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李春丽 齐水冰 李 可 卢东亮 王逸飞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关键领域。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绿色低碳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对接绿色低碳产业中的高效节能产业和先进环保产业发展需求,2011年在全国率先探索了绿色低碳人才培养,通过十余年的发展,构建了以培养绿色低碳人才为目标的“工业节能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并获批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系统、科学、全面、开放地构建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至关重要。在建设工业节能技术专业高水平专业群的过程中,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系统科学地引领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建设,构建了以思政引领、绿色浸润为特色的多元立体化资源共享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高等职业教学标准对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工业节能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开展了提升建设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专业群先后牵头制定了工业节能技术专业、绿色低碳技术专业等专业群内的教学标准,系统科学地构建了共享互补型专业群课程体系。以标准为引领,建设专业群支撑体系,实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培根铸魂”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领导,以共青团为堡垒,以辅导员为主导,以课程思政为依托,以学生会自我管理为辅助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感,着力培养思想政治可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知行合一”是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重要工作原则,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践行绿色低碳作为教育活动重要内容,注重校园软环境的创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依托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广东省节能型示范高校、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省绿色学校等,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特色校园文化体系。以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为主题,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和乡村,广泛开展教育宣传,为学生植入生态文明建设情怀、绿色低碳情境,形成绿色低碳文化素养。
2.3.1 推进教师发展筑基工程
围绕“提升师德素养、提升教学能力、提升双师素质、提升国际视野”,夯实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坚持“四有”好教师标准,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评价,不断提升师德素养;构建专业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等的发展共同体,通过专题培训、研究交流、学术研修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鼓励专任教师深度参与面向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强化专任教师企业实践锻炼,严格执行5年不少于6个月的要求,在企业实践锻炼中提升“双师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培训考证的过程中提升“双师素质”;先后选派教师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境外研修交流,汲取境外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师国际视野。
2.3.2 推动教学团队攀峰工程
从专业群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培养,培养省级高职教育专业领军人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选拔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作为服务行业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切实提高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担任专家,参与节能、低碳、环保行业协会、技术委员会等成为行业知名专家。
2.3.3 落实校企人才交流工程
聘请行业内技能拔尖、技艺精湛、贡献突出、综合素质高、在生产实践中能起带头作用、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认定技能大师工作室,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聚焦湾区绿色低碳产业,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有序推动建设“校市省国”不同层级、功能互补的资源整合平台,包括校级产业学院、清洁生产与节能中心、省级生态环保职教集团、国家级产业联盟等,着力搭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依托国家环境教育基地、国家节能中心能源管理培训专家委员会成员单位等,打造“双碳”教育培训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碳减排与大气污染协同控制高级研修班”、广东省节能中心“能源管理提升班”、“广东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效电厂成果交流活动”,树立产教融合新典范。
2.5.1 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一体化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建设国家生产实践性基地节能类公共实训中心,省级能源与节能实训基地、省级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0个,其中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工业节能技术高水平专业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东鹰视能效科技有限公司节能类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东赢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能效电厂虚拟仿真实训室和智慧教室,线上线下一体化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2.5.2 建设开放多元的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式提升数字信息水平
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发和优化教学资源,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建设节能类教学资源库、工业节能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开放共享资源库,推进教学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出版了《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训教程》《企业能源审计与节能规划》《珠三角区域环境政策创新研究》等专业群系列教材。
“科技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依托我校教育部大气环境管理与污染物控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科技厅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重金属污染物控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攻关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先后立项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授权专利41项,发表科技论文41篇。依托学校环境工程公司和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清洁生产与节能中心,申请节能低碳咨询、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工程施工等多项资质,对外开展多项技术服务,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创业”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打造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创新大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训练营,风光互补技能竞赛等工匠训练营,建设广州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佛山市南海区创业孵化基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众创空间等,全方位指导学生参加双创和技能大赛,着力构建双创技能竞赛体系。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学院聚焦国家“双碳”战略,紧贴新时代思政教育需求,率先探索了绿色低碳人才培养。以工业节能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依托,在教学标准的引领下,整合校政行企资源,系统、科学、全面、开放地构建了层次递进、功能互补的“产教科创”平台,建设了思想政治育人体系、绿色校园文化体系、双师素质培养体系、产教联盟共享体系、教学条件资源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双创技能竞赛体系等七个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形成以思政引领、绿色浸润为特色的多元立体化资源共享体系,有效地支撑了绿色低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