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建设探析

2023-01-19 00:54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素养

贺 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用户环境和高等教育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积极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重视并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定位,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才能及时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需求变更。而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新的阶段,“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项基本建设任务[1],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发挥图书馆的价值,让其更好地服务“双一流”建设变得十分迫切。

1 ACRL《环境扫描报告》概况

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每两年发布一次高等教育《环境扫描报告》,通过采用环境扫描法,对高等教育发展环境进行全方位扫描,分析潜在的对学术图书馆产生持续影响的因素,以帮助决策者及时认识到行业的威胁与机遇,对未来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导。对ACRL2021年发布的环境扫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行分析和解读,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选取了《报告》中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素养教育范围的持续扩展、馆藏建设和访问服务、研究服务与支持、新兴技术的应用等几个与图书馆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提供参考。

2 《报告》主要内容概要及解读

2021年《环境扫描报告》[2]于2021年4月发布,报告内容主要以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为主线,探讨了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素养教育扩展、馆藏访问服务、研究服务和支持、新兴技术的影响等问题。

2.1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高等院校的线下停课,高等院校通过线上远程教学方式来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但这种教学方式及国家层面对留学生的签证限制都对高等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财务冲击,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传播,高校及其图书馆必须要为可能出现的中长期预算短缺做好准备;同时,图书馆应积极并持续提供虚拟或线上服务来支持所有师生的线上研究学习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2.2 素养教育范围的持续扩展

加强数字素养、科学素养、隐私素养、数据素养等素养教育[3-4]。数字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评估各类信息的可信度[1]。

此外,远程和在线教育,研究成果和高等教育开始更多以开放和多模式的方式共享,这种背景下隐私素养显得格外重要。高校有必要了解相关数据机构如何采集和使用个人数据的运作机制,并知晓如何保护个人数据以防止被非正常使用的相关措施[6]。图书馆有能力和义务为此提供帮助。

而数据素养虽然一直是学术图书馆的热门话题,但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布的《2020年美国图书馆状况》报告中却指出“美国16岁至24岁在科技环境中长大的员工中,有60%对他们在工作中必须阅读和分析的数据感到不知所措”[7],如何培养数据素养和在倡导ALA核心价值理念“知识自由”的理念下合理使用这些数据也显得非常重要。

2.3 馆藏建设及访问服务

在馆藏建设方面,推进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获取科学实践,解决高等教育教科书、电子资源“大宗交易”价格持续上涨,资源建设难以为继的困境。图书馆应将开放教育资源(OER)模式融入机构发展战略;同时密切关注受控数字阅读(Controlled Digital Lending,CDL)的发展及相关诉讼案件带来的影响以调整馆藏发展决策;并且在电子资源采购上,取消“大宗交易”,推进“变革性协议”。随着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经费停止增长,甚至由于疫情原因被大幅削减,经费已经难以支持资源包每年的价格涨幅,且选购固定的资源包让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工作中失去了主动权,国外已有53个机构/联盟都选择终止大宗交易这种数字资源采购模式,并要求与出版商签订期刊“转换协议”[8]。比如2020年4月纽约州立大学(SUNY)取消了与荷兰爱思唯尔的一项订阅交易,并通过采用成本效益分析和软件工具Unsub,选择了更小、更便宜的订阅套餐,大约节省了700万美元[9]。同时,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将科研成果发布在开放获取期刊或者预印本上,图书馆应在充分考虑公平性和包容性的前提下,关注取消“大宗交易”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开放获取出版模式。

在馆藏资源访问方式上,疫情防控成为常态,校园随时可能会面临着校园封闭管理、社交隔离等情况,师生对电子版课程资料和研究资源的需求只增不减。图书馆需要考虑持续不断扩大电子资源储备的能力,评估可能涉及的版权风险承受能力,并调整版权合理使用策略,同时在资源采购时,积极寻求利益相关者能够共赢的商业模式。

2.4 研究服务和支持

图书馆应为高等教育提供研究支持服务,并积极参与开放科学研究数据服务的研究与创新。一方面通过重组内部组织架构并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以更好地开展研究支持服务;并围绕科研生命周期,提供超越传统资源发现服务的全流程科研支持服务,包括科研支持、决策支持、数据支持、学术出版、知识产权及专利信息、课题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转变职能角色,在科学研究数据的采集、存储、整合管理、开放共享、分析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开放科学和开放学术生态系统作出独特贡献。

