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霞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是应对新课标、新课改的必然趋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国家未来需要的是知识与技能兼备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什么是思辨?简言之,就是辩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应知识点是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四的表达交流板块之《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在这个专题里重点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及一分为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有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大范畴即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个基本观点即上文提到的三个观点。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我党立党立国的哲学依据。它经常出现在高考作文题中,用来考察和检测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如2022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2021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1917 年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2022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2021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另外,一看题目就能确知考察辩证思维的2021年的浙江卷高考作文题“得与失是终点、起点还是过程”,2020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等等。这些作文题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谈谈你的感悟、思考或认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都有共同的指向,那就是考察学生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上面的作文题,看看分别关涉到唯物辩证法什么哲学观点。
今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中的“本手、妙手、俗手”这三个看似高深的围棋术语,跟2021 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论“体育之效”时说人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由弱变强一样,其实都只不过是个话题引子,真正要学生谈的是“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这句话中含有的“基础”与“创新”的哲学关系命题,同时还要兼及另一个概念“俗手”。引导学生厘清两者的辩证关系,打好坚实基础、锤炼意志、奋发创新。此文更多强调打牢基础的重要性,只有扎实地打好基础,也即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才能水到渠成地出现妙手,否则就会出现急于追求妙手而忽略本手的潜在影响,从而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此题旨在引导广大师生筑牢根本,先夯实基础而后再创新,对应着唯物辩证法中的三大规律之“质量互变”规律。联系社会现实,颇具现实意义,2018 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中国的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扼制和打压,所以国家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在很多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或弯道超越。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用于科技创新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基础和创新”这对哲学命题,此题客观上有廓清两者关系的作用。
2021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里包含的是“强与弱”的哲学命题。材料表面上是谈体育与身体强弱变化的关联,引导学生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如果审题只到这一层,那就太肤浅了,题目后面的提示语是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那么启示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要你联系社会现实,由个人到社会到国家,个人可以过体育锻炼由弱变强,一个公司也可以通过努力由弱变强,一个国家更是如此;现在弱的不一定永远弱,现在强的不一定永远强,矛盾的双方是互相转化的。对应着唯物辩证法中的三大规律之“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对应着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之发展的观点。
2022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中的哲学命题比较隐晦,它只描述了人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两种表现:“喜欢发问”和“看重结论”。这两种表现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试着分析下,“喜欢发问”是和充满好奇心相契合的,而好奇心,又是人类创新的前提;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好奇心,那就会缺乏创新精神。而“看重结论”,这里的结论指的是结果,看中结论,就意味着会轻视结论产生的过程。所以,“喜欢发问”和“看重结论”,分别代表着“过程”和“结果”这对哲学命题,完成这篇作文,考生必须论证清楚“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联系现实,敏感到创新是我们时代之急需,所以要强调创新过程的重要性。“过程”和“结果”对应着唯物辩证法中五大范畴中的“原因和结果”,同时考生在审题过程中不可回避地要用到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2021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包含的是“时间”和“价值”的关系命题,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横向纵向分析近10 年的高考作文题,无论课改前还是课改后,你会发现考察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而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呢?那就是要用唯物辩证法武装自己,然后再去武装学生,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并运用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