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 沈新良
中等职教的经济功能,是由其本身职业性和生产性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这种特殊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中职学校办学要注重科学经营,从市场学、经济学的视角设计建设思路,创新发展策略,改革运行机制,提高办学质量。中职学校办学经营,应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达成投入与回报的合理比例关系,追求回报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理想结果。长期以来,人们对此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围绕学校品牌建设和质量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师资、设备、设施等硬性投入指标要求很明确,而且在各类检查、评估中对其达标情况作“刚性”规定,如果有不达标项目就“一刀切”,认定为“不合格”。而对于学校办学投入回报效益的核定,则显得柔性、间接,所采取的一些认定方式也不尽科学。不能科学审视和认定投入与回报的价值关系,甚至重视投入表象而轻视、忽视回报实质,必然导致中职办学资源荒废、甚至目标偏失,不符合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在现代职教体系初步形成且逐步完善的新时代,中职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提高办学经营效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国家、省(市)职教品牌建设过程中,以专项资金支持带动地方配套资金投人,有力促进了中职学校硬件建设快速发展。中职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实施主体,在办学中必然实现科学经营。科学经营需要凝聚多种力量,关键是挖掘动力源泉,围绕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价值开发,达成科学的投入与回报价值关系。
一些中职学校办学运行缺乏教育成本意识和科学经营理念,特别是对人力价值尊重不够,导致人力资源难尽其能。在办学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经营不善,不够重视高效开发和利用不同类型的人力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人力规模比例不合理。在教育的市场浪潮冲击下,中职学校滑入招生低谷已经持续多年,生源真正成为学校紧缺资源。一些中职学校招生形势好了,就追求规模发展,能收多少学生就收多少学生,盲目扩大生源,而教学师资、教育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力规模并未得到同步发展,人员配置相当紧张。特别是教师数量不足,难以达成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不得已只能降低标准向社会招聘临时教师。而那些招生形势不大好的学校,由于生源萎缩带来在校生数、班级数减少,造成原有的人力资源富余、闲置甚至荒废。(2)人力质量水平不达标。中职学校师资质量建设任重道远。这些年虽然经过师资结构调整,专业教师得到一定充实,但新吸纳的专业教师大多是“重理论、轻实践”,素质发展不够全面,技术应用能力不太强,“双师型”教师不达标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很多学校的“名师”队伍培养仅仅是“点”上开花,难成“面”上的群体。招聘的临时教师更无质量保障。一些教师知识陈旧,知识结构不能及时更新和调适,沦为荒废。各类专项师资培训,也只能解决少数教师进修饥渴问题,与提升师资总体质量要求相差甚远。
中职学校人力资源可以分为领导、管理、教学、教辅、后勤等类别。长期以来,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高度重视、高效开发和利用人力价值。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管理理念陈旧、培训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导致师资价值发挥与提升效益不佳。人力经营是对办学运行中各类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理想目标追求人力价值充分、高效利用,实现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人力资源是学校最活跃的资源因素,体现中职办学经营的主体价值。人力经营效益好,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财力和物力不足之困顿;反之,即使财力和物力充足,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1.2.1 消除荒废
中职学校应当消除人力资源荒废问题。因为决策不当、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教职工在工作上出人不出心、不尽力,人浮于事,不能很好地奉献自身价值,这就是人力荒废。一些中职学校管理价值偏失,人力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导致人力荒废现象比较严重。对学校来讲,拥有人力价值而得不到利用,比本来就缺乏人力价值更为可悲。特别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中职学校人力资源本来就很紧缺,更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可贵的人力价值,让各类人员能各得其所、尽其所能、热情奉献。在人员使用上,坚持德才优先原则;在制度建设上,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性关爱,重视情感沟通,有效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
1.2.2 持续培养
中职学校应当建立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人力价值持续培养机制。人力价值具有再造性,在原有价值输出过程中可以生成新价值。而人力价值的生成,需要学校有关组织引领、培育和促进。在优越的组织环境中,人力价值得以不断生成和放大。因此,学校切忌把教师当作机器来使用,不能只求其奉献,而忽视其“充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有利条件,促进教师实现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除了积极安排教师参加政策规定的培训,还要主动与企业联系,定期定批有序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抓住课程改革机遇,激励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与激励相结合,采取奖励措施,增强人力培养效力。
1.2.3 实现价值
人力经营要让人力价值得以顺利实现。学校应当实行人力价值管理,确保各类人员都能最大化实现自身价值。传统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强调职权管理,由于干扰因素较多,难以达成人员职位与价值对等,杜绝不了人力亏损。人力价值管理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能有效激发成员积极性的管理机制,能在成员工作中起到引领、规范、激励等作用。它追求发挥成员最大化价值、实现教育教学最大化效益。中职学校实行人力价值管理,按照人力价值大小安排教师工作任务,按照贡献大小核定专项奖励(物质的、精神的),保持职、责、权、利高度统一。学校管理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功能,管理智慧体现在制度激励、情感融合和人文关怀等方面。
