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抛沙学区吊沟门小学 冯同成
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准把握教材中的阅读素材要领,善于挖掘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如同一粒粒“火种”,在指导学生有效消化课内阅读篇目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开展教材之外的课外延展阅读,有助于“点燃”学生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勤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一些促进课内外阅读有衔接的“显性衔接点”,如教材中的看图写话和课外绘本书就有联系。小学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综合性学习”等,都是教师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的“显性衔接点”。而每篇课文的所含的写作方法、思想情感以及语文要素等,则可以成为教师挖掘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隐性衔接点”。挖掘准了类似的“衔接点”,不仅能让学生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能使课内外阅读之间的衔接变得更加自然。阅读和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在衔接课内外阅读的时候,教师需要通过课内内容的引导,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本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于阅读的印象,精准把握衔接点,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已经学习到阅读知识。例如,在《姓氏歌》这篇课内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和姓氏歌的时代相类似的文章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和姓氏歌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在文化背景和阅历感上也具有相似性,读的时候朗朗上口,能引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课内外阅读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在教授《曹冲称象》这篇课内阅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曹冲的身份背景,展现他的聪明伶俐,讲解他父亲曹操的故事,通过曹操的故事引到三国时期的战乱背景,同时介绍四大名著当中的《三国演义》,通过这样自然而然的引述方法,激发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对阅读的感兴趣程度。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的科技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更加有兴趣、更加丰富内容的课堂,让学生能在阅读课内文章时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悟,同时还可以将一些课外阅读的链接,通过这种多媒体的方法分享给学生,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上。
较之单篇文章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阅读基础等方面的作用更为凸显。如果将群文阅读教学法实践于学校每周的阅读课堂中,使课堂上不仅有教材之中的阅读文本与篇目,还有一些教材之外的阅读文本与篇目,就能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显著优势,并把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起来。
与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相比,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最为明显、最具时代气息和最凸显课改思路的两个特征,即“双线组元”和“三位一体”。“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可以成为语文课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智慧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一条“衔接线”。
教师需要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效地进行群文阅读,例如,在讲述《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和《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农夫与蛇》《狐狸与葡萄》这些文章开展联合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动物身上的智慧,让学生更有代入感,理解这些小动物身上的遭遇,并且指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要勇敢面对困难,不够退缩,积极主动的思考,通过这种以物。育人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维,认识世界的规律。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以动物育人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当前的写作手法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演绎这些故事,真正在群文阅读的过程当中了解到阅读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
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和孩子一起捧起一本书,带着孩子在阅读中吸取精神养料。试想,如果孩子从小就有家长陪伴读书的好示范、好榜样,他们还会沉溺于手机,痴迷于电视吗?答案当然是:不会。因此,亲子读书交流是教师“智慧”促进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衔接面”,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亲子读书交流更加重要。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等寓言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亲子共读作业,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中国寓言故事》,并鼓励家长与孩子围绕寓言故事中的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阅读红色故事等各类活动,展开不同形式的读书交流会,有些活动也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为学生和家长搭建亲子读书交流的平台,更好地在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方面的作用。
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阅读能力、阅读视野的限制,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对于文本情感的体会难以做到深刻精准。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引路人,注重与学生进行深度读书交流,读书交流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而且要深入细致地为学生课外阅读指明方向。教师还要带领学生示范阅读,帮助学生打破阅读视野的局限,引导其更为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更为真切地体会文章情感。同时,要注重读书交流中的师生角色扮演,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阅读认知,也不应该“越俎代庖”式“替”学生表达阅读感受,而是要发挥“启迪者”的作用,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大胆表达阅读中的所思所想,所惑所悟,真正达到读书“交流”的效果。
教师需要以课堂为阵地,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指导,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教师需要把相关的读书方法和课堂阅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字词句段篇入手讲解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共通之处,教师可以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哪一方面遇到的困难,在课外阅读当中都遇到了哪些读书方法,从而带动学生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详细了解学生目前的阅读计划,同时将这些阅读计划一定程度的修正到自己的教学计划当中,不断地完善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很多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都比较强。但是思维方式却比较简单,学生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图片内容,在这个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推荐一些插图比较多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能掌握符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打造良好的阅读基础,形成师生共读的氛围。
学生同读一本书,通过全班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使学生之间产生读书交流,与“亲子读书交流”“师生读书交流”不同,“生生读书交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读书交流是在年龄、阅历、智力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基本相近的朋辈群体之间展开。因此,生生读书交流是一种水平性互动,更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朋辈交流中引发共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课内,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一些读书交流的平台,除了在专门的阅读课堂上开展“生生读书交流”之外,教师还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同读同一本书,在之后的语文课堂中,抽出5至10分钟左右的时间,任意抽选两至三名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收获、读书心得。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这个活动当中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定的主题阅读活动,教师进行课外阅读交流,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对于这篇文章有哪些,理解做好课文知识和课外活动的衔接,例如,在《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花生可贵的点在哪里,思考父亲为什么将花生和其他的食物区别开来,帮助学生要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外表而没有实际的好处,这样的交流能加深学生对于优秀人事物的理解,加深学生的阅读量,还能提高学生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加深情感。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感悟写下来,开展读书评价活动。
总之,促进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实现课内外阅读融合发展,对于学生阅读素养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既要在教材内容中“智慧”挖掘课内外阅读“衔接点”,也要在群文阅读中“智慧”贯穿课内外阅读“衔接线”,还要在读书交流中“智慧”拓展课内外阅读“衔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