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闯 任天广 陈其仙
近年来,随着快速康复医疗的兴起及ERAS理念在各医疗机构的成熟运用,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出院时多处于疾病康复的中间阶段,发生非计划再入院的情况增加。为提高患者健康素养,因此做好患者出院准备工作、获取高质量出院指导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3.3亿例,其中冠心病有1139万例[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虽然PCI手术成熟应用于治疗冠心病,但非计划再入院发生率较高[2-4]。互动达标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特别是护患双方,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疾病康复的活动中[5]。护患双方通过感知、判断、行动,从而做出反应、产生互动,最终进行深入交流,并通过反馈以判断交流后制定的目标是否实现[6]。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互动达标理论为基础的干预方案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为提高此类患者出院准备、临床护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满足WHO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7];择期手术患者且首次行PCI治疗,至少植入1枚支架;住院时间≥3 d;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条件:理解沟通能力障碍;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3例。年龄:<50岁4例,50~59岁18例,60~69岁9例,>70岁2例,民族:(汉族18例,白族10例,藏族1例,其他民族4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11例,高中3例,大专及以上4例,照顾者:配偶24例,子女7例,其他2例,家与医院距离:<5 km 6例,5~10 km 9例,10~20 km 8例,>20 km 10例,医疗支付情况:合作医疗19例,医疗保险12例,自费2例。观察组共35例。年龄:<50岁7例,50~59岁14例,60~69岁11例,>70岁3例,民族:汉族20例,白族12例,藏族1例,其他民族2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6例,初中13例,高中4例,大专及以上2例,照顾者:配偶25例,子女9例,其他1例,家与医院距离:<5 km5例,5~10 km11例,10~20 km 11例,>20 km 8例,医疗支付情况:合作医疗22例,医疗保险12例,自费1例。两组患者在上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包括:①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告知患者病区设置及相关规章制度等;②术前健康宣教。③术后以口头形式常规健康教育宣教;③出院当天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以及下次随访时间;④出院后1个月、3个月由责任护士进行电话随访。
1.2.2 观察组 首先成立由5名成员组成的工作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助理护士长担任副组长。研究者与组长、副组长共同学习达标理论相关知识,深入探讨组员培训方案,组织成员进行培训、考核,以确保在实施干预前组员能够掌握达标理论知识、运用方法以及干预内容。观察组在入院宣教、术前宣教与对照组的方式均相同。在术后第1天起给予基于互动达标理论干预方案的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互动护理评估:对患者进行评估是应用互动达标理论模式的第一个步骤,也是相关干预内容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主要从3个系统进行互动评估:①个人系统。患者的一般资料(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情况等)、疾病相关情况(家族史、疾病史等)、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疾病发生后态度变化、院外获取疾病知识的途径等。②人际间系统。对患者入院前家庭及社会角色、入院后角色转变是否适应、入院后是否产生新的压力等进行评估。③社会系统。家庭及工作环境、与亲朋、同事的关系及影响力等。
(2)护患共同制定达标目标: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互动评估及高质量的沟通交流,责任护士要正确分析患者所存的感知,判断患者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与患者共同合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
(3)互动达标措施执行:计划制订后,再次与患者沟通,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分阶段施行干预,分为2个阶段,共7次。具体如下:第1次为冠心病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第2次为心理护理及自我缓解压力的方法;第3次为疾病自我管理指导;第4次为出院总结;第5次和第6次为院外随访,出院后1个月、3个月由研究者通过电话随访或来院门诊复查的方式了解患者康复及再入院情况,解答所存在的疑问。
(4)效果评价:评价贯穿于干预方案实施的始终,对干预后的患者通过反馈判断是否达标。每次干预实施后,护患共同及时核查目标是否达成,若目标达成则结束该次干预。
(1)出院准备度量表:本研究采用我国台湾学者林佑桦[8]等于2014 年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出院准备度量表,仅包含12个条目,由个人状态(3个条目)、适应能力(5个条目)和预期性支持(4个条目) 3个维度,均采用 Likert 10 级评分法,从完全无法~很多分别赋值 0~10 分。总分 0~120 分,得分越高说明出院准备越好。量表总Cronbach’sα系数为 0.89,内容效度为 0.88。
(2)出院指导质量量表:本研究使用王冰花[9]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出院指导质量量表,该量表有18个条目3个维度:患者出院前需要的内容 (6个条目) 、实际获得的内容 (6个条目) 和指导技巧及效果 (12个条目),量表采用 0~10 分评分法 ,分数越高,表明出院指导质量越好。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 0.98 ,Cronbach’sα系数为 0.924。
(3)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由陈德花[10]等人编制,该问卷包括12 个条目,问卷 Cronbach’sα系数为 0.83。问卷采用1~5分评分法,1分表示非常满意,5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总分12~60分,得分越低,满意度越好。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造影结果、放入支架数量、合并其他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观察组出院准备度总分及各维度的标准化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标准化得分,除预期性支持维度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比较
观察组出院指导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院指导质量得分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而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期间满意度得分比较
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内再入院率为21.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院准备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因为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个人系统、人际间系统、社会系统评估,了解患者住院期间需求及主要问题,与其共同制定所要达到的目标,激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疾病管理,再给予个体化的干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本次研究预期性支持得分,两组比较无差异性,这可能是因为①照顾者认为心脏疾病为较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做完心脏手术后,故给予患者更多的照顾;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高,患者获得院外支持的机会增多,能够及时满足患者延续照护需求。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院指导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在需要内容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分别在需要内容与实际获得内容进行比较,结果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两维度分差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对患者实施基于达标理论的干预方案明显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的方式。这可能因为①健康指导的内容较多,且难以理解;②教育者沟通技巧、实施方式应用不当。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灌输”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改为以患者为中心,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将患者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疾病管理者,更好地为出院做好准备。
经过住院期间一系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护理满意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以患者为中心的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而且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我国研究学者赖敏华[11],闫秋芬[12]分别在研究中指出,冠心病PCI术后患者1年内出现非计划再入院率为6.2%、17.63%。Khawaja[13]在研究中指出,1/10的患者在PCI术后30 d内再次入院。再入院后不仅给患者造成经济压力,还对患者身心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患者需要积极参与疾病管理,控制不良因素,降低非计划再入院率。本研究基于达标理论对患者进行干预,护患双方在不断的交流和互动中形成一种主动参与型的护患模式,促进患者主动参与疾病管理的积极性,有效降低了患者3个月内非计划再入院率。
以互动达标理论为基础的干预方案使护患双方形成一种主动参与型的护患模式,有利于促进患者参与疾病管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以及3个月非计划再入院率。但本研究存在研究时间短,研究对象少等不足,仍需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