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加 凤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烹饪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2019年,教育部增设“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这一新专业,旨在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推行研学实践活动发展,培养从事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19号)精神,职业院校积极鼓励申报“1+X”证书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当然,“1+X”证书制度是否能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否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有待实践检验。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涵盖自然、人文、历史、地理、科学等多类型理论和实操考题,从不同角度考察与研学指导师的实际工作贴合紧密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学生获取EEPM证书后的学分将会录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持有这一证书的毕业生将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教育部新增设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表明研学旅行的需求空间较大。研学旅行蕴含着众多的潜在客户群。名人主题游、历史名城游以及亲子游、文化深度游等是研学的起点与萌芽,与早期的游学不谋而合,受到各年龄段不同文化阶层人士的欢迎,但它们一直是旅游市场的空白。研学旅行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不尽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它们的旅游、旅行的目的和内涵不同。研学旅行的真正目的是研学,而旅行只是一种方式或手段。因此,就研学旅行意义而论,研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书本+教室”的学习形式,是一种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可以随时变换空间的学习方式。研学旅行的空间可以是学校以外的一切资源,如河流、山川、历史、文化等。“1+X”证书制度的实施,恰好是对研学旅行和旅游市场需求作出的积极回应,其内在逻辑关系如图所示(参见图1)。
图1 “1+X”证书制度与研学旅行的内在逻辑关系图示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重点是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文旅资源发〔2021〕12号)明确提出:“促进冰雪旅游与教育融合……推动冰雪研学旅游和冬令营发展。”[1]由此可见,文旅融合为研学旅行的产生提供了契机,是推进研学旅行发展的引擎,将加速释放研学旅游消费潜力。同时,研学旅行的发展显然需要实施“1+X”证书制度,以支持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旅政法发〔2021〕40号)提出:“推出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2]这表明,研学旅行将成为旅游业界未来五年重点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方向。各研学企业、博物馆、工业遗迹、乡村景点等均可以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相应的研学旅行活动产品,在盘活地方资源的同时,推进我国文化、教育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文旅产业步履维艰,然而亲子客群对与教育相关的旅游需求却很高。客观地讲,研学旅行实践中的“小手牵大手”模式,可以成为各大景区极佳的引流方式,而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能很好地助力研学市场的人才培养。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各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和旅游市场上的亲子游需求呈“井喷”态势。研学旅行和亲子游已成为家庭休闲度假的主要出行方式,市场上的主题研学产品和课程层出不穷。然而,家长选择研学产品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能学到什么、收获什么,这是关键。在“双减”政策驱动下,研学游很自然地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多数家庭对于研学团的实质内容寄予很高的期望,而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可以为研学人才输出品质提供基本保证。伴随防范疫情的常态化,省内周边主题研学线路和课程逐渐受到青睐,特别是乡村游研学课程,可以让孩子们感受“美丽乡村”新貌,体验新乡村乐趣,既有时代性,又有传承性。“双减”政策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为研学旅行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未来研学旅行产品的专业度和教育性依然是重点。因此,“旅游+教育”的深入融合发展,对“1+X”证书制度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研学旅行人才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储备要求。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作为一个新专业,既面临来自人才培养方即职业院校办学困难的制约,又受人才使用方即社会企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影响。基于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外部困境分析(参见图2),本研究试图为“1+X”证书制度实施背景下人才培养创新探索有效路径[3]21-26。
新设立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深受职业院校学生的喜爱。目前,该专业招生情况良好,但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颇有些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界限不够清晰 作为新专业,无疑会面临师资严重短缺、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建设资源稀少、教材选用困难、实践基地不足等一系列难题。但是,无论有多艰难,专业界限必须清晰,即要将研学旅行与旅游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区分开来。这不仅是研学旅行的基本特征所赋予的,更是由研学旅行市场对人才需求所决定的。专业界限模糊,将会导致师资发展和研究方向不明确,课程建设目标不清晰,以及实践基地建设混沌一体等现象,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发展潜力。专业界限是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的根本[4]78-86。
2.专业师资严重短缺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性要求特别高。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是一个以教育为根本,以旅游实操为一体的专业,且研学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旅游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这是个横跨教育与旅游两大行业的新专业。因此,要求专业师资既要具备较强的教育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旅游学知识和技能。当前,该专业的师资基本都由旅游专业的教师直接担任。这是在教师配置上忽视了研学旅行专业教育的核心功能,违背了该专业本身的教育目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师资力量是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的命脉。
3.课程设置较为牵强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是一个新专业,现阶段,职业院校通常是将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略加修改就作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且由旅游专业的教师授课。这样就会导致该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专业没有根本性区别,偏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部分课程名称冠以“研学”二字,但是课程内容却是“换汤不换药”,依然按照旅游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方式进行授课。这是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课程是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的根本。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系列文件,为旅游企业带来了机遇,也给为疫情所困的旅行社带来了生机。各旅行社、旅游景区甚至是教育培训机构都开始瞄准研学旅行,开展“研学行”“游中学”等活动。敏锐的市场先于职业教育,已在试探社会的研学需求及研学旅行的发展形式,但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
1.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现阶段,旅游企业转型研学旅行业务面临重重困难。旅游企业主要从事外出旅游休闲度假的业务性质与研学旅行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旅游企业而言,研学旅行属于较为陌生的领域。研学旅行连通教育行业和旅游行业,它需要既懂教育又熟悉旅游的行家,而教育才是研学旅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旅游企业用经营旅游的方式运营研学,会引起中小学校和社会的强烈反对。这表明,旅游企业对研学旅行的发展政策还没有领悟到位,对研学发展方向的把握还不够准确,而“1+X”证书制度则能加深旅游企业对研学旅行内涵的理解。