同时鼓励并促进预印本的可持续增长。预印本是指由作者上传到公共数字仓储服务系统上的,尚未在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上可供开放获取的研究成果[10]。其具有即时共享、开放获取等优势,有效地促进了科学一手信息的传播,广受各学科领域的欢迎。但同时因为平台文章尚未经过同行评议,内容质量也备受担忧,有学者指出可通过版权控制、利益相关者参与、预印本和已发布版本的双向链接等方式来缓解该风险[11]。此外预印本也面临着运维资金紧张的持续性建设问题。

2.5 新兴技术的应用

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的发展:2020年,图书馆继续从集成图书馆系统(ILS)迁移到下一代云图书馆服务平台(LSP)。美国和加拿大许多大型图书馆系统和财团都加入了Ex Libris,以加速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Ex Libris于2019年收购了Innovative Interfaces和国际快速文献传递服务RapidILL,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线,此举为许多图书馆缩小了图书馆服务平台产品可选竞争对手范围。OCLC WMS也一直在扩大其在学术图书馆中的市场份额,目前Alma和WMS成为了学术图书馆的两个主要图书馆系统选择。而对开源产品的选择,FOLIO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多学术图书馆也已经开始实施,它提供了与其他用户和开发人员合作的机会,以创建新的功能和特性,从而以便将系统集成到一起以满足本地需求。

沉浸式(XR/VR/AR)技术的应用:研究表明,基于虚拟环境的工具可增强学生保留信息的能力,并更好地应用知识[12]。沉浸式教学工具可以提高数字素养、协作、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学术图书馆应将沉浸式技术纳入协作空间和馆藏服务中,建立VR和AR数字文件存储库,完善课程设计框架。

3 高校图书馆建设

3.1 加快推进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模式和用户需求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已经无法适用当前的需求。国外对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研究开始于2010年,随着各大厂商不断的合作和并购,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包括Alma、Sierra、Symphony等,根据librarytechnology.org最新数据显示,Alma已经在全球1 550所学术图书馆中使用[14],其中,课程阅读清单产品Leganto、针对高等教育研究流程的管理产品Esploro和资源共享产品广受欢迎。国内高校图书馆对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除引进国外代表性产品外,大多数高校仍在使用传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国内图书馆系统厂商也一直在积极研发自己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南京大学正在使用的图星Libstar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江苏汇文的META和维普资讯的DALIB等。FOLIO作为一个开源项目,由于其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一直受到图书馆特别关注,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的有关项目包括CALIS的CLSP和上海图书馆的FOLIO项目。此外,2021年5月,EBSCO公司宣布与中国的仰格信息公司(YIT)合作,以期通过云软件服务的方式来支持中国图书馆使用FOLIO图书馆服务平台(LSP),其相关合作已拓展至FOLIO和EBSCO的图书馆分析平台Panorama[15]。这些产品的完善和改进为我国推进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相应平台时也应充分考虑产品对教学科研、资源发现和共享、等方面的支持作用。

3.2 积极参与全面开放获取

自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发布以来,期刊和图书的开放获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21年9月,开放存储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已收录约16 889本期刊,超过650万篇经过同行评议或者编辑质量控制的文章[16];而开放存储书籍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Books,DOAB)收录的OA图书已达到661家出版社的44183种学术同行评议OA图书[17]。德国马普学会等机构于2016年发起了OA倡议,邀请全球高校、研究机构和出版商等利益相关机构支持与参加,以推动学术期刊由传统订阅模式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型,通过建立合理的开放出版制度,实现有效的知识共享。截至2021年9月,已有37个国家(或地区)的154家机构签署了该倡议书,中国有17家机构参加,其中11家为中国高校图书馆[18]。2021年EUA(欧洲大学协会)、CESAER(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及研究会协会)和Science Europe(科学欧洲)又发表联合声明,三方代表88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研究资助机构共同呼吁出版商停止研究人员使用其研究成果的各项限制,为开放科学和开放获取提供了进一步的有力支持[19]。我国有关开放获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已进入起步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对开放获取的认识、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和对构建机制的思考等[20]。初景利等[21]经过调研强调了图书馆在开放获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且图书馆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机构知识库、资源整合、预印本平台建设、采购经费转换等。因此,图书馆应继续加大投入建设机构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图书馆馆员及师生的开放出版理念,在宣传上拓展开放获取和开放出版的推广渠道和加大相关内容宣讲力度,在行动上提供开放出版服务,在技术上提供开放出版平台;在探索循证采购模式的基础上,图书馆应加强与出版商的合作关系,构建开放获取资源索引目录,并关注开放获取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影响;图书馆应协助提升科研人员对预印本平台的认知和使用意愿,推进其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图书馆应借鉴“KU-知识解锁”模式[22],考虑采购经费向开放出版经费转移,在降低总体资源成本的同时更好地提升订购经费的价值及资源质量。

