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良 黄晓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质量师范生培养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从教师培养的视角来看,已经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这必然促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关注培养师范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校也要建立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教师培养目标,根据未来教师能适应、能胜任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任务的新要求,对教师教育的现有培养目标进行深化、补充和完善。未来,教师要适应全信息时代变化,满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核心素养的要求,能够胜任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胜任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反思与研究,做到终身自主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始终高举教师教育旗帜,秉承“树两代师表、铸两代师魂”的使命担当,紧紧围绕全国教育大会明确的新时代教育发展新方向、立德树人新方略和师范教育新方位,探索实施面向未来教育工作场景的师范生培养改革,构建高质量师范生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形成了“标准引领、机制重塑、数字赋能”的“浙江经验”,统筹推进教育研究、教学管理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师教育新模式、新格局和新生态建设,为浙江省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构注重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
学校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以“标准规范”为基本要求,以“内涵特色”为发展方向,融合教育实践、专业认证等标准规范,形成了富有浙江特色的师范生培养标准体系。
聚焦立德树人,凸显德育能力。一是组建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探索卓越教师师德养成教育体系。二是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立师德养成必修模块,把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不断强化师范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忠诚感和从教使命感。三是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渗透立德树人、浸润育德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德育能力。四是建立中小学教师群英库,形成师范生师德案例采集、宣讲和评比制度,让德育能力的养成成为师范生的自觉意识。
建立师范生学科教学技能标准。学校推进以教学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三习一训一考核”实践教学模式,创设实践反思的研习课程,推行教学技能达标考核制度,打造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浙师模式”。2021年,启动《教育见习与实习》课程思政专项研究,在本科阶段应用基础上,将课程进一步推广到教育硕士阶段的见习中。
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现浙江特色。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全国首家受到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的样板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浙江省首批师范专业认证试点专业。所有专业按照认证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超过一半的专业已通过师范类第二级专业认证。基于十年的实践经验,学校牵头研制了《<浙江省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规程(试行)>及五类专业教育实践实施指南(试行)》,成为浙江省高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指标中的“浙江标准”。
打造师范生技能竞赛模式。学校发起并承办了六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并参照竞赛模式自主研发了师范生教学技能达标网络考核系统。全省师范院校在我校的影响下,也相继开展了师范生教学技能达标考核。
建立顺畅高效的师范生培养协同机制
基于未来教育开放多元、协同共享的特征,学校领衔成立了浙江省2011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了贯穿职前、入职与职后教育全过程的,由政府、高校和中小学多方密切合作的协同育人实践共同体。
推进教师发展与学校建设。学校牵头研制《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标准》,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教育实践课程等方式,强化高校与基础教育的交流互动,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互惠、人才培养边界的深度融合,将地方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从管理单位和用人单位变成教师教育协同培养单位。
成立“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学校成立了浙江省首个“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吸引优秀中小学教师进站深造,搭建高校与中小学交流合作的新通道,开展了特级教师系列讲坛,为师范生理解真实的基础教育实践提供丰富的案例,有效强化了教育实践指导队伍。
强化校内平台协同。学校依托浙江省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平台,形成数据驱动的师范生培养过程监测、改进与决策路径,加强教师教育本科研究生一体化设计和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构建“教—学—管—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
未来教育必定是突破空间限制、全过程、高效率的个性化教育。以数字技术赋能为手段,研发数字化服务体系,变革师范生教与学、评与管的手段与方法,推动师范生成长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全面提升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研发服务全程的智能支持平台。学校以服务在线教学全过程为目标,研发“浙师智慧教师教育”“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平台”“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平台”四大平台,建构包含理论学习、见习观摩、微格实训、教育实习、教学能力评测与反馈的服务体系。基于过程数据跨平台汇聚、经验逐级点评提炼与跨年度积累共享,为数据与经验双驱动的线上线下教学与指导提供支持;基于TDS协同系统化发展性机制、数据分析与伴随式辅助,实现学习与实践、就业与发展的全程数字化支持。上述支持平台已服务省内外200余所高校、6000余所中小學和10余万名师范生,有力促进了师范生培养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实现优质资源的适性推送服务。学校以变革师范生发展资源的高质量供给为目标,以资源质量与服务效率两维度的提升为着力点,建成了全国首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已经汇聚100门省级及以上一流教师教育课程和海量精品学习资源,并通过扩展平台硬件支撑能力以设计外挂资源应用接口,保障1000门精选外部优质课程资源可达可触,推动资源生态循环发展。对于积累的16届师范生教育实践案例和教学技能竞赛视频等生成性资源,师范生可进行跨课程学习与教育实践等多场景的自主选择。学校还基于师范生基础数据和培养特征,建立了师范生的资源数字画像,进行优秀教学范例和学习资源的个性供给。依托网络平台+资源自选与推送,学校有效保障了师范生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跨时空交融和优质资源的泛在应用。
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管评服务。学校针对师范生评价滞后低效的管评问题,以TDS协同机制为抓手,首先在三方协同机制支持下,变“高校管理为主”为政府、高校与中小学“三方协同实时管理”;其次通过过程性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较为完善的师范生数字画像、典型经验知识获得和支持,以此改变传统的“人工报送经验评价”模式,并依据自建标准逐步实现从“基于标准经验评价”到“数据驱动综合评价”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学校委托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进行数据汇聚、统计分析与挖掘,动态生成全面质量监测报告,以此指导并展开师范生培养的循证提升实践。以上方式协同助力,不仅有效理顺了师范生培养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同时也有力提高了评价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支持教师开展个性化指导和科学决策。
责任编辑:于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