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娟 李庚靖
教研工作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深圳教研工作围绕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四个服务”要求,着力构建与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相适应的新时代教育教学研究体系,以教研体系建设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加强教研机构建设,增强“四个服务”能力
健全市区校三级教研组织。2021年8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全面落实教研机构“四个服务”任务职责,健全市、区、校三级教研组织,推动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目前已建设市级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1个、区级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9个,大部分中小学也设立了教研机构。
明确市区校三级教研职责。2021年1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市、区、校三级教研机构职责。规定:市级教研机构主要负责做好全市高中教研工作,统筹推进全市初小幼教研工作;区级教研机构重点开展初小幼教研工作,并配合市级教研部门做好区域高中教研工作;学校则负责对接市、区教研部门做好校本教研工作。
建立上下协同的教研机制。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动对涉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一系列专题调研,形成了40余篇高水平研究报告,为全市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教育智库的作用。还定期召开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席会议,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
强化专职教研队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逐步增加专职教研员。近年来,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了五批次教研员选调工作,共选调20名优秀的年轻教研员,分学科分学段配齐教研员,并将副高级以上职称比例从60%调整到80%。各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也加快推进编制配备和教研员配置,以提高各区教研能力。
完善教研员管理机制。深圳市、区挂牌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并通过考核认定,强化教研员队伍“一岗双责”,承担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指导工作。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出台《教研员岗位工作绩效考核办法》,采取量化统计与多主体评价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关注思想品德、服务意识以及教学研究引领与履职情况,突出政治素质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还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制定“十要”“十不准”规定,规范教研员职业行为;完善考核结果应用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调整、岗位调整挂钩,对绩效考核不合格或违反教研行为规范、违背教研道德及不适合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2020年以来,深圳建立市、区教研员常态化在线巡课制度,及时收集各区各校典型案例,每周形成巡课报告,研制形成7866个在线教学资源包,涵盖小学、初中、高中45个学科。市、区教研员指导一线教师编制义务教育学科作业设计样例4543个,其中,“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的经验入选教育部2021年落实“双减”典型案例。在市、区教研员引领下,深圳中小学教师取得了不小的专业进步。2021年,在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决赛中,深圳共获得38项一等奖(其中一等奖第一名17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2021年广东省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中,深圳获综合一等奖数量也位居全省第一。
推动教研方式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开展“五育并举”研究。深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了深圳市中小学生发展支持平台,打造“深圳云端心理微课堂”,并创新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探索义务教育“双减”实践案例,研究制定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办法和学科书面作业设计指引。还着力探索以示范校为核心,引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整体实施的实践模型;探索以学科示范基地为核心,引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学科实施的实践模型。同时,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研究,推进“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践基地”建设,每年定期举办“四个一百”(百部名著、百部电影、百首名曲、百幅名画)进校园活动,编撰《劳动教育实践手册》,指导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
推动常规教研方式转型。落实专职教研员到校开展教学指导、提高课堂听课评课的课时和频次等要求,强化以学科教学指引、教学专题调研、教改项目协同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成果培育推广、学业质量监测分析为主的教研方式创新;开展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集体教学视导活动,提前发放学生问卷,提前了解学校需求,提前谋划流程要素,针对性、集中性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
创新教研工作方式。一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利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二是成立国内第一所“总部校区+N所入驻学校”的平台型学校——深圳市云端学校,链接各区各类云课堂,高水平开展跨校、跨区域网络教研,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对新疆喀什、广西百色以及省内的河源、茂名、清远、汕尾等地区,通过讲座、培训、送课等方式,开展精准帮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9年以来,深圳遴选50所中小学作为馆校结合的科技教育基地校,创建200个中小学创客实验室、250个中小学生“优秀科技社团”和700多门创客课程,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8月,深圳入选“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立10个示范校和28个学科示范基地,引领全市“双新”工作全面实施。2021年8月以来,深圳实施义务教育减负提质整体性变革项目,筹划评选20个实验校、50个实验项目、100个标兵教师,以此引领和推动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再上新台阶。2022年5月,深圳共有37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在广东省获奖,其中特等奖6项,居全省第一。还有4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在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
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来,深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编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和《深圳的光榮与使命》思政读本,开发了“走读深圳”系列课程,评选了一批思政“金课”。2019年,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中,四年级与八年级学生美术和音乐纸笔测试均位列广东省第一。深圳在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240项,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23项,在第六、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项目全国总决赛中,获最高奖项“创新潜力奖”6个、“最具人气奖”2个,成为全国萌芽赛道累计获得金奖数最多的城市。
责任编辑:于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