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怀念恩师赵冷月先生

2023-01-13 12:13王恩科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书功力赵先生

王恩科

春去秋来,光阴如梭。海内外享有重誉的著名书法家赵冷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0 个年头了,然而每每走进书房,看到赵老为我题写的书斋匾额,怀念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赵先生表面冷峻,不苟言笑,其实是位热诚老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携《石门颂》临本首次登门请教赵老,没想到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他神情专注地一张一张审阅,时不时停下来指出我的不足。他告诉我,临《石门颂》要重在表现洒脱自在、俊逸多姿的体貌和屈铁熔金似的凝练线条,不宜端庄挺拔工巧,以免失去自然质朴古迈的风貌。他的话,让我对《石门颂》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当我冒昧请他为临本题签时,他一口答应,并即兴书之。淡雅拙朴、平和简静的墨迹跃然纸上,我欣喜不已,一再表示感谢。

1994 年秋,我举办“王恩科师生书法展”,请赵先生题写会标,他亦爽快允诺。一周后,他电告我去取。会标写得燥润相间,生拙厚朴,率真简练,可谓绚烂至极、复归平淡的大美之作。我爱不释手。他说:“在外行看来,书法家是神来之笔,其实他们不了解艺术,这张会标我一张又一张,写到第五遍才定稿……”这使我非常感动,一位大家如此对待一条普通的会标,赵先生对艺术的执着和真诚待人的品格可见一斑。

展览会前几天,我因忙于准备,不能亲自前往,故打电话请赵先生届时为展览会剪彩。因年事已高,又颈椎病缠身,家人劝他:不要去了,反正周慧珺也去的,误不了事的。可他说:“答应别人的事,不能黄牛,作为一个书法人,别的事我可以缺席,书法活动我是一定要参加的。”就这样,他在我妻子的陪同下,按时来到会场,与当时的市委副秘书长王永华共同剪彩。观后,赵先生还写下了百余字的观感:“王恩科师生书法展,给书法界同仁不少启迪,王恩科先生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功后,以育才为己任,培养出一批少年书法人才,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给展览会以热情的肯定和鼓励。

后来,为了让少年儿童有一本浅显易懂的书法读物,我写了本《少年书法五十讲》,请赵先生题签并作序。书的初稿,我曾多次请教过他,他是看过的,且终稿已送出版社,所以我去访问他时未带书稿。他严肃地说:“稿子不给我,我怎么写?总不能像社会上某些人那样瞎吹吧。”后来我硬是从出版社取回稿子交他。他足足看了两个星期,然后写下了恰如其分的序言。同时他还对书稿做了多处修改,并提出不少内容和序列方面的建议,使书稿更趋完美。后来这本书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课外读物奖”,被上海市教委列入中小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当然,这和赵先生的热情指导是分不开的。

图3 赵冷月题签的《少年书法五十讲》

赵先生曾对我说,搞艺术好比爬山,不要挤在一条道上,可分几条道往上爬,专事创作是条路,理论研究是条路,收藏品鉴是条路,教育传授也是一条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要思想专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自然万物各有其主,不是你的,一丝一毫都不能要;你要专心学艺术做学问,委身讲台,做一个出色的书法教育家,同样可以登上艺术的巅峰,为传承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做出贡献。这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它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后来,他得知我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时,欣喜不已,特意为我的书房题匾祝贺。

关于学书的进展,赵先生有个独特而生动的比喻:“学书好比储蓄,开始进展比较快,好比在10 元上加个0,变成100 元不难。100 元上加0 变成1000 元也不难。如果在100 万上加个0 呢,就难了。这和学书是一样的道理,越到后来,进展就越难越慢,所以学书一定要有顽强的韧性,打持久战,否则就会半途而废。”

