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前 邓倩 周静 陈凯
(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2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3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病学中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占所有脑卒中疾病的70%〔1〕。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是由于局部脑组织有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坏死,并在发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内迅速发展,部分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2〕。如果病变涉及小脑、脑干等部位,患者可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诱发脑疝及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3〕。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药物、动脉溶栓术和静脉溶栓术,其中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错过溶栓治疗窗口期的患者〔4〕。动脉取栓需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设备辅助,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静脉溶栓可有效恢复溶栓指征患者脑血流灌注,挽救缺血脑组织〔5〕。但是,单一的静脉溶栓药物不能完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因此,选择一种可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依达拉奉是一种抗氧化药物,已被证明可以通过清除羟自由基、过氧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缓解脑水肿,从而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从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6〕。依达拉奉右莰醇,由依达拉奉和(+)-右莰醇组成,已被证实为一种新型神经保护剂〔7〕。药理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右莰醇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比单独使用依达拉奉更有效〔8〕。一项关于依达拉奉右莰醇与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对比研究显示,在给药后第90天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的患者预后改善趋势更好〔9〕。他汀类药物在预防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一直被医学界认可。2013年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指南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来降低被患者发生脑梗死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10〕。本研究旨在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1患者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4例。联合组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66.15±3.54)岁,平均病程(3.23±1.17)h,平均梗死范围(6.32±1.43)cm3。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平均年龄(65.45±2.98)岁,平均病程(3.38±1.42)h,平均梗死范围(6.21±1.58)cm3。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应符合以下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患者首次出现意识障碍,发病时间≤4.5 h;患者思维正常,语言交流能力正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分。排除标准:患者对本研究中使用的药物过敏;有颅内出血病史的患者;有严重感染、免疫系统和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其他重要器官严重损伤的患者;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严重昏迷或精神障碍患者;2 w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1.2治疗方案 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均要求卧床休息,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或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通过降低血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服用抗生素等对症治疗,查找病因。所有患者入院后在静脉溶栓有效治疗时间窗内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粉针行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后都使用阿托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次,2次/d;联合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15 ml/次,2次/d。
1.3临床疗效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采用NIHSS评估神经功能,并根据当前临床情况及NIHSS改善情况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无效:NIHSS缺陷症状及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2)有效:NIHSS缺陷症状评分降低18%~45%,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略有减轻;(3)显著有效:NIHSS缺陷症状评分降低46%~90%,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4)治愈:NIHSS缺陷症状评分降低90%以上,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总有效率=治愈率+显著有效率+有效率。
1.4观察指标 (1)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颈动脉平均血流(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治疗前后的NIHSS,共11项,NIHSS评分满分42分,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正相关。(3)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Lp-PLA2水平。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2.1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治愈25例,显著有效11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5.19%;联合组治愈31例,显著有效14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5%。联合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2.2脑血流动力学指标、NIHSS评分、Lp-PLA2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提高,且联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Lp-PLA2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NIHSS评分、Lp-PLA2水平对比
急性脑梗死临床上称为脑动脉血栓形成,主要是指血液循环中断后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而引起的一种坏死性疾病〔11〕。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神经病学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情进展快、预后差、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12〕。急性脑梗死的基本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深层脂肪的改变、胆固醇的下沉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缺血,释放大量氧自由基,最终导致神经元凋亡〔13〕。而缺血脑组织区域血液灌注的早期恢复有利于半暗带血流的恢复,从而挽救或缓解部分可逆缺血脑组织〔14〕。因此,及时有效疏通血管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部分。针对急性发作期间的特定症状,对患者进行科学的神经保护治疗,不仅有助于建立侧支循环,还可防止缺血、缺血引起的再灌注损伤和神经细胞死亡〔15〕。然而,许多神经保护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未能显示出任何益处,使得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被推荐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16〕。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一氧化氮自由基和过氧亚硝酸盐阴离子,可缓解脑水肿,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17〕。然而,脑梗死损伤极其复杂,涉及自由基和炎症反应。(+)-莰醇抑制炎症相关蛋白的产生或表达,防止脑损伤或损伤〔17〕。依达拉奉右莰醇是一种新型的神经保护剂,由依达拉奉和(+)-莰醇按4∶1的比例组成,可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8〕。对依达拉奉右莰醇疗效的药理学研究表明,与单独使用依达拉奉相比,依达拉奉右莰醇具有协同作用,且治疗效果维持时间更长,说明依达拉奉右莰醇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依达拉奉〔18〕。有研究报道,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环氧化酶-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等炎症相关蛋白的产生或表达,并可预防脑损伤或损害〔19〕。依达拉奉右莰醇已广泛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但很少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阿托伐他汀能稳定、快速降低血脂水平,同时可防止胶质祖细胞变性,促进其增殖分化,从而达到修复神经的目的〔20〕。Robertson等〔21〕研究说明阿托伐他汀可促进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Chan等〔22〕发现阿托伐他汀可抑制炎症,促进血管成熟,可有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指数、NIHSS评分、Lp-PLA2水平均有改善,但联合组患者的各项评估均优于对照组,这与刘艳艳等〔23〕、Lin等〔24〕的结果一致。这表明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帮助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Lp-PLA2水平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