者代表有阿尔文·艾利、①卡洛斯·阿科斯塔②等,欧洲的舞者代表有伊日·基里安、③威廉·福赛斯、④莫里斯·贝雅⑤等。这些舞者倾向于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在舞蹈编创方面又相对抽象,都拥有自己非常丰富的舞蹈形象和舞蹈风格,如法国舞蹈编导贝雅,擅长将不同舞种相互融合,形成具有新审美风格的舞蹈,这是他在现代舞蹈的编创中融入芭蕾元素的成功尝试。
上述几位国际上知名的舞蹈大师,堪称是时代的弄潮儿和赢家,他们所编创的经典舞蹈,顺应全球化语境的时代大潮,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当代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提醒中国舞蹈领域中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在认识西方现代舞蹈内变性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现代舞自身的发展途径……”[2](1)反观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具有非常浓郁的传统东方色彩,可以说在舞蹈艺术方面我们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的舞蹈编导理念和成功的创作案例,确实能缩短我国舞蹈编创与国际级舞蹈大师编创的高水平经典舞蹈的距离。
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视觉艺术,相伴人类的生存发展、生产生活而诞生,最终演化为一种具有高度审美趣味的肢体动作艺术,直到现在,舞蹈语汇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各族传统舞蹈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以各种方式开展的教学交流、学术研讨活动此起彼伏,民族舞蹈作品创作精品迭出、风格多样,群众舞蹈活动生龙活虎……”[3](45)无论是清晨公园中扭动秧歌的老年人,还是舞厅剧院中随着旋律起舞翩翩的舞者,抑或是在舞蹈培训班中苦练民间、芭蕾等舞蹈动作的初学者……简言之,舞蹈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尤其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又对精神生活充满渴求的今天,舞蹈已然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增强体质的一种高雅运动。当然,舞蹈作为一种艺术,一种运动,从来不缺少审美属性,它是优美的,是充满节奏的,也正是这种属性,使舞蹈成为人们精神世界和生活情绪表达的最佳载体,或直接、或间接,或强烈、或柔和,不同风格的舞蹈语汇,是人们生活艺术化理念的结晶。
中国拥有深厚的舞蹈文化积淀,但在近代以来,西方舞蹈发展趋势对我国的舞蹈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由舞蹈肢体语汇而派生出的舞蹈风格方面,更体现在诸多西方舞者的审美观念中。社会历史发展至21世纪,文化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文化产业更是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便包括舞蹈文化推进与创新。在世界各国推动自身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属性的不同,不同文化间的彼此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有助于中国传统舞蹈美学的学习和借鉴,增强自我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传统舞蹈美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4](82)纵观在我国近现代舞蹈发展的历史脉络,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西舞蹈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二是自身在吸收西方舞蹈元素过程中,所产生的继承与革新之间的冲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舞蹈的发展,受到美国、法国、意大利等等诸多国家舞蹈元素的影响,来自西方的舞蹈文化与我国传统舞蹈文化传统与审美理念相互碰撞,使得我国舞蹈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拓展,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中外舞蹈之间的彼此撞击与影响,也是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情况的,换言之,我国舞蹈领域对于西方舞蹈的吸收和借鉴,在汲取了促进我国舞蹈走向现代化的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会将一些舞蹈发展中的糟粕纳入进来,并对我国传统舞蹈模式产生淡化、排挤的效果。实际上,我国汲取外来营养而促使我国舞蹈的文化发展,并不是为了文化而文化,而是在文化自觉中,满足民众的文化审美需求而发展舞蹈事业。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间舞蹈的相互影响是避免不了的,在相互影响中,如何辨别利弊,从而取优弃劣,才是最重要的。归根到底,中国舞蹈的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关键在于中西舞蹈文化交流中的道路选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借鉴西方舞蹈的过往中,更多关注的是舞蹈的形式,而忽略了舞蹈的文化艺术内涵,如此一来,便会使舞蹈成为一种纯碎的视觉观赏舞蹈语汇,而不能够上升到艺术审美的层面。因此,对于西方舞蹈艺术元素的吸收与借鉴,我们应当先了解西方舞蹈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与其中的文化内涵,这种理解的要旨,就是要激励我们自己的舞者能继续遵循本民族文化的需求,在吸收其他舞蹈艺术元素的基础上,调整我们自己对外来艺术的吸纳度。因为,任何文化艺术都不可能脱离需求而存在,更不可能与其扎根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剥离,舞蹈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不仅具有物质的表现形式,更具有精神的表现内容,这是由于舞蹈是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精神产物,更确切地说,舞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物质活动与精神需求相结合的产物,舞蹈动作是其外在的表现方式,也是其显性的物质内容。