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嵩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在临床多见,本类骨折因骨质疏松、患者年龄较大等原因存在,治疗难度相对更大,患者术后恢复相对更慢,因此对本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找到有效改善其骨质疏松及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极为必要[1-2]。骨转换异常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及稳定,而本类患者的骨转换状态相对较差,因此骨转换指标表达的改善是检测治疗有效的重点。近年来临床中采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不断增多,其在改善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仍不足[3-5]。故本研究对唑来膦酸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疗效及对骨转换的影响进行细致探究,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各方面评估指标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 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0 月-2021 年3 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110 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60 岁及以上;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排除标准:近6 个月发生过创伤与骨折;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合并代谢性疾病;沟通或认知障碍;临床资料不完整。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 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家属和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患者于全身麻醉俯卧位下进行手术治疗,C 臂X 线机下进行病灶定位,选择合适的进针点,缓慢进针至椎弓根外上缘,将针芯拔出后,以造影剂注入,确认复位后,将骨水泥缓慢注入,观察填充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治疗。术后1 周内,将5 mg 唑来膦酸(生产厂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83157,规格:100 mL∶5 mg)加入100 mL 0.9 氯化钠溶液中静滴,每年1 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及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构参数(Cobb 角、椎间隙高度及椎管占位率)及骨转换指标[血清Ⅰ型胶原交联N 端肽(NTX)、Ⅰ型胶原交联C 端肽(CTX)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1)ODI:本量表是评估患者功能状态的有效指标,其包括10 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评分范围为0~5 分,本标准得分0~4 分、5~14 分、15~24 分、25~34 分及>34 分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严重及完全功能丧失。(2)VAS 评分:本评分法是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的有效指标,在纸上画一条10 cm 的直线,标注0~10,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程度进行标注,0 为无痛,10 为最痛,其中0 分是无痛,1~3 分为轻度疼痛,表示患者为轻微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10 分为重度疼痛。(3)结构参数: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 个月分别进行结构参数的检测,采用X 线片进行检查,统计及比较指标为Cobb 角、椎间隙高度及椎管占位率。(4)骨转换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 个月分别采集两组的空腹静脉血,每次采集的部位均为外周静脉,采集量均为5.0 mL,将其送外检,常规离心(5 min,3 000 r/min),取血清进行NTX、CTX及TRAP 的检测,采用ELISA 法进行定量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检验软件为SPSS 23.00,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率(%)、()表示,分别进行χ2检验、t 检验,其中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等级资料进行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0 例,女 35 例;年龄60~75 岁,平均(66.3±6.6)岁;病程0.5~7.0 d,平均(2.6±0.5)d;病灶部位:胸椎36 例,腰椎19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36 例;年龄60~77 岁,平均(66.5±6.9)岁;病程0.5~7.5 d,平均(2.7±0.6)d;病灶部位:胸椎37 例,腰椎18 例。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前后ODI 比较 治疗前两组OD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 个月,观察组ODI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ODI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 个月,观察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例(%)]
2.4 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构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结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 个月,两组结构参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构参数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构参数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治疗前后的骨转换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骨转换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 个月,两组骨转换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骨转换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骨转换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骨质疏松是临床高发病,其在老年患者中占比相对更高,而此方面是骨折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临床中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多见,其中脊柱骨折在本类骨折中的占比较高。临床中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的研究显示,本类骨折的治疗难度相对更大,术后恢复相对更困难[6-7]。老年人群因机体代谢较差,各方面功能状态相对低下,加之骨质疏松的存在,骨折后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差,表现出骨转换指标表达的显著异常,其中NTX、CTX 及TRAP 作为常见的骨转换指标,其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导致患者的破骨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加,极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因此对本类患者进行上述骨转换相关指标的监测有较大意义[8-10]。临床中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治研究多见,其中采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可见,其在抗骨质疏松方面的效果较受认可[11-13]。但是其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骨转换的影响研究极为匮乏,故其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空间较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未用唑来膦酸的患者,加用唑来膦酸患者表现出治疗后的ODI、VAS 评分、结构参数及骨转换指标改善均更明显,说明唑来膦酸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优势更为突出,其对骨代谢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14-15],因此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16-17],对于骨折后的愈合及稳定性维持等均有积极的作用[18-21],有效满足了此类骨折患者的治疗需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唑来膦酸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骨转换状态,提高脊柱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