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兆甫 张文霞
(合肥师范附属小学 安徽合肥 230091)
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文化自信的优秀素材。目前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体验,等等。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而且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喜欢艺术和体育类课程,对文化类课程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文化类课程主题不鲜明、缺少活动体验。为此,我们开展了指向地方传统文化的主题式学习实践探索。
安徽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我们在边实践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整合丰富的素材资源、链接成熟的课程资源等形式,重整适合小学生主题式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
以“地方文化”为载体,从主题出发,寻找跨学科的联结点。基于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主题内容,我们经过筛选与论证,确定了四大主题,即游山水、品美食、赏人文、学技艺。每个主题下,根据学情,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子主题(如图1),紧扣新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开展主题式学习实践活动。
图1 地方传统文化主题框架
以“山水”主题为例,层层分级设置小主题,如锦绣家园、安徽名山、安徽大川、名胜古迹等。“锦绣家园”又可以继续延伸出小主题,如地理概貌、标志性建筑、风土民情等,基于此开展主题式学习。“地理概貌”与美术、地理、数学等课程整合,绘制安徽地理地形图和旅游图;“地标建筑”与场馆研学结合,开展徽园探究活动,设计研学手册,跨时空完成研学报告;“风土民情”整合网络资源和学生生活资源,探究安徽各地风土民情。在主题框架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共同去开发一系列主题活动。
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结构化主题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主题”是学习的核心,探究是学习的基础,围绕“主题”的结构化内容则是学习的主要对象,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随着国家信息化、智能化不断发展,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这为主题式学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身临其境的学习效果。我们在“主题内容”的基础上,链接有效的教育资源,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立足文化创新,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能力水平,设计主题式学习活动方案。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方案,最终形成成熟的“主题式学习方案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教师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新的主题式学习活动方案。
我们开展的“识名人”主题实践活动,在“激趣引向,确立主题”阶段,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为创设情境,导入主题:结合学生对家乡名人的了解,展示图片等资料介绍家乡的相关名人,导入主题“走近家乡名人”。第二步为讨论主题,确定方向:围绕“我们应该如何向家乡的名人学习”进行讨论。第三步为各小组制订方案:从家乡名人知多少、寻访安徽名人馆、设计家乡名人档案、名人故事我来说、争当家乡小“名人”等方面,师生互动拟订活动方案。第四步为完善方案,指导实践:全班交流小组活动计划,各小组完善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课堂上有了活动计划的相互交流,课后各组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活动。
【主题式学习活动方案示例】
主题三 走近家乡的名人
【活动意图】
安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文化寻根课程中开展“走近家乡名人”的主题式学习活动,一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人故事,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二是通过主题式学习,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悟,传承名人美德。
【主题模块】
“走近家乡的名人”主题活动模块设置见表1
表1 “走近家乡的名人”主题活动模块设置
【活动目标】
1.通过识名人、话名人、访名人、当“名人”等系列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名人的热情,培养其核心素养。
2.在主题式学习活动中,激励学生以家乡名人为学习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民族精神和报国之志。
【主题活动】
1.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
2.收集问卷,整理分析。
3.交流调查结果。
1.参观安徽名人馆,了解名人故事。
2.分享寻访感受。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设计名人档案。
2.结集成册,班级展示。
1.查询资料或借阅图书,讲述印象深刻的名人故事。
2.推荐竞选安徽名人馆小小讲解员。
1.发掘自己的特长,表演才艺。
2.评选出“小小演说家”“小小书法家”“小小表演家”等。
1.过程评价
根据“主题式学习学生动态评价表”,及时开展评价活动,以促进学习活动深入推进。
2.成果评价
根据学生的展示、作品、资料等,设计单项奖和团队奖,如“最巧手工”“最美宣传册”“最美展演”“最佳搭档”等。
3.成果收集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收集,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场合的展示活动,可以以音视频、ppt、绘画、图片、宣传手册、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
依托互联网、多媒体等开展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学习延伸到家庭、社区、场馆、大自然等中,整合学校内部和外部教育资源。在学习方式上,以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生活实践、参观体验、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主题式学习。主题式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主题为指引,以问题为任务驱动,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自主、开放、拓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以创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核心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我们创造性地提炼并整合安徽特色文化元素,开展主题式学习,这些主题紧密联系社会及学生生活实际,并涉及科学、数学等科学领域,以及历史、语文、地理、美术、音乐等人文领域。在“安徽名山”学习主题中,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兼具历史意义和地理特色,这正是历史和地理学科的关键融合点。在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提炼各学科间关键的融合点,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实现各学科的融合,促进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
主题式学习是在主题框架下,围绕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而开展的系列学习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品美食”主题中,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为“策划安徽美食展”,以此推进学习进程,在其引领之下,学生既需要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也需要学会制作美食以及设计宣传海报,而这涉及历史、美术、手工等领域。由此可以看出各学科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有机融合的,从而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清晰、整体性强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从学校课程、社会资源、学生兴趣、教师特点等方面出发,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如“品美食”主题式学习中,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美味厨房”课程,体验徽菜的食材、加工、品鉴等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趣味性、丰富了体验,从而深化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学习做家务等品行教育。又如利用校园春季研学活动,组织四年级学生开展了“体味劳作,徽味农耕”主题文化研学活动,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了参观“安徽名人馆”以及安徽名人名篇千人诵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主题式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实施多维度激励性评价。一方面我们倡导“分享式”的评价方式,即学生分享学习探究的成果,在分享过程中得到认同,把分享作为主题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作的作品、习得的技能等,通过徽章和证书进行激励式评价和认证式评价。
以“正向激励性评价”为主,融合学校“勤学、巧学、乐学”的学风,研究制订评价方案,形成星级评价量表。主题式学习实践活动评价表共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动态评价表,二是教师综合评定表。其中,学生动态评价包括学习品质(勤学)、学习水平(巧学)、作品展示(乐学)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细分三个具体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评进行评定。教师分别从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个性展示、创新能力、自我评价以及综合表现七个维度,依据对应标准对学生进行优秀、良好或合格的评定,最后形成综合评定结果。
主题式学习汇报展示后,开展星级评价活动,评价表中的每个维度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学生自觉地发展,几期主题式活动后,学生的综合素养明显提升。主题式学习需要“前移后续”,在多维度评价下,学生学习热情高,准备充分,教学成效高。
“互联网+”时代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探索的传统文化主题式学习,开辟了跨学科、跨时空、无边界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连接校内校外、走向生活的立体式学习模式。学生在主题式学习中,不再是单向地接受信息,他们的角色有可能是记者、演员、设计师、工程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多学科知识,更培养了创意、策划、沟通、协调等素养。
在地方传统文化主题式学习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主题式学习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坚信“主题引领”和“活动育人”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其他人文类课程教学提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