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朴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体种类多样,有优美的诗歌、形散神聚的散文、奇妙的童话、情节曲折的小说、直观清晰的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行文框架、语言表达方式均不相同。童话是世界文学中一颗最美的金星,它照亮陪伴着儿童的成长,是小学生最容易与文本产生亲密对话的文学体裁之一。
统编版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童话,一二年级教材中童话入选率约34%,其他年级教材都有编排童话。由此可见,童话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首先,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有趣,学生想读并乐读。其次,学生通过童话故事能够感受生活的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万物的美好。这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聚焦文体的表达特征,直面文本的语言形式,锁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聚焦文体特点是优化语文教学的良方妙计;聚焦文体特点,有利于教师准确定位教法、学法;聚焦文体特点,有利于教师找到文本价值;聚焦文体特点,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聚焦文体特点,有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聚焦文体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初读知故事
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听读、自由读等方式初读课文,了解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故事“要素”搞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等,这样文章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2.再读理框架
在阅读文章时理清脉络非常关键。学生阅读课文时可以边读边做思维导图,以此理清故事脉络。例如,《青蛙卖泥塘》主要讲述的是一只不愿意住在烂泥塘里的青蛙很想卖掉烂泥塘,在卖的过程中,它听从了老牛、野鸭等动物的建议,逐步改善了泥塘的环境,将烂泥塘改造成了一个美好、舒适的住所,并决定不再卖泥塘的故事。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了解故事的发展顺序。
3.深读激兴趣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从乐读着手,采用多样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深读童话。例如,《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要盲目改变自己的道理。讲授这一课时,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第一,自主选择读。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大声读出来,说说自己的理由。有的同学说“我愿意读小白兔说的话,我认为它活泼、可爱、聪明,它的话肯定有道理”。第二,分角色读。让学生通过大象、小白兔、小羊之间的对话,了解文章的意思。第三,小组合作读。让学生与组员互换角色读,体会童话中人物的感情。第四,设计问题读。让学生思考大象为什么怀疑自己的耳朵病了,后来大象的耳朵有改变吗等问题。
4.品读悟语美
童话是一种文学体裁,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奇妙的幻想,以及夸张、拟人等手法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现实生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读着这样的文字,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教师此时可以趁机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打开。
1.表演体验
童话中出现的形象多是学生喜欢的,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都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共鸣,博得学生的好感。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学童话,蟋蟀青头和红头在玩捉迷藏,红头不小心被大黄牛吃掉了,它的小伙伴——青头勇敢且机智,一边安慰红头不要慌张,一边奋不顾身地去救自己的小伙伴,最后红头得救了。讲授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观察其在故事不同发展阶段的外貌、性格、行为等变化。
2.心理体验
《一块奶酪》把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如“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作者将蚂蚁队长的矛盾心理描写得让人忍俊不禁。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了解蚂蚁队长的语言、表情、内心活动等,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生活体验
《那一定会很好》讲述了一颗种子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先后变成一棵树、一辆手推车、一把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主人公生命历程的奇特,让学生讨论这段历程中哪些变化是自己没有想到的,从中体会作者想象的大胆、巧妙。二是作者想象的奇特,主人公不断产生新的愿望,愿望不断得以实现,幸福而又满足,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如果自己是一颗种子会有哪些愿望呢。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就会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童话所表达的感情都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宛如春日的阳光,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但这种情感不是一开篇就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主角经历了挫折、失败、失落后重新振作起来的一系列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童话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帮助学生体会故事角色每个阶段的感情变化,让学生扮演角色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巨人的花园》一课讲述了巨人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但他却不准任何人进入,花园变得不再美丽。有一天,由于孩童的来到,春天的美景重现了,极大地触动了巨人的内心,也让巨人不再自私,作者应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揭示了“能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让学生走进巨人的花园,感受巨人的情感变化,认识巨人的善良本质。
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以图解意,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进入童话的世界。
1.充分利用插图,体会人物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多数文章都配有插图,插图直观生动的形象能够反映文章的精髓,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最后一幅插图是蟋蟀青头和红头共同经历了惊险,红头成功脱险后,它们拥抱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青头急朋友所急、遇到危险沉着冷静的优良品质。
2.借助文章插图,感受人物内心
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插图能够让读者有看画如见人、看画知社会的感觉。第一幅插图是寒冷的大年夜,小女孩光脚走在大街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将插图中屋里与屋外的景象进行对比,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二幅插图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描绘了小女孩擦燃火柴后和慈爱的奶奶相拥的幻想。教师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假如你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此时见到了奶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想想奶奶会怎么做?从而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幸福时刻,进而感受童话的神奇魅力。
童话故事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创编的愿望。
1.让想象“飞”起来
童话的精髓在于通俗文字蕴藏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要想编故事,就要能想象,会想象,要调动各种感官让想象“飞”起来。例如,在《海的女儿》一课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小公主在海底生活的情景,结合文章中对小公主的描写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和结局。学生在想象中不断构筑小人鱼的形象,人物特点越来越鲜明,整个故事情节自然流畅,结局合情合理。
2.找准切入点续编故事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值得学生改编的地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续编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童话之美。例如,让学生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第六次擦燃一大把火柴时看到了什么?以此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尝试续编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续写的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生通过讲述童话、创编童话,他们的心理需求、精神追求、生活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总之,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文体,超越文本,要有策略,有方法,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增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