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强 王云涛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思创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以完善思创融合教育的实现机制为突破口,以破解思创融合教育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培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充分调动高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提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双向多维的,从形式到内容全面交融,内在与外在相互促进,其实施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当前,由于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专业,各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各有相对稳定的专业课程,需要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将分散在两个教育系统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着力优化课程结构设置等问题,实现教育内容的动态完善、共建共享。
首先,注重课程开发与衔接,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教育部专门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及课程要求,为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依据“质量国标”,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必修、提高课程选修及实践课程等要求,注重课程和教材开发,推进思创教育融为一体的整体教学设计,在创新创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互渗透教育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为学生创新创业植入清晰的价值观导向,努力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创新创业课潜藏和蕴含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走出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的道路,发挥协同育人的效果。注重课程教材修订的衔接,从两个学科之间找到相一致的教学要点、教学环节,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集体备课和授课合力,形成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促进、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入学到毕业不断线的课程群,真正让课程结合的根基强起来。
其次,与时代和市场“面对面”,打造需求导向的课程资源。思创融合教育是时代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主动回应创新创业这一时代主题,根据时代发展及产业变迁,增强时代感,回答时代课题,才能更接地气、更有成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依托产业,对接专业,积极引进行业产业界人士参与课程建设和内容更新,根据创新的要求及市场的需求,促进思创融合教育与专业群、产业群无缝对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实现思创融合课程与专业课程、市场实战课程的耦合联动,综合国家、时代、市场、产业和学生成长成才等新需求,不断拓展和更新思创融合课堂教学内容。
最后,创新教学方式,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以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让课程充满活力,打造思创融合教育的线上线下“金课”、在线开放课程和特色示范课程,拓展思创融合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增强线上线下的互动力,推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普及与提高,从“入眼”到“入脑”“入心”,进而外化为道德实践和创新创业行动。
思创融合教育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活动,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强化,才会更有效果。有效延伸第一课堂教学链,把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整合为一体,建立第一和第二课堂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制,完善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实践锻炼和学分认定体系,打通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衔接的痛点,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能力和思政工作实效性,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一是促进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内容贯通。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创业基础,形成一定的科学理论认知,应依托实习实训平台、创客空间、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及创新创业类社团等平台,把抽象化内容贯通应用到第二课堂具体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显示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通过第二课堂,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内化理论知识,并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新的课题,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创新创业理论的认识度、接受度,延伸第一课堂教学效果,深化第二课堂教育成果,提升思创融合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促进课外实践与思想教育过程贯通。实践既是推动理论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更是理论认识的目的。因此,在贯通学生的理论学习回到实践、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价值导向、过程强化、实践升华“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升华对思想政治、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的思想价值引导,实现大学生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提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现实问题相对接,改变枯燥乏味的灌输、说教,实现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具体化、现实化。注重从学生的个别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大班理论授课到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对一”或者“小团队”的形式,加深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频繁、密切互动,增强感染力、向心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是促进教学实践与价值引领责任贯通。课堂教学的主体责任人是任课教师,课外活动的主体责任人一般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兼职学生工作人员,起到策划组织、牵头推动作用。专业教师担任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贯通教育责任的契合点,形成既精准定位、各司其职,又攥指成拳、协同作战的责任统一体。通过参与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团队或者社团、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整合为一体,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达到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事半功倍的作用。
从当前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来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科理论,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理论型人才,但思创融合需要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交叉综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此,必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活力,打破学科专业设置的限制,建立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推进跨学科专业设置交叉综合课程,提高人才培养中“专业性”“价值性”“产业性”的交叉穿越,进而创生出思创融合的新组织形态,引导创新创业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1)在专业性内涵上提升。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思创融合是专业教育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大学生拥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术,用智力服务和创新技术换取资本是独有优势,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要形成思创融合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模式,依托丰富的学科专业资源,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专业技术内涵为支撑,与学科前沿科技、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提高学科专业相关度,提升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层次。在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要注意专业教育的拓展融通,超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的局限,在专业教学、实践的内容和过程中,把蕴涵其中的丰富专业信念、科学精神、爱国主义、创新意识教育和团队协作训练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注重用创新创业提供社会服务,推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创新创业的质地和成色。