3.3 参与开放科学数据开发,创新开放科学研究数据服务

在开放科学视域下,图书馆应当转变角色,深度参与开放科学全过程。高校图书馆应该在高校科研活动范围内成为开放科学实践的倡导者、科研基础设施的构建者、开放资源共享过程的协作者、科研成果的数字出版者、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规范者和科研成果开放共享的评估者[23]。在战略决策方面,可根据图书馆角色变化构建合理的、符合开放科学发展需求的组织架构;在资源建设方面,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和经验优势,对数据资源进行动态采集、存储、管理、开发、关联和共享,夯实数据服务基础;在合作交流方面,充分利用开放科学带来的红利,为本校科研人员提供跨机构跨学科合作机会;在服务创新方面,要改变现有“资源传话筒”的身份,要依托于构建的开放科学数据基础,构建专业数据服务团队,通过融入科学数据的全流程管理,提供专业的、精细化的数据管理、数据咨询、数据分析、数据素养等数据支持服务,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15年参与构建了基于Dataverse的开放研究数据平台,为其校内和社会各学科研究者开展数据保存、分享与再利用服务,现已提供82个数据空间和322个数据集[24],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数据管理咨询、学科开放数据导航等服务,有效地帮助了学科专业领域的用户对数据进行共享、利用与再创新。

3.4 推进多元素养教育体系建设

ACRL于2016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对信息素养的范畴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体现出了信息素养概念及内容的泛化,在该框架中,其提出了元素养和多元素养的概念,强调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依托于情景突破内涵进行再创新[25]。初景利等[26]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年的泛信息素养教育实践阐述了泛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关键因素和实现策略。邓胜利等[27]则认为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政策规划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需求驱动了多元素养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信息泛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图书馆应借鉴国内外多元素养教育经验,探索通识类和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特色类多元素养教育体系框架;应针对每种素养开展差异化教育,比如数据素养着力于数据管理技能的培养,健康素养着力于理论及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金融素养着力于金融通识教育及金融技能的培养等[27];应分群体、分学科领域、分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定制化的素养教育;应转变思想,加强素养教育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课堂教学等的联系,在需求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通过科研能力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增强、知识体系的完善来检验素养教育的成效;应调整馆员知识结构,提升馆员素养教育知识储备和授课能力,以确保多元素养教育能够落到实处等。

3.5 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

图书馆应积极关注5G、云服务、人工智能、物联网、XR/VR/AR等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通过与教学和研究人员合作,促进图书馆服务效率提升和教育更加公平。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泛信息素养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课程等,优化教学场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AI技术,结合多维、覆盖教学或科研全链条数据,针对个体学习或科研过程中的差异性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方案,实现智适应教育和智适应研究支持;基于教学课程计划创建协作空间,在图书馆提供沉浸式教学服务;基于XR/VR/AR等技术具象化图书馆馆藏资源,增强数字媒体的可访问性,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通过共享线上资源、服务等,促进教育公平等。同时,新兴技术不断应用的大背景下,图书馆还应积极关注隐私安全,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做好隐私素养教育,创建安全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下更好地服务“双一流”的建设,就必须具备协调预算、赋能教学科研、广开资源获取渠道等能力。图书馆要重视高校发展需要,积极转型,通过内部发展战略调整和外部合作,开展更具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图书馆资源素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