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龙 张 辉
(湖北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016年、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先后发布《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关于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制度意见》等文件,将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作为高校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认定的核心模块之一[1]。“第二课堂”成绩认定作为大学基础性通识教育、核心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人才培养厚度与宽度的重要补充作用,它也将会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路径。然而,什么是高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成绩来源到底如何认定?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考核步骤?选择什么样的考核途径?目前而言,绝大部分高校依然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尚缺比较系统和标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成绩”考核办法。显然,一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体系,那么,高校在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实践中面临的诸如“具体有哪些规定动作?如何去完成这些规定动作?应该怎样去做?”的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本文结合湖北工程学院“第二课堂”成绩认定具体案例,探讨了“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成绩认定实际成效。
作为大学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第二课堂”是利用大学生第一课堂外丰富多彩的社团、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张晶和孔笛,2018)[1]。借鉴团中央及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文件对于高校“第二课堂”概念范畴的界定,高校“第二课堂”是指高校在完成第一课堂所涵盖的基础通识、专业必修及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任务之外,为了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以高校共青团作为主要组织实施方,配合高校其他职能部门以及校外合作单位,在督促大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鼓励其积极参与“就业创业、创新创造、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实践学习活动,并最终通过过程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的评价机制来全方位培养高校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作为正式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类型也多种多样,没有具体的限制(Sjödin and Roman,2018)[2]。国外学者更多从“第二课堂”对学生学习能力影响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出发来探讨,如瑞典学者尝试从社会分层、家庭文化氛围的角度来分析来自中产家庭与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在参与“第二课堂”过程中受到的支持力度的差异。中产家庭家长主张孩子在学校要全面协调发展;工薪家庭家长更主张学生“自然成长逻辑”—安全、友爱以及被关怀。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支持力度上,中产家庭的家长相比工薪阶层家庭支持力度更大,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中产家庭家长,工薪阶层家长缺乏工作自由度(Stirrup等,2015)[3]。另有学者通过纵向跟踪分析发现“第二课堂”学习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学术成就以及工作能力,同时,可以强化他们继续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的意愿(Ali N, 等,2009)[4]。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将“双创”能力考核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认定的重要维度,并将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如宋达飞[5](2017)的研究认为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并将“第二课堂”主要维度设置为4个:一是,创新与创业实践类(主要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来获得认定);二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类社会实践(包含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全国及全省性大学生课外学科竞赛活动,诸如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四是大学校园实习岗位、大学生学生会、志愿社团等组织。柏洁[6](2017)则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学分认定办法出发,认为学分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需专设“创新与创业实践”学分,现实中,有些高校设置为4个学分,另外一些设置为6个学分。曾嘉懿[7](2019)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一些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形成了学校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综上所述,无论国外学者强调“第二课堂”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作用关系的讨论,还是国内学者或高校对于“第二课堂”教育课程项目体系和侧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均表明构建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导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符合当前高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获取“创新思维与意识、创业素质与能力”的综合。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大学生的核心实践能力,该能力的塑造和培养需将第一课堂里专业理论、基础理论、创新创业理论培养与“第二课堂”中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二者有机结合(孙文琦,蒙长玉和王文剑,2020)[8]。地方应用型高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创”)能力培养需贯穿于此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新常态下富有特色的、有效区别研究型大学的合理化定位,体现了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使命目标(郑直,2016)[9]。由学习所遵循的三大规律“准备律、练习律以及效果律”可知,大学生可以学习规律为指导通过 “第二课堂”实践学习有效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第二课堂”中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实战训练活动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实现“练习律与效果律”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第二课堂”的作用关系可从以下几个理论层面进行解读:
一是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第二课堂”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取并非仅仅由教师所主导传授而得,而是知识学习者处于特定情境背景下,通过外部支持力量的协助来不断从外部建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知识存量的过程(邓棋,2007)[10]。显然,“第二课堂”更加注重学生在自主实践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与内化。