我国舞蹈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从国家建设的宏观方面与舞蹈学科建设的微观方面”去“如何发展有中国气派的舞蹈文化”,[5](206)是我们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舞蹈所蕴含的精神境界,主要是其内在的表现方式,也是其隐性的精神内容。外在的动作与内在的精神合二为一,并统一为一种颇具特色的舞蹈文化,用以表达精神艺术和行为价值。严格说来,不同文化语境中所发展形成的舞蹈,拥有着独特的呈现模式和精神内核,这就致使两种或者若干舞蹈相互交流之时,产生内容、模式和精神价值的碰撞,而这种碰撞,往往又会产生出种种不同的结果:其一,是外来文化对本土固有文化的浸润,造成文化的入侵,最终形成本土文化艺术特征的逐渐遗失,而外来文化艺术,则成为主流;其二,是本土文化固守传统,对外来文化强势抵制,造成闭门造车的发展状态;其三,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彼此影响,互补发展,形成以本土文化为核心,外来文化为补充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对于我国舞蹈的发展而言,自然,第三种结果是最为理想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中国舞蹈文化的深层文化内涵,分清多元舞蹈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从而实现取精华、去糟粕的发展目的。
尽管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本质,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和文化浸透,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将带来这个多级世界各种文化艺术的彼此交流,形成一个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景观。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格局不断形成。我们强调中国舞蹈文化的本土化,是强调立足本土,并非一味地固守传统的舞蹈,也不是拒绝他国的舞蹈文化经验,而是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根本和历史进步的脉络,追寻我国不同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底蕴,并加以改造和利用。在吸取其他文化精髓的同时,重构具有新时代风貌的中国当代舞蹈文化。
首先,我们要在中外文化艺术的对抗与碰撞中寻找融合。考察历史上各个国家及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我们发现,凡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必先经过碰撞与对抗。对于中、西舞蹈文化而言,当西方舞蹈文化成规模化地传入我国时,势必会对中国本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冲击人们固有的舞蹈文化理念及中国传统舞蹈的表现样式等,如果西方舞蹈文化占据强势地位的话,自然会造成中国本土民族舞蹈文化的逐渐衰退和逐渐边缘化,进而让人们在舞蹈本土化发展为主,还是西化发展为先的争论中徘徊。不可否认,西方舞蹈文化是强势的、新鲜的,并且是带有霸权思想的,在如今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这对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无疑是具有冲击力的,因此,在推进中国舞蹈发展的过程中,要客观地审视当前的文化语境,正确地看待西方舞蹈文化对于中国舞蹈而言的利弊之辨。
在舞蹈编创中,更要区分主体与客体,辨别自我与他者,将西方舞蹈文化所具有的现代审美意识及动作元素,融入到中国传统民族舞蹈当中来,为我所用,从而在充分展现中国传统舞蹈魅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个性,“文化的魅力在于特色和差异”,[6](108)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肯定需要经过中国本土舞蹈和外来舞蹈的艺术元素间的对抗与碰撞,双方的博弈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在这种碰撞中寻找平衡点,并以平衡点为支点,用多元文化元素融合之后的新的创意,促进中国舞蹈的长足发展。因为“世界上价值观念的多级是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的一体化,反映到舞蹈艺术上,作品的价值观念的多级选择仍将有鲜明地表现。”[7](12)
其次,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加以现代开掘。
由于文化底蕴及舞蹈编创、发展的文化语境存在差别,不同舞种的舞蹈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如西方舞蹈的特点及西方民族天性中的舞性,集中表现为浪漫奔放;而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特点及中华民族天性中的舞性,更多的表现为质朴、典雅、富有韵律等特点。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格局中,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舞蹈的舞性特征,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舞蹈工作者,在汲取西方舞蹈舞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肢体语言的内涵和魅力,通过舞蹈动作、舞蹈叙事内容、舞蹈意境等方面的出新和创意,为中华民族舞蹈的舞性注入现代化的审美元素,从而为舞蹈的发展注入新的长足发展的动力,在适应现代大众审美观念下,让中国舞蹈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再次,寻求中华民族传统舞蹈的现代重构。
笔者所提及的中华民族舞性的现代重构,是指在东方、西方舞蹈美学观念以及舞蹈元素碰撞融合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的中华民族舞蹈形式美、内涵美的再表达,其依托的大背景是在全球化现代审美语境下的真实展现,也是中华民族舞蹈所期冀的综合发展的新型舞蹈。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民族舞蹈,最注重意境美和形体美;而西方现代舞蹈,则更偏重于舞蹈的张力美学展示,将西方舞蹈中的张力美学元素嵌入到中华民族舞蹈中来,在强化民族舞蹈视觉观赏张力的同时,增添意境美感,让中华民族创新舞蹈的舞性得以重构,正是我们这一代舞蹈工作者所引追求的大目标。