(2)在产业性能力上提升。据近年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低、创业存活率低的惨痛现实,成为一路坎坷的创业之殇。为此,思创融合教育要形成校内外多部门协同、跨专业融合、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要面向市场、依托产业,搭建开放协同平台,提高产业性能力。首先,练好创新创业内功,克服市场经验的先天不足。要培育学生的市场意识,走出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接受市场的锤炼和熏陶,积累社会资源、实践经验,提高市场实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让好的创业项目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其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开放性合作教育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良性循环。高校与企业共同成立产业学院,探索“人才共有、师资共建、设备共用、技术共享”的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让大学生创业者能近距离观察企业运作,了解市场游戏规则,形成校内校外合作育人双循环机制。再次,引导创新创业方向,注重把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行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如将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服务社会、赢得市场。
冷桥现象是在进行房屋建筑的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指的是建筑物在构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墙面出现的水雾情况。基于当前房屋建筑的现状来说,通常冷桥现象发生后的表现是:在房屋的墙角,比如内外转角、屋顶及外墙拼接角等位置出现的墙面存在水雾吸附的情况。
(3)在价值性外溢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信仰,以“有教无类”促进人人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则正呈现由“小众化”向“大众化”发展的势头。思创融合正好借助较为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于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满足更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广泛需求,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覆盖”,为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要强化企业家精神和创业价值观教育,注重经济价值创造教育的同时,突出思想精神层面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为什么创业、创什么业等问题,促进个人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由“冲突观”转向“一体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让更多有志大学生将青春梦、创新创业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用创新创业成果造福社会、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学生知识体系、思想政治素质的搭建和完善要分步分段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层次性,知识、能力的习得和素质的养成都要循序渐进。高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方案,统筹、集聚、盘活创新创业和“专创融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校内外教育资源,根据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实施思创融合逐级递进的“阶梯式”人才培养,解决当前教育教学实践多车头、多方向行驶的“交通堵塞”问题,系统构建环环相扣、融合对接、无缝衔接的全要素教育服务链条,形成交叉贯通的教育服务“立交桥”。
第一,打造学习实践的衔接链,优化“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学校应把思创融合的落脚点放到实践育人的强化上,实现不同孵化平台的全要素、集成化、分层次和协同共享,打通从“创业前-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的全要素、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链,让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学习实践,在有效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做好思想引导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四个“阶梯式”平台之间的相互衔接:①实验实训等专业层面平台,包括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主要对接和承担专业和创业课程实训内容。②创客空间、创业沙龙、创新工厂、大学生创业园等学校层面平台,主要为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创客提供创意交流和创作项目分享的空间,打通学校教学与创客空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并参与创业项目,不断深化对创业过程的认知,实现双方教育资源的对接、融合、共享,形成教育合力。③创新创业竞赛、科技竞赛等大赛层面平台,主要对接校内外比赛,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形成以“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核心,包括数学建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在内的创意、创新、创业专题竞赛体系,通过参与比赛、路演展示、专家辅导等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并营造浓厚氛围。④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校外市场化层面的平台,主要服务于有好项目或已经有市场基础大学生创客,给予场地及技术、市场、融资等全方位支持,使学生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氛围,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直观感受,锻炼实战能力,形成“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一条龙的服务链,提高创业成功率,并助力快速成长。
第二,打造教育管理的保障链,转化升级关键性节点。学校应创新内部教育管理机制,对创新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思想引导、全程指导。一是在创新创业前期,主要指导学生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端正创新创业动机。从组织机构上构建党委牵头、行政配合、部门和学院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调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骨干力量,实现思创融合育人教学、管理、服务的全方位协同运行。从制度设计上,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折算等制度,将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等,推动创新创业活跃开展。二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主要是扶持学生创新创业,促进创业项目优化、创业融资对接、创业公司落地,正确处理好学业和创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和财富观。出台有关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创新创业奖学金等相关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的制度,表彰优秀的创新创业学生。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对于正在创业的学生,要进行跟踪了解,跟进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坚定创新创业信心。三是在创新创业成功后,主要是做好企业保护,帮助学生转换身份和角色,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学生创业一旦成功,身份将转变成在校就读的公司负责人,在这一角色与职责升级时,要围绕身份升级及其承担的社会义务、学业与消费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毕业后,在校创业者身份转变为校友和社会人,就要围绕其社会人身份进行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