二是从合作学习理论出发,“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学家普遍认为,先前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合现代教育理念,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集中开展团队、小组合作式的教学与学习模式逐渐被理论界、教育界所倡导(黄符燕, 2019)[11]。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导的高校“第二课堂”,其核心活动内容诸如创新创业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等均主张开展小组化的合作式学习,显然,合作学习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三是从混合式学习理论出发,“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元化的学习手段。“互联网+”背景下的理论及实践学习,需借助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VR技术等多样化高科技手段来展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阚宝朋, 刘英杰及杜文龙,2017)[12]。混合式学习理论主张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教师教学空间形成互动与叠加,二者不再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互联网等技术赋予教学以及学习全新工具与手段,这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逐步呈现。“第二课堂”所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也将呈现混合、多元式的教学与学习特征。
为了直观展示“第二课堂”成绩单认定的具体操作过程,本文将通过湖北工程学院2020年第一届“楚珍园杯”营销策划大赛具体组织以及“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认定为例进行分析。
提升大学生学以致用、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是“第二课堂”成绩单认定的核心目标。湖北工程学院始终聚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鼓励各二级学院尝试多种途径来丰实“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湖北工程学院2020年第一届“楚珍园杯”营销策划大赛,以湖北省2020年“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为背景,以应城市AAA级景区“楚珍园”旅游品牌为策划对象,利用“楚珍园”在线预约平台,对特定目标顾客进行多途径在线引流,激发大学生创意与创新灵感,锤炼学生营销策划与组织实战能力。该大赛历时3个月,自2020年10月开赛后,全校共计84支团队、70多位指导教师,前后总计近600多位学生成员参与该项赛事。整个赛程包含预赛、复赛和决赛,并将能否进复赛作为学分认定差距分界线。学生参加该项挑战赛需要完成:①社会化媒体营销方案,包括文案、平面广告、病毒式广告短片、短视频、抖音、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多种载体;②参赛团队需通过自身方案引流顾客在“楚珍园”在线预约平台进行“线上及线下游”预约,并进行预约数据登记、回收和数据分析;③将营销策划方案进行落地实施,并评估方案实施效果。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成绩认定的基础在于对各个比赛环节过程的客观记载,并体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全过程,成绩的认定要通过合适途径进行公示,接受所有参赛成员和相关人员的监督。以湖北工程学院2020年第一届“楚珍园杯”营销策划大赛为例,该项比赛的具体成绩按照不同阶段和比赛内容进行量化认定:①预赛、复赛及决赛评分细则:两个大部分的评分相加总分为100分=60%*(社会化媒体营销方案得分)+40%*(楚珍园在线预约平台在线预约成功数据及分析);②社会化媒体营销方案:涵盖有楚珍园的品牌战略分析以及(多种形式,多种载体)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及传播方案,在线问卷或市场调研报告等(该部分所占总评分比重为60%,满分是100分);③“楚珍园”在线预约平台进行线上预约数据及简要数据分析报告(该部分形成简要数据统计报表:预约总人数,预约男女性别比例,预约游客区域分布等),在线预约部分将占总评分的比重为40%,满分为100分; ④决赛总成绩计算规则:决赛总成绩=0.15*初赛总成绩+0.25复赛总成绩+0.6*决赛总成绩。此次学科竞赛参赛队伍的各阶段比赛结果与成绩公开发布在大赛专设的官方网站上。
“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最终成绩单认定工作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准确性,需要“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学院组织者和管理者、学校团委以及学校教务部门等多部门协调,并形成参与“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最终成绩单或学分换算认定。同时,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需要进行一定的追踪和宣传。以湖北工程学院组织开展的“楚珍园杯”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为例,该“第二课堂”营销策划挑战赛活动,对于参加比赛活动并提交完整营销策划书的学院本部团队成员中的165位同学给予1个学分认定,对于进入此次大赛复赛、决赛的学院本部团队成员中的74位同学给予2个学分认定。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成绩计算过程中,本活动项目结合比赛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深度、强度进行如实记录并进行有差别的成绩学分换算,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并能体现学生实际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水平。具体学分认定标准以及认定证明文件,主要由湖北工程学院团委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同出具。上述“第二课堂”成绩认定办法,正体现了湖北工程学院“第二课堂”成绩认定的层次性、激励性以及公平合理性。
第一届“楚珍园杯”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活动在学校的成功举行,还获得了各级媒体诸如湖北工程学院主页报道:第一届“楚珍园杯”湖北工程学院营销策划挑战赛圆满落幕;孝感文旅微信公众号报道:第一届“楚珍园杯”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圆满落幕;新华网的报道:“三结合”创新专业实习实践活动等。
以“双创”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认定办法,无论是国外的现有研究还是国内的最新探讨,均没有形成一套大家一致认可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考核标准及评价细则。同时,“双创”背景下“第二课堂”成绩认定因活动主体多元、学生参与面广,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如下问题:一是“第二课堂”活动种类繁多,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参与动力;二是“第二课堂”活动中非教务处认定的比赛指导教师参与动力不足;三是“第二课堂”活动中跨校参赛队伍的成绩认定无法有效对接和统一;四是“第二课堂”成绩认定主体多元导致成绩认定协调困难。为解决和应对上述问题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双创”背景下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认定制度,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成绩认定体系需与教务管理系统打通。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包含有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和各省级人民政府、中国科协、全国学联等分别主办的国家级A类赛事,还包含一些由学科协会、企业冠名赞助等“第二课堂”活动并没有获得学校教务系统的统一成绩认定的赛事。为了形成较为科学、合理与公平的“第二课堂”成绩认定结果,无论是被普遍接受与认定的A类或I类赛事,还是其他赛事的认定均应当被纳入到教务系统的成绩认定系统之中。
(2)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应该形成跨校区、跨区域的互认制度。在实际“第二课堂”活动方案中指定详细的跨校区、跨地区的学分认定方案,如同前文具体案例赛事活动一样,提前制定学分认定办法,从而能够使得“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形成各校协调统一的成绩认定机制,这样利于调动学生开展跨专业、跨校乃至跨区域合作。
(3)高校“第二课堂”成绩认定应与活动指导老师教学工作量认定同步进行。大学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科研以及服务地方的核心工作之余,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来辅导相关大学生团队参与到学校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中去。“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主体需要提前制定好方案,根据不同参赛团队的比赛成绩来折算成指导老师的比赛指导工作量,并将这部分工作量与教师普通的教学工作量相匹配,并实际兑现经济层面的激励。
(4)高校“第二课堂”成绩认定工作应当归口到学校教务处及各学院教学秘书。“第二课堂”成绩认定工作应该由各学院负责教学的副院长以及教学秘书具体操作,并及时上报教务处进行协调系统内成绩登记,即可形成成绩认定与系统收录工作闭环,若多头主体参与认定反而会造成成绩认定工作的混乱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