一种能够代表民族精神的中华民族当代舞蹈文化,必是与民族的实际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并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对现代人的影响,应该成为当代中国舞蹈家对艺术的研究、表达和关怀的对象。如果说中国舞蹈的发展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则根本原因不是个别舞蹈如何创作并创新的问题,而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整体把握上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与此同时,能在一系列新的舞蹈作品中充分展现出来,这才是立足本国传统舞蹈文化,又兼收并蓄域外舞蹈理念精华的“现代重构”。
归根到底,舞蹈艺术是一种以肢体动作展示精神内涵的现实存在,其编创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文化消费和审美诉求的需要,也正是在这种文化需求与供给的不断循环之中,舞蹈文化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闭环,在这个闭环中,如何以人为本,注重接受,成为我国舞蹈工作者面对的挑战。在当今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这一闭环的中心,是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同时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诉求。人民大众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着舞蹈创作,又以文化交流为途径,促进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舞蹈的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及共同发展,从而不断地为中华民族舞蹈艺术注入新的生命,让舞蹈成为一种拥有精神理想,却又贴近现实的常青艺术。
当前,全世界各个国家、不同民族间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碰撞、彼此博弈又最终融合,这一大趋势,也同样覆盖了我国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舞蹈艺术也不例外。换言之,我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也面临着思想文化多元的挑战与选择,部分舞蹈文艺工作者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在舞蹈编创及理论研究的方向上出现了偏差。一方面,我国现代舞蹈的编创风格偏于西化;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舞蹈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特别是许多优秀的舞蹈编创理念,并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今天还是舞台上展示的许多舞蹈作品,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似乎成为一种共性。当然,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伴随着不少舞蹈编创者和研究者文化自信心的回归,越来越多的舞蹈编者,开始重新思考中国舞蹈的发展走向,并努力立足舞蹈艺术本土化发展的思路而实现舞蹈艺术继承与创新的自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便确定了艺术的发展是服务于人民的基调,舞蹈艺术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再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具体化,这也成为现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编创舞蹈、发展舞蹈事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审美观。
总而言之,中国的舞蹈文化属性是大众艺术,是人民的艺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创作上要紧紧围绕人民、热爱人民这个中心,文艺创作的方式方法,有成千上万种,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各个视角去感受人民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创作启发,因为一切的创新来源于人民生活,文艺作品应该书写和记录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讴歌人民群众的善良、正直,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让人民群众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在我们追求中国舞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将创新求变,理解为猎奇求异,因而有许多怪诞风格的舞蹈作品被创作出来。显而易见,这类舞蹈作品与当下的审美趣味与文化环境是不相契合的,这给了舞蹈编创与研究领域的探索者带来了新的思考,即:如何把握审美与创新的关系。
舞蹈作为一种外化为肢体语言的精神诉求,固然是编创者精神理念作用于形体表现的媒介,其中蕴含着舞蹈编创者自身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美丑的审视,这是舞蹈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这种价值观的展现,能否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可视为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是否实现的考察标准。因此,舞蹈编创者,在编创舞蹈的过程中,不能一昧地闭门造车,而是要把自己全新的价值理念与当今社会大众审美的情趣相统一,将自己的美学信仰与追求与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理念相结合,创作出能够给人以价值升华、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舞蹈作品。
