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界线类麻风误诊为类天疱疮1例

2023-01-18 09:28王体艳唐安平周晓鸿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天疱疮麻风病麻风

王体艳,唐安平,周晓鸿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发现右膝关节处出现红斑、水疱、溃疡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膝关节伸侧出现两处红斑,无自觉症状,未予重视。3个月后红斑基础上出现约3 cm×3 cm大小的水疱,水疱破溃后难以愈合,形成溃疡。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诊断为类天疱疮,予醋酸泼尼松等治疗(具体不详),皮损无明显好转,且躯干、四肢逐渐出现多发浅色斑,皮损不痛不痒。患者为进一步诊治至本科;病程中无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不适;既往史无特殊,家族中无麻风患者。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右膝关节上方可见一块约4 cm×5 cm的陈旧性瘢痕,边缘整齐,中间凹陷萎缩,周围见浸润性红斑。下方可见一个约“鸡蛋”大小的不规则型溃疡,溃疡表面干燥呈焦痂,溃疡边缘见浸润性红斑(图1a)。躯干和四肢可见多块浅色斑,形态大小不一,边缘不整齐,表面无鳞屑。神经系统检查:右侧耳大神经中度粗大,质硬,无压痛(图1b)。双侧尺神经、腓总神经中度粗大,质软,轻度压痛。溃疡及瘢痕表面温、痛、触觉消失,其他浅色斑及四肢远端温、痛、触觉减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免疫学检查示:dsg1、dsg3、bp180均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①右膝上:表皮突变平,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增生,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血管周围灶状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②右膝下:切片一侧为溃疡面,另一侧可见表皮下大疱形成,疱内可见纤维蛋白样物质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特别是血管周围见散在或灶状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碎裂、核尘;部分神经破坏,呈葱皮样改变(图2)。皮损病理切片免疫荧光检查示:IgG、IgA、IgM、C3、C4、C1q、Fib均为阴性。皮损病理切片抗酸染色:可见麻风杆菌(图3)。组织液抗酸染色:双眉弓(2+),双耳垂(2+),皮损(3+),BI 2.4。诊断:中间界线类麻风(BB)。治疗:按照国家治疗麻风病的化疗方案给予治疗,氨苯砜(DDS)、利福平(RFP)、氯苯吩嗪(CFZ),服药24个月。患者治疗期间,规律服药,无药物反应和麻风反应。服药6个月后皮肤出现中度红染,右膝关节溃疡开始结痂愈合,躯干和四肢浅色斑开始消退(图4)。

图1a~1b 入院时的皮损形态Fig.1a~1b Skin lesions at admission

图3 抗酸染色 (×1 000);图4 治疗6个月后的皮损Fig.3 Acid-fast staining (×1 000);Fig.4 Skin lesions after six months of treatment

2 讨论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1]。麻风出现典型症状时,诊断并不困难,但很多医务人员误认为麻风已消除,加之麻风潜伏期长、皮损形态多变,极易发生漏诊和误诊[2]。临床表现为水疱的麻风病例并不少见,多发生于某些类型麻风及其反应的皮损上,少数麻风患者初发症状即为水疱,有报告认为麻风患者肢端神经和血管功能障碍、麻木、营养不良、手、足外伤,可在看来几乎“正常”的皮肤上发生水疱,即所谓的“麻风性天疱疮”[3]。对于肢端反复发生无痛性水疱的病人,在排除一般水疱性皮肤病的基础上要考虑麻风的可能[4]。本例患者误诊原因分析:①该患者既往体健,未至疫区,家中无麻风接触史,基层医生对麻风认识不足,缺乏麻风病诊断经验,未能考虑到麻风的诊断及进行病理等相关检查;②首诊医生询问病史、查体过程不详细,忽略了皮肤与周围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③患者膝盖皮损处红斑基础上出现紧张性大疱,尼氏征阴性,易与类天疱疮等大疱性皮肤病混,可通过皮肤病理、免疫荧光、抗酸染色等检查加以鉴别。该患者属于早诊早治病例,在麻风病的防治中,早期诊断意义较大,早诊早治能够避免麻风病畸残的发生。

猜你喜欢
天疱疮麻风病麻风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天疱疮合并症的研究进展
342例天疱疮患者医院感染特性的分析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β防御素-2在天疱疮中表达的研究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消除麻风在行动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
溃疡丸内服合溃疡散外敷治疗麻风病营养性溃疡56例
甘肃省麻风受累者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