一些中职学校重视财务管理,财务收支遵章守纪,每一笔经费流动都符合政策规定;然而却忽视了财力价值的充分开发。财力价值就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通过科学的财力经营,可以提高财力价值,让1分钱在使用中产生2分钱的价值。相反,财力经营不善,也能使财力价值缩小。中职学校财力经营伪科学现象经常出现,比如:(1)过度依赖政府拨款。职业教育本身就具有经济功能,但中职学校却大多不能发挥自身的经济功能,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加工服务等途径实现自身“造血”。财力过度依赖,政府给多少钱,学校办多少事。(2)随意降低收费标准。一些中职学校为了吸引生源,置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于不顾,擅意降低学费标准,造成人才培养亏本。一方面收入标准低下,一方面教学实训成本很高,形成学校办学财力赤字。(3)盲目投入造成浪费。本来就资金不足,但在资金投入使用上又草率从事,想当然决策,将有限的资金不能用在刀刃上,建设许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财力浪费。
财力资源经营指办学经费筹措和使用,是办学经营的经济杠杆。中职学校应立足本校实际,科学决策,充分吸纳和合理使用财力资源,开源节流,发挥出有限财力的最佳效能。一方面,对政策支持的财力资源,要用在实处、用到是处,杜绝政绩工程或形式主义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发挥主动“造血”功能,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积极筹措、创造财力资源,增强主体财力价值。
2.2.1 强化经济责任制
中职学校财力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责任风险,它是由领导和管理层的不当决策造成的。建立经济责任制,使学校领导承担起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义务和责任。经济责任制要求学校筹资和开支的风险与决策层直接挂钩,责任人应承担风险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经济惩罚责任。只有加强了财力资源经营责任心,才能保障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关人员才能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制定财力经营方案,做到正确凝聚财力,有效使用财力。如果责任心不强,那么在财力经营上往往会轻率决策、随意定夺,造成财力资源浪费。加强经济责任制,还要真正实行民主监督,进一步强化执行“财务公开制度”,把财务公开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
2.2.2 聚合政策性财力资源
中职学校政策性办学财力来源(教工工资除外)大致有以下几种:学生学费(书本代办费除外)、地方教育费附加提成、国家和省(市)职教“品牌”建设专项经费以及地方配套资金等。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对中职学校财力投入除基础性建设项目外,很少能足额划拨专项办公经费。在生源规模扩大期,中职学校自主招聘临时代课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他们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全部从学校有限的收入中支付。总之,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财力基础相当薄弱。因此,中职学校要快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校企合作机制下赢得企业财力支持;增强成本意识,在收费上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专业收费标准,保证学校合理所得;在资金使用上杜绝低效投入和浪费现象。
2.2.3 自主性开发财力资源
学校合理使用财力资源,实际上等于创造财力价值。在财力投入上,杜绝重复投资、多余投资、无效投资;在财力流向上,分清轻重缓急,有序分配。充分发挥已有资源效能,面向社会,渗透市场,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加工产品或代生产,拓展财力吸纳渠道。借力企业技术人员任教,增强学校育人功能,减少技能培养成本投入。应当改变向企业无成本输送技术人才的不合理经营方式,以高质量人才素质赢得企业认同,使之甘愿付出适当的人才培养成本。另外,利用企业条件,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减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本,也是有效方法。
有些中职学校办学经营出现一种矛盾现象:财力不足造成物力资源匮乏,但同时又让不少物力资产闲置、荒废,不能加以改造利用。这种矛盾现象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揭示了中职学校在物力配置上的决策性失误。造成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经营观念陈旧。缺乏先进的思想引领,淡化成本意识,湮没亏本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运转状况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放任自流。(2)教师技能落后。经过品牌创建,中职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充实、更新了专业教学设施设备。但由于缺乏专门实训教师,利用率很低。不少崭新的专业设备没有教师能够熟练操作,更别说教学生操作训练了。(3)设备配置过时。有的中职学校在教学设备配置上,只是为了应付有关的品牌创建,按照评估标准,投入一定数量的财力去购置一些过时陈旧的设备,落后于当今企业生产设备的技术含量。有的学校仅仅保证骨干专业的设备配置,忽视其它一般专业的设备配置。
物力资源经营是指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建设和使用。物力资源在闲置的状态下,难以显现其本身具有的价值。具体的物力资源只有在积极的人力作用下,才能显现价值。物力经营一定要让物化资源“动”起来,过程性实现人才培养支持功能。应当树立“物有所值”理念,杜绝物力闲置和浪费。根据发展需求,科学构建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活动、生活等方面的物力配置体系,最大化实现物力资源育人价值。
3.2.1 杜绝物力资源闲置
中职学校应当充分认识物力资源闲置问题,闲置就是荒废。比如,教学设施设备本来应在教学过程中正常运转,但不少学校都存在荒废问题:一是,教学设施资源利用低;二是,教学设施资源管理效率低。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物力资源科学管理,增强教师动手操作教学能力,以人力资源高效利用激活物力资源实用价值。在物力资源整合配置上,确保物力利用常态化,持续发挥物力育人支持作用。
3.2.2 改造原有物力资源
改造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既可以生成物力价值,又可以节省成本投入。通过改造,使无用的、用处不大的设施设备变为有用的、用处较大的物力资源。改造不能随意乱作为,以校园环境建设为例,往往出现以领导个人意志改变规划、对附属设施进行重复建设等情况,缺乏必要性论证。通过合理改造,充实新技术,增添新配置,使原有的零星设备系统化,放大物力原有价值,增强使用功能。避免轻易淘汰教育教学设备,对其加以创新改造可以实现“废物利用”。
3.2.3 围绕专业配置物力
兴建新设施,增添新设备,不能盲目裁决,而应根据专业发展规模,确定物力投入标准,遵循专业课程实施过程,系统设计设施设备配置方案。按照专业布局配置物力资源,避免对个别或少数专业盲目投入,忽视、冷落其他专业必要投入。要全面规划,制定合理比例,配置好专业体系的物力资源。既要保证骨干专业先行发展,也要兼顾与其他专业一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