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非遗生命力
——上海特色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

2023-01-20 17:39吴鹏宏林静钱张帆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镇文化遗产物质

吴鹏宏 林静 钱张帆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既有鲜明的江南稻作文化特征,又融合了近代工商业文明特点,更兼具现代化的全球视野,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我国非遗体系中独具特色。近年来,上海在健全非遗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加大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力度。所进行的一系列“非遗+”的探索,旨在重塑非遗的生命力,让非遗为当代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

一、非遗+社区

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让非遗传承、活跃在社区,血脉般融入千家万户的生活日常。由此,上海于2018 年发起推动了覆盖全市的“非遗在社区”项目,通过积极引导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社区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传承传播活动,最终实现非遗项目“活动有阵地、资源有供给、管理有机制、推进有保障、社区有生态、国际有影响”的目标。随着此项工作的持续推进,一个覆盖全市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文化活动室、学校、商圈等点位的传承传播网络得以构建,以500 多名签约传承人和广大社区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区传承队伍得以形成,并引导培育了19 个“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和14个示范点。在上海的“非遗在社区”实践取得初步成效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于2020 年在全国拓展试点范围,支持全国8 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培育非遗在城市中传承发展的土壤,维护和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

二、非遗+旅游

非遗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文化资源,一方面符合景区对文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非遗在保护传承中得到有效利用的必然要求。

上海深度挖掘各类旅游休闲空间的非遗资源,通过非遗与文创、演艺、体育等融合催生新的旅游业态和体验项目,将非遗的资源形态转化为游客可感受、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同时形成融参观、传承、体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产品。上海知名旅游景点大世界、豫园等纷纷选择以非遗为主要内容和特色打造景点形象,成为传播非遗的新平台。同时,上海古镇作为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也积极与非遗项目合作,着力打造新的旅游热点。2021 年,上海成立了上海古镇保护利用联谊会,助力全市古镇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品牌共塑、宣传共推,建设更具江南水乡韵味的古镇会客厅。依托这个机制,2022 年春节期间,金山枫泾、宝山罗店、嘉定南翔、州桥老街等古镇通过展现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为市民带来了“古镇过大年”的非遗新体验。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在地标性的旅游场景中共融共生,营造出可激发人们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的“新场景”。

三、非遗+教育

为了向青年学子普及上海非遗,2011 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整合全市非遗场馆资源,启动了“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教育品牌活动。活动联合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上海笔墨博物馆、嘉定竹刻博物馆、七宝皮影艺术馆等13 家非遗展示场馆,并设计印发了10 万册包括非遗护照、展馆分布地图在内的“参观套件”,下发至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少年宫,供上海全市学生免费领取,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场馆,感受非遗魅力。经过十余年的持续运营,学子行活动的参与对象由最初的中小学生扩展到了高中生、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展馆也由原来的13 家展馆扩展到了30 家。同时,有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围绕着“学子行”得以开展,例如:“非遗之旅”深度体验活动、“手艺学堂”非遗手工体验课程、“发现传统之美——非遗展馆游记评选大赛”等,为广大学生营造了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的大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与积极参与。

四、非遗+文创

上海拥有较为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历来求新求变,引领时尚,因此在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商业优势和社会氛围。对此,上海积极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到非遗实践中。自2016 年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来,本市共有八所院校参与其中,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各研培高校在提升传承人的设计创意能力之余,也在非遗产品开发、市场需求调研、销售模式创新上进行了诸多探索。除高校力量之外,上海也积极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老字号企业、传承群体和个人等各类主体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拓宽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目前,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全国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长三角非遗博览会等非遗品牌展览已打响知名度;方兴未艾的非遗集市、手作集市、互动体验课程、非遗快闪店、国潮嘉年华等呈现形式也正为年轻人所追捧,这些都为非遗产品“被看见,可购买”提供了消费场域。

五、非遗+互联网

互联网大潮下,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网站等视频平台把很多原本与我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技艺再次拉回到了大众视线中。如何抓住机遇,营造出有利于非遗传播的网络环境,是非遗宣传面临的新课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7 年策划了《璀璨薪火——“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制作与传播项目》,以8K 超高清形式呈现了100 个上海的非遗项目,以此纪录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故事或精湛的技艺。《海派百工》一经投放,就获得了极高的话题度与关注度,在哔哩哔哩网站的播放更是获得了大量来自年轻人的流量,当传统文化遇上新媒体技术,古老而低调的非遗老手艺被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非遗+对外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是非遗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的优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些年陆续推动上海非遗走出去,借助“欢乐春节”和传统工艺展等主题,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阿联酋迪拜、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因为疫情原因,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转变思路,积极探索上海非遗项目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线上展示,已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丹麦哥本哈根和科威特的中国文化中心上线了非遗云客厅、蛋雕艺术展、绒绣艺术展等,多渠道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文明,我们将进一步倡导和推动更为广泛、更有深度、更具活力的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工作,进而使非遗得到活态传承,与时代步伐同频,与现代生活共振,更好地服务当下,造福人民。

猜你喜欢
古镇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