舞蹈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关键在于它能带给人们精神的升华和文化的涵养。从哲学角度而言,人创作了舞蹈艺术,舞蹈艺术又给人以精神慰藉,这样的作用与反作用互动、互补,是现实和理想之间围绕美的循环,恰如席勒所言: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与自然一致,另一方面和理想一致。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舞蹈,要从美学的视角针对作品的取名、作品的选材、作品的立意、舞蹈的编创、作品整体的基调与气质等方面,强调编创中自觉遵循美的规律,给人以价值提升、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应用美学中的对比、重复、多样统一、流动性、节奏与韵律等规律,从感性能力和理性判断两方面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要关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新变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人民大众丰富多彩、快速变化的现实生活,在新创作的舞蹈作品中展现出来。这就要求舞蹈编创人员要持续不断地深入生活,使舞蹈选材真正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要使舞蹈作品的立意,提升至现实生活之上,要多从诸多经典舞蹈艺术作品中汲取养分,吸取老舞蹈艺术家贾作光、戴爱莲、斯琴塔日哈、查干朝鲁、马跃等人的成功经验和拼搏精神,更好地借鉴并指导我们当下的舞蹈创作。
舞蹈编创审美观念的创新,呼唤创新的审美风格,创新的审美风格,将推进经典舞蹈审美流派的产生。其中的关键是人,没有新一代弄潮儿,就没有新一代舞蹈艺术的进步。舞蹈编创,通过与众不同的外化形式,传递思想情感、展示社会现象、揭示人类精神诉求。好的舞蹈作品的编创,没有捷径,唯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观众,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追寻、探究,尤其是民族民间舞的作品编创,要把脚放在土地上,亲身去感受、去经历,最终做出我们自己。中国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及音乐、舞蹈、绘画,还有不少有价值的科学典籍,并建造了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优秀的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艺术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少数民族舞蹈,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综合体现,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舞蹈的发展,受时代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之中,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不断融合吸收、博采众长,成为世界舞林中不可或缺的东方元素。在如今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下,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尤其是在西方舞蹈文化带来巨大冲击的情况下,不同舞蹈文化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在碰撞中,中国舞蹈需要坚定自信的信念和发展方向的清晰把握,分清自我与他者,继续以人民为中心,在借鉴吸收的同时,对新创舞蹈的灵魂和属性进行重构,从而理性从容地面对全球化语境的不断演变,使新时代的中华民族舞蹈,不论展示肢体语言的形式美感和深层文化结构的丰富内涵,都无愧于这个时代。
注 释:
①阿尔文·艾利(Alvin Ailey,1931~),美国现代舞黑人表演家、编导、教育家,美国古典现代舞的代表人物。最大贡献是把非洲的民族舞、美国黑人的灵歌和布鲁斯音乐及其律动、美国的现代舞和爵士舞、欧洲的学院派芭蕾完美地融为一体。
②卡洛斯·阿科斯塔(1973-),出生在古巴的首都哈瓦那,10岁起在哈瓦那芭蕾舞学校学习芭蕾舞。1990年,卡洛斯·阿科斯塔获得瑞士洛桑芭蕾舞比赛金奖,同年在巴黎第四届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得金奖。后供职于英国国家芭蕾舞团与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同时在南非、欧洲、俄罗斯及亚洲客座表演。1993年接受斯蒂文森的邀请以主演身份加入美国休斯顿芭蕾舞团,在多部舞剧中出演角色,1995年他获得格雷斯王子奖,同年获得智利芭蕾舞评论奖。1998年,加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在英皇演出多部古典舞剧和多个现代作品,担任英皇首席至今。
③伊日·基里安(1947-),是西方当代芭蕾的两大巨擎之一,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9岁进入布拉格舞蹈学院,学习古典芭蕾、民间舞和现代舞,20岁那年,他获奖学金赴伦敦的皇家芭蕾舞学校深造,因为受到德国现代芭蕾大师约翰·克兰科的青睐,在第二年加盟如日中天的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1975年,年仅28岁的伊日·基里安出任了荷兰舞蹈剧院的联席艺术总监,两年后则开始独当一面,并逐步将这个舞团推上了世界芭蕾舞坛的顶峰。伊日·基里安善于将畅若流水的古典芭蕾与奇思异想的现代舞融为一体,从不以炫耀高难技术动作,而更为关注人类命运并抒发田园诗意,手舞足蹈之间还不时会闪耀出东欧民间舞的情调和动律,所有这一切均完美地交织在一起,给人无穷的联想。
④威廉·福赛斯(William Forsythe),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长期旅居欧洲从事舞蹈编导工作,曾任德国斯图加特舞蹈团驻团编导和法兰克福芭蕾舞团(Ballet Frankfurt)著名舞蹈编导,他运用自己对空间及运动的逻辑关系的独到理解来“解构”芭蕾,参入了后现代艺术因素,注重赋予当代感的律动和诗意的动作,是蜚声世界的编舞大师。
⑤莫里斯·贝雅(1927-),法国人,著名的现代芭蕾大师。贝雅酷爱舞蹈,这种爱最终升华为一种责任感,他创建二十世纪芭蕾舞团,聚集了来自近20个国家的现代芭蕾精英,舞蹈和音乐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节奏就不可能有舞蹈。但这种节奏既可能存在于交响音乐中,也可以存在于寂静之中。贝雅就懂得运用这种寂静中的节奏。他创作了出一大批经典作品。1995年,莫里斯·贝雅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还使舞蹈进入了法兰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