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略的道具
——《百合花》中“被”的意义解析

2023-01-20 20:49吴国凤
中学语文 2022年36期
关键词:新媳妇百合花战争

吴国凤

小说《百合花》被誉为“没有战争的战争小说”,是茹志娟的代表作。该小说自诞生以来,大部分的解读都停留在宏大视角上,对于小说中道具“被”的关注却比较少。小说中的“被”可以说是作者精心构设的一个道具,具有多重意味,“被”的应用,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理想寄托,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小说以“被”为线索,通过“缺被——借被——献被”展开叙述,使人物形象得以凸显,主题得到升华。更重要的是,“被”作为小说的核心道具,还具有多元的象征寓意,承担着深化小说文化意蕴的重任。

一、“被”是军民亲密关系的写照

茹志娟成长于战争年代,战争生活是她源源不竭的创作源泉,但是在《百合花》中她却一反常规,没有对战争的正面冲突进行描述,而是选择了战争背景下,围绕一条“百合花被”展开的故事。正如作者自己所表述的那样:“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的,但是小说中的背景以及战斗都是历史的真实,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化加工”。也就是说,小说《百合花》的故事内容是对生活的提纯和历史的还原,符合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那么,在众多事件与物品中,作者单单挑选出“被”这个物品,其实有着她独特的思考,值得我们深度解析。

由此,我们可以继续挖掘。在当时的背景下,稀缺的东西不仅仅是“被”,柴米油盐和医疗物资等战时必需品远比“被”更需要,但是作者却单独就“借被”这一情节进行描写,首先是出于“被”的典型性,即有借有还,在借与还之间深化了军民的鱼水之情。根据生活常识可知,与药品等物资相比,“被”具有一种“恒常性”,不论是什么年代,哪个阶层,“被”都是一种必需品,在“借”与“还”的情节中,包含双向的情感流动,让故事情节更加复杂。“战争也许没有给人长谈的机会,但是却是能使人深交。哪怕是几分钟,甚至是一个眼神。”作者发现了战争背景下人与人“借”和“还”之间的情感转换。“被”是生活必需品,但是同时也具有隐私性,因此,但凡涉及到隐私的话题或物品,大家一般都比较敏感。但是在小说中,当战士们借“被”时,广大人民群众却纷纷响应,甚至把“棉絮”都借了出来。不难想象,在当时物资极度缺乏的背景下,“被”可能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家当,他们毫不避讳隐私,也不考虑自身的困难,毫不吝啬地将全部家当贡献出来,足见人民群众的觉悟以及对革命斗争的支持。即使是新媳妇全部的嫁妆,一开始“借”出现窘迫,但是在“我”讲了一番道理之下,也毅然借出自己的新被子,凸显了人物的通情达理。由此,通过“借被”情节,体现出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之情。

二、道具“被”是情感与家庭补缺的象征

家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尤其是战争年代,“家”与“国”的意义更加重大,而“被”作为一种个人隐私物品,是家庭的必备,所以“被”与“家”有着内在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被”就是“家”的象征。在小说《百合花》中,“我”与“小通讯员”的对话总是围绕着“家”来进行,这种充满隐私的话题,潜意识中展现出“我”对“家”的理解与渴望,也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关于该小说的创作,作者曾经表示是“忧虑和缅怀”的产物,但作者又表示这种忧虑与创作没有直接的原因,但是这其中的“间接原因”作者也没有否定。结合小说创作的真实历史背景来看,当时作者的家庭正遭受错划“右派”的迫害,精神处于高度的焦虑之中,在这样的氛围下,再加上作者对往事的缅怀(如家庭、婚姻、参加革命),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于是在现实境况的基础上,加上作者艺术化的虚构及加工,小说《百合花》就此诞生。母亲的过早离世和父亲的离家出走,让年幼的茹志娟从小没有体会到家的温暖,为了弥补家的缺失,在小说中,茹志娟努力寻找故事元素,其中“被”就具有家的象征意义。所以在众多的物象中,她选择了“被”作为小说的核心道具,寄托了自己精神上对家的渴望。另外,泡沫般的婚姻让她对家有了更多的幻灭感。丈夫被划为“右派”,长期的分离生活让她一个人承担着家庭重任,孩子年幼,她以顽强的意志独自撑起整个家,这个时候,她的女性意识更加鲜明。在文本细节中,“新媳妇”的形象就成为她自己的化身,丈夫从未出现,陌生人来借“被”也只有她一人面对。由此,小说中“新媳妇”借“被”的心路历程就是作者自己面对生活的心路历程。当然,大革命家庭的包容让她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她一再表示参加革命前,她对家的概念比较模糊,参加革命以后,部队给了她真正的家,革命根据地跨越了血缘的界限,给了她梦寐以求的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她在这里找到了安身之所,找到了精神信仰,真正地融入了家庭团体。因此,抱着对革命的热忱与信仰,在小说中,经过思想的斗争,“新媳妇”最终“借”出“被”,并且最后自愿的“捐被”,完成人物形象的升华。作为茹志娟“自我”的化身,其实部队就是自己的家,所以代表“家”的“被”放在自己身边与交给部队都是一样的,“被”成为她家庭和情感不补缺的重要象征。

三、道具“被”是美好未来愿望的载体

在《百合花》中,作者并未对残酷的战争场面做过多的正面描述,仅仅以医务员转述战场上小通讯员舍身救战友来表现战争的无情和残忍,而后画面跳转到现场,借的“被”再次进入到读者的视野,并交代了“新媳妇”的“百合花被”的最终归属,它带着柔软与温暖,连同牺牲的“小通讯员”一起被埋入棺材,将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里,“被”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生活物品,成为一种功勋与荣誉,是人性的温暖与尊严的见证,作者利用这种人性的温暖与战争的冷血无情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并寄寓了更加美好的祝福与愿望。

作为美好的事物,“百合花被”被赋予更崇高的内涵,寄托了作者以及战时人们期望战争早点结束的美好希冀。“被”作为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物,在战争年代里却成为了一种奢侈品,由此可见战争的畸形以及带给人们的伤害。关于“借被”,最开始干部们就在意能不能借到,就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哪怕一二十条也好”,“哪怕”和“也”采用了潜台词艺术,只要能借到就是最好的结果,而后由于人民与军人的鱼水之情,不仅借到了更多的“被”,还借到了崭新美好的“百合花被”。“百合花”本身是美好的象征,具有纯洁、神圣的寓意,在小说中“百合花”与“被”融合,形成一个意象组合,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从小说的整体氛围和内容来审视,作者期望战争早日结束,每一个家庭都能拥有崭新的“百合花被”,不再忍受战争带来的分离与痛苦。由此来看,“被”不仅仅具有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着希冀与象征,是该文学作品的灵魂之所在。

总之,茹志娟的细腻和缜密造就了该小说成为战争题材的经典。虽然小说的内容及人物都是作者的虚构,但是经过深度的挖掘,结合历史资料可知,小说中流露着作者的真实经历和情感内容,是作者艺术化的加工与创造。“被”作为小说中的道具,甚至可以看作是该小说的主人公,承担着多重符号化象征,“新媳妇”和“新被”代表着吉祥与喜庆,预示着不义战争终将完结,美好未来生活即将到来的热切愿望。

猜你喜欢
新媳妇百合花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百合花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一朵百合花
被风吹“偏”的战争
春光明媚
他们的战争
百合花
战争
第一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