2.部门划分不够明确 实践中,通过经验总结,转型升级中的旅游企业逐步在部门划分上显现出研学旅行的特色,将导游的称呼改为研学指导师,将旅游计调员改为研学旅行课程策划师等。同时,在旅游企业内部,也进行了新的部门设置,如将导游部改为研学部,计调部改为策划部。总体来说,旅游企业从事研学旅行,对于研学与旅游是有一些区分和感悟的。但是,这些浅层次的部门和人员调整远远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研学旅行发展的需求,而“1+X”证书制度中的师资共享、资源共享,能促使旅游企业增加对研学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3.工作职责不够明确 旅游企业在团队旅游、线下旅游业务衰退的当下,囿于时间、人才、经验等因素限制,还不能成功实现向研学旅行的快速平稳转型,这也是众多旅游企业经营困难的症结所在。究其缘由,主要是业务不熟悉:不懂何为研学、研学与旅游的根本区别、研学的上线单位如何打通、研学的下线如何服务等。这些都是全新的工作范畴和内容,需要通过“1+X”证书制度的实施,强化对研学旅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衔接与指导。
我国的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旅游,而是研学与旅游的结合体,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它是供给和需求、内生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小学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根据教育部研学指导师标准要求、学校教学要求、学生学情特点以及基地条件等实际,走基于需求的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1+X”证书制度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较为长远的规划[5]1-4。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强调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力,既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规划,也要包括未来就业和职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因此,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基于成果导向,可用专业成果指标进行量化,即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核心能力、详细的核心能力指标及其贡献度,以此清晰专业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向性。“1+X”证书制度要求,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还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6]148-151。基于此,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从自然人、社会人和职业人三个角度进行综合考察。作为自然人,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要考虑每个学生自身的独特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作为社会人,要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职业人,则要考虑学生与职业要求的相融性,培养职业发展所需技能。此外,更要关注学生未来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跟上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岗位迁移或升迁等各方面的需求。
研学旅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只是一个个独立课程的综合,而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线,使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紧密关联,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研学旅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在课程与核心能力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研学旅行安全管理课程为例,参见图3)。检验研学旅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性,主要看其是否与成果量化指标相统一,与“1+X”证书制度相统一,能支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不仅包含“课”,即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还包括“程”,即课程授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课程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而形成的进程,必须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研学旅行专业课程体系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成果指标来设计课程的形式结构(必修与选修)及实质结构(基础和专业),结合学生学情和“1+X”证书制度来设计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图3 研学旅行安全管理课程目标与专业核心能力指标的关联图示
研学旅行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其师资一定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研学本身就是一项具有课题或项目研究性质的活动,其师资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引导力、启发力、反思力、应变力等能力,要善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懂得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及评价。研学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参与的高难度的实践活动,对师资要求极高。“1+X”证书制度明确要求企业师资参与教学,这表明了研学旅行专业对实践性的高要求。因此,研学旅行专业的在校课程应聘请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共同授课,以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有效性。“1+X”证书制度的全面实施,意味着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必须进行变革,既要提高校内师资的实践能力,也要提高校外师资的参与度,以体现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及时性。校内外师资共育,既能提高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紧密度,也能加强学校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度,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研学旅行属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校外的综合性社会实践。基于研学本身的独特性质,研学旅行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势在必行。研学旅行专业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要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开展实践,教学地点不能局限在校内和课堂上。因此,研学旅行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学地点。研学旅行务必须将课程设计或实施的情境放到教室以外的地方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个人奉献精神及担当意识等。(2)教学形式。研学旅行不能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应该采用开放式和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热爱生活的社会能力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职业能力,开发学生结合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个性化能力。(3)教学活动。由于研学旅行是一种探究性的项目研究,因此,课堂教学应以一个个项目或课题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课程开展、实施、督查及评价等能力,充分展示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重要能力点和核心内容。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作为新兴专业既面临不少困难,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研学旅行的需求既来自中小学基础性教育改革的压力,也有社会对研学旅游的需要。虽然研学形式略有所不同,但研学性质基本类似。因此,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既要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要求相吻合,满足学生跨行业就业的需要;也要与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相一致,满足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需要。“1+X”证书制度的推行紧随研学旅行专业的设置,可谓恰逢其时。“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研学旅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也为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