赵先生70 岁以前的书风,基本上还是属于甜美流便的帖学一路;70 岁后,他毅然放弃功力深厚的通俗书风,创新变法,义无反顾地追求大气拙朴、孤寒生涩,碑帖合一的书风,令人敬佩。那种别开生面、退却铅华、不加雕饰、返璞归真的写法,给人以崭新的艺术享受,具有砭顽起懦的作用。这给偏于甜美秀逸的海派书法吹进了一股清风,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当年文化部举办的“中日高级别20 人书法邀请展”中,赵先生的大名赫然在列。然而他谦和地对我说:“我的字是瞎写写的,艺术是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也是多元的,清秀华丽是一种美,天真烂漫也是一种美,古拙朴实又是一种美,各人喜欢。一个成功的书法家既要继承传统,更要有自己的个性面目,变,是唯一的出路。”“瞎写写”三字平淡如水,但它揭示了赵先生的谦虚谨慎,不吃老本,不随波逐流,衰年变法的开拓激情。正如赵先生从不故作姿态的为人一样,他的书法艺术也是坦诚自然的,纯真烂漫的,舒和野逸的。

赵先生还深有感触地说:“追求传统正宗有法的东西相对容易成功,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律。追求我这样的字,因为没有固定的规律,要探索着写,所以就有难度,成功少失败多。别看我白相了几十年的字,但还是常常失败,往往写一张像样的作品,写坏丢掉的纸一大堆。真正的好作品是偶然所得,如果张张成功,那就不是艺术,那是美术字。”我注意了一下案边的纸篓,果然满满一篓,不禁脱口而出:“真可惜,何不送送人?”他认真地说:“不可以,写坏的东西送给人家,人家去效仿,是害人。再讲,我的写法只是一种探索,不一定正确。”这是多么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和坦诚的人格风范。

“现在社会上有人写那种类似幼稚的小囡体,这种创作取向对不对?”我请教赵先生。

“创作没有固定的路子,可以自由发挥,但要弄清楚‘幼稚’和‘稚拙’的艺术界限,‘幼稚’是一种没有法度的随意涂抹,但‘稚拙’则是书法进入高级阶段的返璞归真。故意摹仿小囡体是不对的,顺应书法的自然天趣才是正确的。”赵先生兴致勃勃,不乏高见:“创作要有功力,要功力就得不断地临习古帖。”赵先生指着桌上翻开的《郑文公》说,“我现在还喜欢天天临帖,但入古要能出古,不能盘泥于古人的脚下,师其心,而不能师其迹,作品一定要写出自己的面目,但个性一定要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没有共性基础,也就没有个 性。”

赵先生还认为,创作时不能过分注意经营笔法技巧,要有法而无法,因为过分注意技巧,就会被法所囿,写出的字显得刻板匠气,失去天分、灵性。但过分随意自由,天分有了,却又失去了功力法度。所以好作品应该是天分和功力的完美统一,是有法而无法的高度契合,是入法出法,超然法外的结果。当我问起如何理解“天分”时,他持探讨的口气说:“这不能下一个固定的定义,要看各人的理解,只要有道理就可以,我个人的意思是人的素养、灵性、天赋。”

在艺术取向方面,赵先生欣赏清代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安排”的审美观。赵先生认为,创作时要打破条条框框,用生命的激情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技巧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情实感的、自然天倪的、个性独特的东西才能进入大雅之境。

在谈到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时,赵先生坚持认为,书家必须继承传统,这是构成一个书家是否站得住脚的基点。他说,有些书法爱好者,尤其是青年作者急于求成,忽视临帖与创作的密切关系,书写时随意飞舞,作品表面看上去气派很大,实则线条漂浮空虚,僵木无力。他强调,书法艺术是一项长期修炼的结果,而不是短期的突击行为,一定要长期坚持对古碑帖的临写揣摩,创作一定要有传统的烙印。这与沈鹏说的“真正的艺术家要善于从历史坐标上找到自己的支点,当你企图向前迈进一步时,也许要向后退两步,对传统的回归是向前迈步的基础和动因”的论述如出一辙。

毋庸置疑,在书法创新的路上,赵冷月先生是一位筚路蓝缕的开拓者,对于赵先生的变法,虽然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但赵先生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卓尔不群的个性风貌和高标独立的创新精神,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影响。赵冷月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图4 赵冷月作品《晚翠》

猜你喜欢
学书功力赵先生
学书杂述一则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学书有感
赵先生
男人的宝贝手机
细微之处见功力 CEDIA 2017 北美地区获奖案例掠影
赵先生的“人间烟火”
钟繇学书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老辣