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滕,宋素花
(1.荣成市中医院,山东 荣成264300;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250355)
清代著名医家俞根初为“绍派伤寒”创始人,其著作《通俗伤寒论》不仅承袭轩岐理论,还融入了寒温诸家学术精华,从伤寒理论中总结归纳出了温病证治。而后世学者对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六经钤百病”等知名论点的阐述上,对其治疗温病的方法有所涉及,却相对零散,未成系统。因此,本文以《通俗伤寒论》为研究基础,对涉及温病的相关章节加以整理,系统分析,归纳总结俞根初辨治温病用药规律,以期丰富俞根初学术思想研究,为中医经典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供借鉴。
以清代俞根初原著、徐荣斋重订的《通俗伤寒论》[1]中有关温病辨治的相关章节为来源。
①治疗因感受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之邪、时毒病邪而发[2],具有温病典型症状的方剂;②包含证型、药物组成、兼证及伴随症状的方剂。
有方名而无具体药物组成的方剂。
根据《中国药典》[3]2020年版及《中华本草》[4],对研究所涉及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一,如浙苓、浙苓皮、白茯苓、带皮苓统一为茯苓;川连统一为黄连;炒黄芩、青子芩、条芩统一为黄芩;广皮、广陈皮、广橘皮、陈广皮、新会皮统一为陈皮;杜藿梗、杜霍香、霍香则统一为广霍香;清炙草、炙草统一为炙甘草等。《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中华本草》中无法查找的药物保留古籍中药物原名,如鲜稻穗、鲜稻露等。犀角为《通俗伤寒论》中记载,现已不作使用。
将符合条件的方剂基本信息依据方剂名称、药物组成、性味、归经等建立Excel表格数据库,并由双人进行审核;之后将处理好的Excel表格导入SPSS21.0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将数据导入SPSS Modeler 18.0软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绘制高频药物之间关联网状图;通过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处方中药物关联规律的强弱。
共纳入方剂211首,使用药物300味,其中使用频次≥16次的药物有39种,见表1。
表1 《通俗伤寒论》治疗温病药物频次统计(≥16次)
将用药频次≥16次的药物定义为高频药物,39味高频药物中累计归经109次,前5位为肺经(23次,21.10%)、胃经(21次,19.27%)、心经(17次,15.60%)、脾经(15次,13.76%)、肝经(13次,11.93%),占高频药物归经总频次为81.66%,结果见图1。药味以苦、甘、辛、酸、淡、咸为主,累计出现59次,以甘味(19次,32.20%)、苦味(19次,32.20%)、辛味(13次,22.03%)为主,结果见图2。药性累计出现39次,以寒(20次,51.28%)、温(10次,25.64%)为主,热性药未出现,结果见图3。
图1 《通俗伤寒论》治疗温病高频药物归经
图2 《通俗伤寒论》治疗温病高频药物药味
图3 《通俗伤寒论》治疗温病高频药物药性
将《通俗伤寒论》中治疗温病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树状图见图4。同时得到9个聚类组合,见表2。
表2 《通俗伤寒论》治疗温病高频药物聚类组合
图4 《通俗伤寒论》治疗温病高频药物聚类树状图
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建立Apriori关联分析模型,最低条件支持度为8.0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00%,最大前项数为2,增益≥3.00,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10个,见表3。