第三,打造社会资源的支持链,形成立体化多元育人格局。学校思创融合教育在纵向上贯穿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在横向上应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力量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打造立体化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要重点破解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在家校合作上扭转“学校热、家庭冷”的现象,借鉴“家长创业导师”“家长课堂”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念,改变“铁饭碗”“金饭碗”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偏见,对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选择的多样化给予更多理解、关心和支持,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二是在产教融合上走出“政府热、社会冷”的怪圈,当前政府在各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绿灯”,提供了比较好的扶持政策,但在热闹的表面下,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看好。要探索建立高校创新创业的基本办学制度、社会和企业育人的成本补偿政策等,多措并举吸引社会“热”起来。三是在校企合作上改变“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借鉴“现代学徒制”“学位学徒制”等模式,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核心,培养学生敏锐地感知市场捕捉商机的能力,培养出合适企业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学校和企业在更高层次的深度融合。
实现思创融合,关键在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创新创业教师和专业教师三支队伍,在所属学科专业内缺少交叉融合,师资力量不足与创新创业经验少和水平不高相交织,人才培养协作合力不充分,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整合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师资培养,以三支队伍的耦合效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契合,打造素质能力“多元化”、专兼结合的复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其一,建立面向教师发展的“全过程”育人能力培养体系。明确全体教师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配齐配强专职教师队伍。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立岗前培训、定期轮训、骨干研修及“传帮带”制度,通过内部系统的培养锻炼,加强教育理论的指导。建立挂职锻炼制度,通过“走出去”,发挥各种社会基地和企业的作用,补足“从校门到校门”的专业实践和锻炼,在创新创业实践、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深造中提升育人能力、教学水平,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其二,建立虚实结合、互动频繁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协同发展,“创业群”“思政群”“专业群”的教师要“入群”“入圈”,定期开展多形式的学科间交流讨论、教学研讨,弥补彼此基础理论知识的不足,相互借鉴实践经验,使教师知识和能力由“单向度”向“多面手”转变,在广泛交流和共同的教学协作中,实现知识、人员、教育的“化学反应”。大力发展虚拟的跨学科组织,充分利用网络的超时空优势,建立跨学科的网络科研和教育机构。同时,还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不同学科人员根据兴趣、志向、性格自愿组织跨学科的“自组织”等。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不断完善知识和能力体系,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促进面向行业和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主动服务能力。
其三,在“请进来”中拓展社会兼职师资力量。“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努力打造教学与指导、专职与兼职、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素质高、结构优、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学团队的“优质稳定”性。规范社会兼职导师管理,健全教育指导、定期考核、淘汰制度等,提升教育引导能力。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成功企业家、校友和优秀人才担任兼职导师,具有说服力强和感召力足的优越条件,容易被学生接受。社会兼职导师授课、讲座辅导或指导企业实践的方式,在教学中带入产业创新需求,融入创新创业实战经验,能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经营管理的丰富,有效推动教育指导的科学化和创新创业的社会化,促进产业与专业、教学无缝衔接。
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高校统筹推进思创融合,要注重树立正确的考核评价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引导教师更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当前,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结合思创融合教育的教育特点,以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为主线,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等功利化办学行为,探索建立良好的教育评价生态体系,引领思创融合育人不断深化。要从上到下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重点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更新评价理念,立好评价指挥棒。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科学的思创融合育人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主线,贯穿于考核评价始终,以合实际、可操作、指导性、高水平的“评什么”,来引导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社会“用什么”,着力形成常态化的责任落实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促进持续性改进和提升。
二是丰富评价主体,促进多维度评价。政府、学校、学生、教师、社会五类主体共同构成了思创融合的多元评价结构。要构建由5类主体共同参与实施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健全融管理主体、教学主体、学生主体及家长、第三方等社会主体在内的多元话语体系。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进评价角度的多样和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从内部评与外部评、个体评与整体评、自评与他评、领导评与同事评、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家长评与专家评等多个角度“无盲区”地考察思创融合的实际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社会的监督地位,帮助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实现互相评价、互相促进,共同发现和改正问题,达成教学质量的控制、评估、反馈、改进和完善,又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
三是优化评价方法,实现科学化评价。评价主体和内容的不同,要求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用学生期末学业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简便易行,也有权威,但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起始水平及实际发展情况等指标难以体现。因此,就要综合教师的教学研究、备课上课及其他日常工作等过程性指标,累计形成学年最终结果,从而发挥评价积极而又及时的促进作用。再如,注重传统考试与综合素质展示的综合。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都是难以用考试形式来测试的,要探索以比赛、实战、作品展示等外显的方式进行考核评议,以得到更加科学和准确的判断。还要发挥互联网、大数据、评价应用“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立体化、全景式地量化分析评价,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性、趋势性的问题。
四是规范评价过程,强化结果运用。评价过程规范与否、程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科学真实;考核结果的应用如何,直接影响到思创融合的成败和育人目标的实现。要推进统一的思创融合制度性评价,规范评价流程,实现阳光透明操作,科学评价考准考实。要出台配套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兑现教职工利益分配的主要依据,与教职工的薪酬分配、经济收入挂钩,建立起稳定的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劳资关系;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人才工程及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鼓励和支持教师对思创融合教育工作的深度参与。要培育思创融合质量文化,促进评价结果对中心工作评价的有机融入,逐步纳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纳入教育教学评估内容,融入党建工作责任体系,进而围绕思创融合形成领导重视、教师投入、政策倾斜、经费优先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