表3 《通俗伤寒论》治疗温病药物关联规则
调整链接强度,将强链接下限设置为15,弱链接上限设置为5,并以线段粗细表示药物之间的强弱链接组合关系,得到高频药物之间关联网状图,见图5。
图5 《通俗伤寒论》治疗温病高频药物网状图
对纳入的211首方药进行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俞根初治疗温病的高频药物中,以清热药、补益药应用为主,其中清热药多用生地黄、石膏、知母、黄芩、淡竹叶,补益药多用炙甘草、麦门冬、白芍、西洋参。俞根初治疗温病使用的高频药物,契合温病“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病机特点。
俞根初治疗温病所用药物以归肺、胃、心经为主,重视调气机。因肺为气之本,肺气郁闭,则全身气机不畅。“心气下降”“胃气下降”分别为心和胃的生理特性,心位于人体上部,其气宜下降;胃居人体中央,与脾共为气机升降之枢,胃气降则心肺之气皆降。正如《本草通玄》云:“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经,肺为主气之脏,故能使诸气下降”[5]。俞根初在治疗燥病时,桔梗、陈皮组合,可起到开达肺、胃气机的作用。俞根初认为枳壳、桔梗为宣畅膈中主药,“善开胸膈以疏气”,而《通俗伤寒论》中则有“轻剂枳、桔宣畅心包气闷,以达归于肺”[1]91的论述。二者相配,可起到解表达邪、宣开郁滞的作用。因此俞根初重视人体气机,在温病的治疗过程中,以调畅气机为先,如其所云:“凡伤寒病,均以开郁为先,如表郁而汗,里郁而下,寒湿而温,火燥而清,皆所以通其气之郁也,病变不同,一气之通塞耳”[1]27。
四气五味分析显示,俞根初治疗温病以苦、甘味及寒性药物使用较多。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俞根初认为,郁火应当发散,发则火散、热泄,因此在治疗时用苦味的淡豆豉、连翘清泄火热。焦栀子、淡豆豉组合,即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栀子豉汤,正如《本草思辨录》云:“(栀子)苦寒除热,而所涤为瘀郁之热,非浮散之热,亦非坚结之热”[6]。俞根初言:“焦山栀为清宣三焦内膜之主药”[1]28,故焦栀子与淡豆豉合用,有宣散郁热、解郁除烦之功。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作用,而白芍、生地黄、麦门冬味甘,具有滋阴之功。
对39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9个聚类结果。①生甘草-石膏-知母-淡竹叶-麦冬-芦笋-西洋参-粳米。此为张仲景竹叶石膏汤减半夏加知母、芦笋,西洋参代人参而成,热病兼暑患者以发热身痛、大渴引饮、面垢齿燥、苔黄等为主要特征表现,该方药物的运用可使热清邪散、津生气充。②连翘-淡豆豉-薄荷-桔梗-焦栀子-葱白-枳壳。此为俞根初连翘栀豉汤加减而成,该方以俞根初“宣透郁滞”理论为基础,用以治疗心包气郁证,主治湿热之邪陷于心胸之间,以虚烦不眠、胸脘苦闷、苔滑等为主要特征表现。该方药物组合切合心包气郁的证机特点,方中既有轻清宣上、宣透气分的连翘,又有疏畅气机的桔梗、枳壳、焦栀子。药物之间的配伍如《通俗伤寒论》所言:“以清芬轻宣心包气分主药之连翘,及善清虚烦之山栀、豆豉为君……佐以轻剂枳、桔宣畅心包气闷,以达归于肺……此为清宣包络,疏畅气机之良方”[1]91。该方的运用从侧面反映了俞根初治疗温邪陷于心胸之间,以开郁为先的治疗原则。③生地黄-白芍-梨汁。三药具清热滋阴之功。俞根初用梨汁,一则滋阴润燥,一则甘寒清中;生地黄-白芍组合具有滋补少阴之功,亦如俞根初所言:“少阴宜补,滋阴,轻则归、芍、生地”[1]28。④炙甘草-陈皮-姜半夏-砂仁-厚朴。此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去苍术,加姜半夏、砂仁而成。湿温伤寒、湿未化热之时,湿多热少,以胸膈痞满、四肢倦怠、便溏、舌苔白滑等为主要特征,该方药物组合切合湿滞脾胃,夹有痰、湿的证机特点。陈皮理气化痰,厚朴除湿散满,姜半夏化痰消胀,砂仁理气开胃化湿,炙甘草健脾和中,诸药合用,共奏化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⑤黄芩-柴胡。此为张仲景和解少阳、除寒热的最佳配伍组合,亦为俞根初和解少阳之主药,如俞根初所云:“少阳宜和……重则柴胡、黄芩”[1]27。《药品化义》言:“所谓内热用黄芩,外热用柴胡,为和解要药”[7]。此配伍在张仲景小柴胡汤和解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具有和解通瘀作用、治疗热结血室的加减小柴胡汤,具有和解表里作用、用以治疗伏暑重感冷风而发的柴芩双解汤,以及具有和解三焦、透达膜原、祛化痰湿作用,治疗温疫、痰湿阻于膜原的柴胡达原饮等。⑥牡丹皮-灯心草-白茅根-犀角-生姜汁-竹沥-郁金-石菖蒲。此为俞根初经验方犀地清络饮加减而成。俞根初用其清内伏之血热,治疗少阴伏气温病、热陷包络所致的神昏。该方以犀角凉通络瘀,生姜汁、竹沥、石菖蒲辛润涤痰,白茅根清热凉血,灯心草清心降火,共奏轻清透络、通瘀泄热之力。而灯心草、石菖蒲、郁金等味以轻清开达之力,治疗温热证瘥后由痰火内伏包络所致的昏沉。⑦大黄-黄连-枳实。此为俞根初经验方陷胸承气汤减瓜蒌仁、半夏、芒硝而成,用以治疗肺伏痰火,症见胸膈满痛、神昏谵语、咳痰黄浊等。方中大黄清热达下,具开肺通肠、清火消痰之力;枳实与黄连相伍,共奏苦辛通降、消痞除满之功。⑧竹茹-桑叶。此为俞根初羚角钩藤汤中药物。因肝经热盛,风火灼津,易于炼液成痰,壅塞肺络,故竹茹之用如《通俗伤寒论》所言:“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1]96;桑叶苦、甘,性寒,入肺、胃、大肠经,可用以疏风清热、清透肝胆郁热。⑨滑石为六一散去甘草而成。滑石甘淡性寒,既可清热解暑,又可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因此俞根初将其作为治疗暑病、湿病所用药物,如其所言:“湿宜淡渗,二苓、苡、滑、是其主药”[1]31,用滑石来清暑利湿。
药物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共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10个,与温病主要病机相应,具体可分为六大类:①连翘栀豉汤系列:桔梗-焦栀子-连翘,焦栀子-桔梗-淡豆豉,连翘-桔梗-淡豆豉,连翘-焦栀子;②葱豉桔梗汤系列:淡豆豉-葱白,焦栀子-桔梗-淡豆豉,连翘-桔梗-淡豆豉,桔梗-焦栀子-连翘;③栀子豉汤系列:焦栀子-桔梗-淡豆豉;④枳壳汤系列:桔梗-枳壳,陈皮-砂仁;⑤两地汤系列:生地黄-白芍;⑥葱豉汤系列:淡豆豉-葱白。
高频药物网络图显示,俞根初治疗温病有三组核心组方。第一组:淡豆豉、薄荷、桔梗,具有宣发郁热、理气行滞的功效,符合俞根初“凡伤寒病,均以开郁为先”的治疗原则;第二组:薄荷、连翘、淡竹叶,具有宣气清热利湿之功;第三组:砂仁、陈皮、姜半夏、炙甘草,具有化湿理气和中之功,如俞根初所言:“伤暑宜清,中暑宜开,伏暑宜下,暑湿芳淡,湿火苦泄”[1]39,药物的使用均以其“湿热宜芳淡宣化”理论为基础。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郁滞”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温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且与肺、胃、心等脏腑密切相关。俞根初治疗温病核心用药多味苦、甘、辛,入肺、胃、心经,功效以理气、宣湿、清热为主。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药物组合多由竹叶石膏汤、平胃散、犀地清络饮、陷胸承气汤、六一散等经典方剂化裁而来,挖掘出的大部分强关联药对及潜在方剂组合均体现了从三焦论治的用药思路,在治疗上注重宣畅气机、清热除湿,临床上常多药相合、多法并用以达标本兼治目的。本次研究可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借鉴,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处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